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宝鸡周文化研究会与扶风县周文化研究会同在宝鸡市周原博物院举办西周文化遗址采风研讨会记述
西北建设网讯 隆暑方盛气,势欲焚山樊。悠然此君子,容身至其间。共酌径就醉,周原天地宽。
7月22日上午,宝鸡周文化研究会与扶风县周文化研究会成员齐聚一堂,在宝鸡周原博物院、周原博物馆、周原考古西周召陈土城遗址、任家大克鼎发掘遗址等地参观学习,同谈西周文化,共抒青铜文明,共感周礼时代。虽说当日是大暑,但天气多云,云雾遮阳,空气凉爽,给了周文化现场采风研讨会吉祥顺意的舒适环境。
按照研讨会议程,首先由宝鸡市周文化研究会会长(前宝鸡市文化旅游局局长)任周方给大家讲解和交流西周早期和西周时期的人居,祭祀,城邑,饮食,生产,青铜器,兵器,军队等。扶风县周文化研究会会长牛小荣对这次周文化研究活动进行暂短的祝贺讲话。参加周文化研讨会的嘉宾有宝鸡市周文化研究会会长任周方,原宝鸡师范学院中学高级教师任宗儒,宝鸡周原博物院院长傅博,周原博物院副院长李宏军,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考古文博系教师、周文化研究专家马赛,周原博物院安全保卫科科长刘万军等。习宗虎秦腔名演队伍和南阳鼓舞队给周文化研究会活动进行助兴表演,把采风研讨会活动推向高潮。
(一)西周前期的神、鬼文化活动研讨
西周文化即周礼文明的历史是奠定中华文明的开端。而西周前的商时期所崇尚的是神、鬼文化,在商时期,人们崇尚于祭祀文化。
西周前期的祭祀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崇拜有多种神灵,祭祀首先要敬拜祖先神。商人认为祖先是家族和国家的守护神,对祖先的崇拜在祭祀中占据重要地位。王和贵族会修建祖庙,以供奉祖先的灵魂,祭祀祖先神的仪式较为隆重,目的是祈求祖先的庇佑,保佑家族和国家的繁荣昌盛。除此外,他们还祭祀一种自然神:他们把太阳、月亮、星辰、山川、河流等供奉为自然神灵。另外,还祭祀一种“至上神”,他们把至上神,放在至上神“帝”的观念,“帝”是主宰着自然与人类一切命运的统一之神,具有最高的权威,管理着自然与下属国,如管辖天时而影响年成等。
祭祀占卜是西周前和西周祭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通过占卜来了解神灵的旨意,以决定是否进行祭祀以及祭祀的方式和内容。占卜内容通常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些刻有卜辞的龟甲和兽骨被称为甲骨文,是研究商、周朝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西周前的献祭,是祭祀的核心内容,包括要献活牲口、献活人、献物品等。仪式完成后,所祭献的牛、羊、猪等牲畜要宰杀作为祭品,献给神灵;献人则是将活人作为献品,现场进行屠杀,这是西周前期祭祀文化较为残忍和野蛮的部分;献物则包括粮食、酒、布帛等物品,用于供奉神灵。而西周时期的献祭,主要以献牲畜、动物和献物品为献品。
西周前的祭祀文化与政治紧密结合,神权凌驾于君权之上,王和诸侯通过祭祀来巩固王权、维护社会稳定,祭祀活动成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重要手段之一。祭祀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婚丧嫁娶到出兵打仗,都需要进行祭祀。祭祀活动的频繁举行,使得人们的生活与神灵紧密相连,形成了独特的社会风貌。
