| |
杂志社公告 投稿来信

国际华文媒体与记者联盟发起单位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旅游

张阿利:说说梦萌的“行走文学”

  作家梦萌先生说他是“人民的腿”,他的创作是“行走文学”:从泾渭之交走向宝鸡峡水利工程,从秦都咸阳走向十三朝古都西安,从八百里秦川走向彩云之南,从大西北走向东北三省,从关中平原走向东海之滨……于是便有了五部长篇小说、两部中短篇小说集、三部散文集、两部论文集,以及多部报告文学等等。

  从他的作品我也感觉到了这一点,他的确是一位行者,一直在行走。人不停行走,创作不停行走,作品也不停行走。读他的作品,能感受到强烈的时代感、空间感和现场感。以下我谈几点感受,愿与大家共同交流。

  第一个感受是写作已成为梦萌先生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也是他人生阅历的重要组成部分。梦萌先生原是水利系统的干部,有他的本职工作,但他对文学的初心一直没忘,对文学的追求一直没放,对文学的行动一直没停。我手头有梦萌先生三部著作,一部是长篇小说《倾城》,一部是《梦萌文集》,一部是诗歌集《诗角》。虽然研读不精,但觉得梦萌先生50年的文学生涯,80年的人生阅历,应该是他人生和文学的双赢。特别感受强烈的是在他身上,我看到的是我们陕西作家长期以来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就是让文学追求始终伴随作家的人生,热爱文学如同热爱生命。实际上从他开始创作到如今,文学都一直在浸润着他的生命,他以50年的创作经历,证明文学是和自己爱人同等重要的另一个人生伴侣。所以,我看到他的这些作品,这么多丰硕的成果,包括有这么多名家对他的评价和肯定,真的是他宝贵的人生积累和丰厚的文学创作资本。

  第二个感受是梦萌先生的创作一直伴随着时代,无论小说、散文和诗歌都充满强烈的时代气息。他的50年创作历程刚好经历了我国改革开放前后的特殊历史阶段,也是他们这一代人与国家“同命运共呼吸”最深刻的共情共鸣时期,也包括他高中时因在《中国青年》发表文章而受到政治牵连,直到后来的改革开放这样一个全过程。虽然在他文学初创阶段遭受过一段时间的禁锢,但是在接着改革开放后的文学破冰,以及受到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再到后来文学创作的多元化时代等等,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时代文学场域,梦萌先生没有沉沦和随波逐流,而是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始终与时代同步。如他创作的关于水图腾题材的《爱河》,关于法律反腐题材的《悲喜娱乐城》,关于城市新移民题材的《倾城》,关于生态危机题材的《新部落》《绿太阳》等,都是社会热点焦点问题,都打着鲜明的时代烙印。

  所以我认为梦萌先生的写作一直是伴随着时代,而且通过很多作品,包括我看到的《倾城》这部长篇小说,都是时代的记录,是与时代的对话。《倾城》是对改革开放历史性的叙述,具有史诗性的品格。这些人物当时在农村,如女主人公麦娜就曾这样发问,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的生活?现在,城里楼房越来越高了,道路越来越宽了,公园越来越美了,穿着越来越时髦了,为什么要我们在农村“坚持八年抗战”?就这样,由“不服气”到“要改变”的这种精神突变,促使广大农民工进城,这是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我读到这些文字时,感到特别真切,也特别感动,这是主人公发自内心的质问,也是普通人觉醒和企图改变自我命运的时代之问。

