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牵情 人石相追
世人说“人如顽石”,常形容那些顽固不化的人,总觉得石头冷硬无情。可在古城长安的一场秋雨中,我却遇见了一方“追着人来”的泥石——它从1.5亿年前的侏罗纪走来,从新疆大漠的风沙里走来,最终落在两个爱石老军汉的掌心。这哪里是捡石头,分明是石头在寻找知己。
这是用泥石雕刻闲章“寿而康”的正面形状。我将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四个字刻于石上,以增添闲章的文雅之趣。
陕西罕有泥石?原是“石追人”的缘分。据资料载,泥石是一种由泥质岩构成的天然石料,形成于约1.5亿年前的侏罗纪时期,由湖相沉积(湖泊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组合)的泥沙经地壳抬升和长期风沙磨蚀而成,最终形成表面包浆明显的石体,主要产自新疆哈密等地,被誉为“大漠瑰宝”,兼具地质研究与收藏价值,又称“古陶石”。
常听玩石的朋友说,陕西地界难以寻找到泥石。可我偏在长安南郊的乱石堆里,与一方泥石撞了满怀。这足以证明,泥石在内地并非绝对没有,只是稀少罢了。后来才懂得,不是陕西无泥石,是“人爱石,石便追人”——只要心里装着对石头的痴念,再远的“石缘”,也会循着这份心意而来。
这是雕刻闲章“寿而康”的形状。
粗糙表皮下的细腻心。国庆遇中秋的长假,天飘着蒙蒙细雨,闲得无所事事的我约了老友张正乾散步——我们同住某小区同一栋楼,同岁,同从边疆军营退休,我们连爱好都一样,闲时爱琢磨玩石头,雨天爱撑伞漫走,借机吸收新鲜空气、强身健体。
路过一片乱石滩时,对各种石头颇有研究的老张忽然停了脚。他指着被雨水打湿的半块表面粗糙的小石头说:“你不是爱篆刻?这是块好料,加工成章绝对出彩。”我瞅着那石头,表面糙得很,摸着都硌手。“这破石头?太粗糙,没啥意思。”我半信半疑。
“你磨磨看。”老张递过石头,“这是典型的泥石,内地很稀缺。外表是长期冲刷形成的石壳,里面细着呢,你把断面在水泥板上磨几下就可看出端倪。”接着,他还向我详细讲述了泥石的地质知识与历史渊源。我虽半信半疑,但想到平时篆刻需自掏腰包买章料,不愿错失免费得“宝石”的良机,便依言把断面往水泥路面上一蹭——瞬间惊了:磨过的地方又滑又润,无砂丁、无杂质,还透着层暖乎乎的鸡油黄,像藏着颗细腻的“石心”。我立刻对这半块小石头产生了好奇与好感,赶紧揣进兜里回了家。
一日细琢,让泥石“露真容”。那天回家,我抱着这半块石头没撒手,花了整整一天功夫手工琢磨它。先把断面粗磨,再换细砂纸精磨,磨到能当镜子用,照得清眉毛眼睛,形成可刻章的水平面;再对周围的粗皮也细细打光,唯独留着顶端的原始表皮——那是它作为“籽料”的证明,绝不能丢;最后拿在手里端详,加工后的断面及周围光滑油润,透着股自然的温气,越看越喜欢。
这是从上向下看泥石的形状。我给石头顶上刻了一个古钱币,内刻“招财进宝”四个字,赋予石的吉祥安康之意。
石有灵性,人赋文心。泥石硬度约5度,柔中带刚,手工刻不动。我找了小型雕刻手电钻,决定随它的自然形状刻一枚随形闲章——不破坏籽料结构,才不辜负它的天然肌理。最终刻了“寿而康”三个字的篆印,成了这枚让我爱不释手的闲章。
老张来串门时,又出了个主意:“光有印文不够,加点笔墨气才好。”于是我在他的出谋划策下,自己动手精心设计,在闲章的一侧刻了郑板桥的“难得糊涂”。
如今这方印章摆在我的案头,一面是泥石本身的温润,一面是人文的意趣,成了集实用、观赏、收藏于一体的石文化佳品。每次拿起它,都想起秋雨里的相遇——哪是我拣了它?分明是它在千万年里等够了,终于循着两个老军汉的爱石之心,“追”到了长安。
玩石多年,越信“石通人性”。你对石有几分真心,它便会以几分真容相报。这方从大漠“追”到长安的泥石,是缘分,也是提醒:世间好物,从来都在“爱”里藏着。
(2025年中秋于西安小寨寒舍)
责任编辑:
2025-10-14 17:00:21
2025-10-14 16:55:12
2025-10-11 17:16:48
2025-10-11 17:10:04
2025-10-10 17:45:25
2025-10-10 17:29:54
2025-10-10 17:27:24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