西周前和西周初期的祭祀文化,对后世的宗教文化、艺术文化、青铜文化、王权政治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西周的祭祀礼仪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西周前期的商人祭祀文化,西周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也与商时期的祭祀文化密切相关。与商人不同,周人虽然也承认鬼和神的存在,但却敬而远之,而且他们不承认神灵会直接干预人世,他们也不相信丰厚的祭品可以平息神灵的愤怒。周人对祭祀文化的转变,我们可以从《诗经》中内容看到,周人认为,“上帝”只关爱有德之人,周朝能取代商就是因为商朝是失德的,所以,上帝才派周人消灭商。在周人眼中,上帝不再是反复无常的神灵,而是讲求公正和德行的“至高神”,只要周人恪守德行,上帝就会一直眷顾周人。周人的观念对唯心论的“天命观”有很大影响,也第一次将伦理道德引入华夏文化中,人们开始相信,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想生存和生活顺利,必须要遵照道德和礼法,西周创建了周礼和法则,把人的兽欲第一次被约束起来。对于外族人,周人的态度也全然不同,在商朝的人眼中,外族人跟野兽无异,可以随便猎杀和吃掉,周人却致力于同化和教化华夏大地上的野人,使他们逐渐成为周礼之教的“文明人”。
周人在联络众小国力量灭商后,周王朝对于人祭祭祀很少,只有君主去世,有少量的奴隶作为陪葬。而秦灭周后,人类进入更加文明的时代。秦改变了周时期的国家实行的分封制度,秦朝的社会制度更加完善。秦君主也彻底改变了用人陪葬的制度,实行人俑陪葬制度。因此,没有周文明,就没有秦的国家一大统,就没有社会的更加进一步的文明发展。
宝鸡市周文化研究会任周方会长讲到:“商人的祭祀文化把人们的思想引向了鬼、神崇拜上,如果没有后来的西周灭商,西周文化,周礼文明的发展,恐怕国家所有事务朝着崇尚鬼、神的方向发展,那我们现在就可能早已是西方宗教国家那样了,这是很可怕的!”
(二)周人开启周礼文明时代
周人在“牧野之战”后摧毁了商朝,将王室子孙、盟友分封到了各地,他们以殖民地为中心不断向周围扩张,将野人纳入周礼的教化统治范围内。周人终结了商朝600年统治,由此开启了西周800年基业。
周人改朝换代后,经过上百年的扩张,大量野人转化为国人,纳入了周礼的框架。礼乐文明不断扩张,甚至南方的少数民族人也开始逐渐接受。可以说,周朝才是华夏文明真正扩张的时代,那时候,周王室对诸侯的控制力很低,天子王畿离诸侯国的路途上既缺乏道路,中间还经过遍布大量充满敌意的野蛮部落,每个诸侯国像种子一样洒向四方,独立进行发展。可以说,正是周朝几百年的扩张,才有后世秦一大统的基础。我们曾一直认为,是后世严重夸大了秦朝统一文字度量衡的功劳,其实,在周朝时,华夏本就是一个共同体,要不也不会有华夷之辩,各国的游士也不会畅通无阻的在各国之间游说、做官。可以说华夏文明在秦之前早已成型,秦真正做的,不是构建民族认同或者统一文化,而是彻底消灭了华夏政治上的多样性,让原本可以璀璨发展的多个封国变成了一个政治实体,也让大量的百姓和士人失去了选择。这种对多样性的压制,直接导致华夏文明再未出现先秦那样百家争鸣的局面。
西周时期,除了确立道德和撒下的文明种子,周人还创立了一个国际秩序,这个国际秩序不是靠恐怖来维系,而是靠亲缘关系和礼法来维系,这就是周礼。天子、各级诸侯各自有权力和义务,每个人的行为、穿着或者争端都要按照礼法行事,不遵守周礼的人会被视为禽兽和野人。
西周正是因为有规则的约束,才使华夏大地上的杀戮大幅减少。西周和春秋时期的战争烈度也较低,且不以杀伤对方为目的,战争只是贵族间解决争端的一种方式,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符合周礼。从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到:打仗双方要到平原战斗,不能偷袭对方,见到对方国君要恭恭敬敬,彼此要保持谦让等,这是贵族层面的决斗,这种战争也不需要平民参战,平民一般只负责贵族的后勤以及在贵族取胜后掩杀过去,并不担当主力。
在扶风和岐山县的周原遗址70多年考古中,乃至全国各地周时期的遗迹考古发掘出所有青铜器文字记载和历史资料中,既未发现西周有大规模的人祭痕迹,也未发现有大型的仓储设施,甚至未发现有大规模的战争。从西周和以后发展的历史文化上我们看,这是华夏大地空前和平的时期,是周文王周公和召公,以及后世周王把华夏从商人的极端恐怖中解救出来,并为后世中国人的伦理观,道德观奠定了发展基础。