  从梦萌先生的作品里都能看到这种与时代的紧密关联,而且很有意思的是包括他的写作方式都是与时代同步变迁的。我特别感兴趣他的《农事记忆》这一组文章,约四万字,分三十多个题目,几乎包括所有农事活动。作品短小精悍,结构严密紧凑,语言生动优美。这些现在只储存于老一辈记忆和农家乐博物馆的东西,梦萌先生却把它翻转得活灵活现,读起来不但轻松自由,而且仪式感很强。称它为非虚构也罢,新写实性也罢,新大众文艺也罢,总之很新鲜,有一种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又如他和王满院的微信对话,还有一篇和黄委一个局长微信对话叫《微中对》,像《隆中对》一样,时髦新颖,颇有现代感。真想象不到,如此时髦新潮的文章,竟出于一位耄耋老翁之手!类似微信里面的一些记载都能激起创作灵感和冲动,不是一般作家特别是八十岁老人所能达到的,这从侧面反映梦萌先生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随时而化,积极进取,这是他的一大特点。从这一方面来说,虽然梦萌先生已经80岁,但他的写作方式和视野甚至超越了许多青年作家,完全是青春式的,是很时尚的,包括身体素养在内,好像和八十岁根本没有关系。

  第三个强烈感受就是梦萌先生的创作体现出鲜明的空间感。现在讲写作和空间,我们陕西很多作家写作的空间就是多限于本土和本土文化表达。梦萌先生的空间感,不只是在省内本土,而是延伸到全国各地,例如发展到上海,形成了南方与北方、东部与西部的空间交互融合。在此方面,像李春平等作家,他们经过努力,在空间上占有一定优势,也取得很好的创作收获。梦萌先生近年来的诸多创作,将黄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对于陕西文学和上海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空间得到拓展,已经形成了某种新的城市文学的创作趋势。他把文学的事业走到哪里带到哪里,把文学陕军的气息走到哪里也带到哪里,而且融入了上海魔都这样时尚的环境氛围。反观文学写作,可否得出一个公式:空间变化=生活变化=心理变化=文风变化。回顾梦萌先生的创作经历,是不是可以探索出这样一种生活逻辑和创作心理机制?

  第四个强烈感受就是梦萌先生的写作有非常完整的知识建构。事实上很多作家的写作只是对生活的感受,对生活的见识,对人生的一些思考,这是必要的,必须的,也是必然的。但对于知识性建构,怎样又能够把这些体现在作品的叙事里面,却并不是容易的事。过去读雨果、读托尔斯泰的作品,就感受到这些知识建构对作品的重要。而梦萌先生的作品,也能明显感觉到他在这方面的追求和努力。如《倾城》开头对全真镇历史积淀、道教文化和清末民智沉潜的铺陈,特别是老子“无为而无不为”思想贯穿始终,甚至影响到主人公的命运沉浮。试想,如若没有坚实的知识建构支撑,能取得“一次本不该发生的意外事件,一场黏蜜凄美的三角恋爱,一位爱情至上的唯美女子,一个虚妄的罪恶导致一个真实的罪恶,构成《倾城》全部的悲剧色彩和美学含义”(陈忠实语)的艺术效果吗?同时,这也是作家的一种文化自觉和写作经验。我们太需要这种写作中的知识建构,唯如此才能形成一种浓郁的文化背景和人文环境,才能提升文学的品格。尤其在新形势下文学品格面临新的挑战时,这种写作会有助于形成作家自己的一些特点,更多地赋予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时代的纵深感。

  第五个感受就是梦萌先生和他的作品具有一种博大的情怀和情趣。在写作中他对山川河流、对故乡热土,也包括对上海所见所闻的人和事,还有对过去的记忆和眷恋等等,选取不同方式,或散文、或小说、或诗歌、或报告文学等,都寄予深情,做出非常精彩的抒写和展示。在这中间我读到的是他的情怀,是作为一个作家必备的气度和志趣。我觉得一个人能长期不懈坚守50年文学创作,也可以说为文学而殉道,一定是这种情怀在发挥着长期规制和持久驱使的原生动力。梦萌先生之所以能引起那么多评论家赞赏和读者热议,与他这种博大情怀和情趣是分不开的,这就是文学的共情,是人性禀赋灵犀相通的魔力。