周人以农耕为基础,关中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耕作,周人更愿意通过农耕文明固有的朴实和道德拉拢安抚其他部落,农耕是立国之本。周人重视现实世界,将伦理道德引入华夏文化中,约束人的兽欲,确立了礼乐文明,为后世中国人的伦理观奠定了基础。商人结婚是只允许在族(国)内通婚,而周人的婚姻观是鼓励本族(国)人与外族(国)人通婚,以扩大自己的势力。
周礼文化取代了暴力、野蛮、血腥纵欲的商文化,这个过程对华夏来说,无疑是救赎和新生。我们站在现代的角度来看,相对于秦,我们更喜欢周时期的文明。
从周人经四代人发展掘起,建立西周王朝,乃至周后期被秦改朝换代,周朝经历近八百年的发展历史,执政时间如此之长,这在我国历史上是没有的。我们参观地下周原博物出土的文物铭文记载和历史资料记载上看,西周王朝是第一次摆脱了功利主义和过度理性的桎梏,周朝用一种童话、史诗的方式记述了这段较长的历史。
如果去现在大、中学校;去政府的公、检、法、司执法机关,在楼间墙面的宣传栏,或者,外面的宣传框架里,会看到学校是周公、召公周礼和甘棠遗爱的历史故事;而公、检、法、司的宣传栏里,会有召公秉公断案的典故。召公甘棠遗爱和甘棠树下讲经断案的历史故事,被执政党做为教育干部廉洁奉公、守法诚信的典范。
西周王朝的历史和诸多故事是波澜壮阔的,西周以希望为开端,和平发展作为经过,到后期的周朝朝纲紊乱而结束周历史,西周王朝起初的周礼文明和治国方略,它是我们民族中最为光辉的片段,这是一个弱小战胜强大,人的向善之心战胜邪恶,一个民族逐步摆脱蒙昧和野蛮的历史,它是华夏文明的青春期,蕴含着我们最美好的文明品质。但在当今,我们不少国民,却变得太“精明”,太“理智”了。我们现在最缺少的,或许正是祖先周人的“质朴”与“敬畏……
(三)周原指那里?大周原和小周原指的是那些地方?
大周原是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的西部,地域范围包括凤翔、岐山、扶风、武功四县的大部分,兼有宝鸡、眉县、乾县三县的小部分。它北倚六盘山的余脉乔山,南临渭河,西边的千河和东边扶乾之界的漆水河,分别由东西两侧流过。整个原面东西延袤七十余公里,南北宽二十余公里,面积辽阔广达一千多平方公里。狭义的小周原,是今天我们考古发现所说的周原遗址,指的则是扶风、岐山两县接壤处的周原核心区,面积为三十平方公里。
周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原点,周原是中国之源,周原也是中国之根。
三千年前,乔山前开阔地的周原肥美之地,迎来了古公亶父率领的族人。经历四代,开创了一个西周王朝的赫赫辉煌,实现了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周人灭商立国,他们的宗脉深深根系于“京”邑这片沃土。聚邑成城,初设市井,开放包容的移民文化、与外族通婚文化、各种生活、生产、兵器等发达的产业体系,使周原迅速成为早期中国,甚至东亚地区的文明中心之一。
乔山南麓向南、向东、向西地势大体平衍,巍巍乔山,漠漠平原,这里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被茂盛,多河泽薮,穿插其间,如绣如织,美水,漆水绕其旁边,呈现一幅宏伟又壮观的天然画图。
周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重任,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曾作出重大贡献。乔山岿然,长河不息。"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周原遗址埋藏了周人的千秋家国梦,也孕育着周原人新时代的“周原梦”。面对祖先遗留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千斤重担压在了周原人的肩上。党和政府对周原遗址的文化遗产保护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相关规划,为周原遗址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5年2月15日,习总书记在陕考察工作时指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
2016年10月20日,《周原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在“北大红楼”得到国家文物局专家评审通过。展望未来,周原人将不懈奋斗,为建设国家遗址公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不断努力,成就周原人的“周原梦”。
家乡这里曾经是周原潕腆,成就礼乐文明之都。而今,这里的周原遗址,成为了中国考古之重。我们一代代“周原人”,或生长于斯,或往来于斯,共同守护着这片黄土深处的中华根脉,心中装着赤子深情的周原梦想。我们踏着前人的足迹,翻阅周原的地书,叩问周原重多的先贤,谱写好周原遗址的历史故事。
周文化研讨学习会期间,30多位学者和爱好周文化人士还在任焕文秘书长的引见下,参观了1890年和1940年,均在庄白任家几处壕沟地出土大克鼎的现场,聆听任秘书长讲述曾经出土青铜器文物的经过。任焕文秘书长领大家去了三处遗址,详细地讲述了“大克鼎”从1890年八国联军侵入,慈禧太后西安避难时期,庄白任家任百万儿子在村子壕东沟西台塬取土时,把挖出的“大克鼎”拿去西安鉴宝卖宝时,被买家差点转手于外国人之手时,却被任百万后来便宜卖给了一个上海古董商的潘祖英。抗日战争时期,潘家把大克鼎埋藏于私宅下。解放后,在1952年时,潘家人又把大克鼎无偿捐献给上海博物馆。
在大克鼎遗址现场参观学习完,王副会长说:“地下数千年的青铜器物都是有灵气,大家聚集一下,一起与曾经卧身的大克鼎之地合个影,沾沾它的灵气吧!”摄影协会负责人、婚庆公司老板董宝林拿出像机,留下了周文化研究会采风活动珍贵的画面。
周原,是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地方,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有着举足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为我国商、周时期的历史断代工程,做出了重大贡献,更为中国考古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周原遗址走过七十余年的风雨历程,见证了中国考古学艰辛而又辉煌的发展历程。一代代考古人在这里倾注心血,洒下汗水,取得了斐然的成就。
展望未来,周原人将不懈奋斗,为建设国家遗址公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不断努力,成就周原人的“周原梦”。
作者简介:王应祥,笔名:夷斌,退役军人,陕西扶风召公人。从事过农机、土地管理、人民武装、党史、地方志等工作。先后在《人民军队报》《人民装甲兵》《中国农机化报》《西北民兵》《各界导报》《陕西农民报》《源流》《宝鸡日报》等(部)省、市级报刊和网络媒体发表散文,小故事,短诗歌百余篇(首),十余篇获省、部级刊物二、三等征文奖。主编《扶风县军事志》书,获全国县、市级军事志书展评三等奖,主编《宝鸡疫情志》扶风志、《宝鸡市脱贫攻坚实录》扶风志、《扶风县疫情志》、《陕西省审计志•宝鸡志》等。兼,社科联副秘书长、作家协会监事长、周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按照研讨会议程,首先由宝鸡市周文化研究会会长(前宝鸡市文化旅游局局长)任周方给大家讲解和交流西周早期和西周时期的人居,祭祀,城邑,饮食,生产,青铜器,兵器,军队等。扶风县周文化研究会会长牛小荣对这次周文化研究活动进行暂短的祝贺讲话。参加周文化研讨会的嘉宾有宝鸡市周文化研究会会长任周方,原宝鸡师范学院中学高级教师任宗儒,宝鸡周原博物院院长傅博,周原博物院副院长李宏军,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考古文博系教师、周文化研究专家马赛,周原博物院安全保卫科科长刘万军等。习宗虎秦腔名演队伍和南阳鼓舞队给周文化研究会活动进行助兴表演,把采风研讨会活动推向高潮。