  同时我也注意到,比如《梦萌文集》前面两篇很有意思的代序,是王莹和孟江写的。原来孟江和王莹就是梦萌先生的儿子和儿媳,他们也都是父亲文学创作的青年见证者。特别让我难忘的是孟江代序写到这样一个细节,他说父亲过去用笔写作,现在变成了用电脑写作,父亲对儿子说,手写像雕玉,打字像砌墙,写作必须跟上时代步伐。孟江接着写道:“父亲就这样一直砌墙,砌着砌着就砌出几百万字的作品,连老花镜都包浆了。”这段文字写得非常有质感、现场感和视觉感,读起来真切生动,很有感染力。文中还披露了一个细节,就是每天清晨,梦萌先生早早起床,六点钟准时端坐在电脑前,在键盘和荧屏互动中开始大脑、视力、手腕和指尖的演练,日复一日,每天坚持四五个小时。文学创作变成了很好的养生方式,心中有大爱,心中有情怀,心中有梦想,就不会被那些杂七杂八、鸡毛蒜皮的琐事所搅扰和掳掠,写作成为习惯和常态,养心养生的话题便不再空泛。梦萌先生正是如此,不管七事八事,每天先想着自己的事,先想着自己的文学梦,因为有梦,所以才萌生了那么多文学大作,特别令人敬重。

  梦萌先生虽已八十高龄,但他的心态依然年轻和上进。我明显感觉到,现代科技给他插上了翅膀,他以另一种方式继续行走,迎着数字时代和互联网+新浪潮展翅翱翔。为此,我衷心祝愿梦萌先生:咸享高新科技,尽阅人间春色,让生命和艺术之路远走越远,越走越宽广!

  〓 作者简介

  张阿利,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现为西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院校戏剧与影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高校影视教学委员会副理事长、副主任,陕西省教学名师等。

责任编辑:李欢颜

相关阅读
  那天我在翻抖音时,无意间刷到一段视频。画面里是在一列晃动的火车车厢里,伴着清晰的配音和解说,一个姑娘和一位农民工的故事,就这样缓缓铺展,渐起波澜。看到最后,我竟然感动得

2025-08-22 14:37:11

  作家梦萌先生说他是“人民的腿”,他的创作是“行走文学”:从泾渭之交走向宝鸡峡水利工程,从秦都咸阳走向十三朝古都西安,从八百里秦川走向彩云之南,从

2025-08-22 11:23:54

岁月如歌六十年,沧桑巨变史无前。祥瑞升腾雪山美,丽日高照草原艳。自治统一制如铁,民族团结胜于天。西域欢歌追华梦,政通人和社稷安。

2025-08-22 11:18:28

  徜徉自己营造的意境,  设置悬念把故事推进。  编织起伏曲折的剧情,  刻画悲欢离合的命运。  担心这里拿捏不准,  唯恐那里缺尺短寸。  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与

2025-08-19 22:58:15

  题记:  94年前,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沈阳事变,拉开了其漫长侵华战争的序幕。短短4个月,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三千万父老,数千里江山,沦陷于异族的铁蹄之下。

2025-08-19 22:12:21

  2025年8月12日,商洛市老科协会长王武雄从商洛市区到山阳县三里店寺沟口看望阔别多年的初中同学曹可银。  当年青春少年郎,今朝白头古稀翁。两人相见,急切地喊着对方名字,

2025-08-19 22:02:08

  当市区的柏油路被烈日烤得发烫,热风裹挟着立秋后未散的暑气往人毛孔里钻时,8月15日,我同家人一头扎进了秦岭南端的太白县。车过山梁的刹那,风突然就凉了——像刚

2025-08-19 21:33:25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

关于我们

西北建设网是《西北建设》杂志社的新闻门户网站;《西北建设网》是由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陕西省三秦市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

版权声明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西北建设杂志社-西北建设 ”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交流与合作

合作:029-33567925

热线:029-33567925

-:-

  • 官方微信

. . . .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957-9384 . . .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33567925 举报信箱:xbjs#vip.qq.com 西北建设杂志社客服:029-33567925

关于杂志 关于网站 招聘英才 管理团队 广告合作 章程 标签云 人员查询 网站地图
许可证编号:HK18005866号 @版权所有 西北建设杂志社 HK 610402020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