西周文化即周礼文明的历史是奠定中华文明的开端。而西周前的商时期所崇尚的是神、鬼文化,在商时期,人们崇尚于祭祀文化。
西周前期的祭祀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崇拜有多种神灵,祭祀首先要敬拜祖先神。商人认为祖先是家族和国家的守护神,对祖先的崇拜在祭祀中占据重要地位。王和贵族会修建祖庙,以供奉祖先的灵魂,祭祀祖先神的仪式较为隆重,目的是祈求祖先的庇佑,保佑家族和国家的繁荣昌盛。除此外,他们还祭祀一种自然神:他们把太阳、月亮、星辰、山川、河流等供奉为自然神灵。另外,还祭祀一种“至上神”,他们把至上神,放在至上神“帝”的观念,“帝”是主宰着自然与人类一切命运的统一之神,具有最高的权威,管理着自然与下属国,如管辖天时而影响年成等。
祭祀占卜是西周前和西周祭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通过占卜来了解神灵的旨意,以决定是否进行祭祀以及祭祀的方式和内容。占卜内容通常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些刻有卜辞的龟甲和兽骨被称为甲骨文,是研究商、周朝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西周前的献祭,是祭祀的核心内容,包括要献活牲口、献活人、献物品等。仪式完成后,所祭献的牛、羊、猪等牲畜要宰杀作为祭品,献给神灵;献人则是将活人作为献品,现场进行屠杀,这是西周前期祭祀文化较为残忍和野蛮的部分;献物则包括粮食、酒、布帛等物品,用于供奉神灵。而西周时期的献祭,主要以献牲畜、动物和献物品为献品。
西周前的祭祀文化与政治紧密结合,神权凌驾于君权之上,王和诸侯通过祭祀来巩固王权、维护社会稳定,祭祀活动成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重要手段之一。祭祀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婚丧嫁娶到出兵打仗,都需要进行祭祀。祭祀活动的频繁举行,使得人们的生活与神灵紧密相连,形成了独特的社会风貌。
西周前和西周初期的祭祀文化,对后世的宗教文化、艺术文化、青铜文化、王权政治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西周的祭祀礼仪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西周前期的商人祭祀文化,西周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也与商时期的祭祀文化密切相关。与商人不同,周人虽然也承认鬼和神的存在,但却敬而远之,而且他们不承认神灵会直接干预人世,他们也不相信丰厚的祭品可以平息神灵的愤怒。周人对祭祀文化的转变,我们可以从《诗经》中内容看到,周人认为,“上帝”只关爱有德之人,周朝能取代商就是因为商朝是失德的,所以,上帝才派周人消灭商。在周人眼中,上帝不再是反复无常的神灵,而是讲求公正和德行的“至高神”,只要周人恪守德行,上帝就会一直眷顾周人。周人的观念对唯心论的“天命观”有很大影响,也第一次将伦理道德引入华夏文化中,人们开始相信,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想生存和生活顺利,必须要遵照道德和礼法,西周创建了周礼和法则,把人的兽欲第一次被约束起来。对于外族人,周人的态度也全然不同,在商朝的人眼中,外族人跟野兽无异,可以随便猎杀和吃掉,周人却致力于同化和教化华夏大地上的野人,使他们逐渐成为周礼之教的“文明人”。
周人在联络众小国力量灭商后,周王朝对于人祭祭祀很少,只有君主去世,有少量的奴隶作为陪葬。而秦灭周后,人类进入更加文明的时代。秦改变了周时期的国家实行的分封制度,秦朝的社会制度更加完善。秦君主也彻底改变了用人陪葬的制度,实行人俑陪葬制度。因此,没有周文明,就没有秦的国家一大统,就没有社会的更加进一步的文明发展。
宝鸡市周文化研究会任周方会长讲到:“商人的祭祀文化把人们的思想引向了鬼、神崇拜上,如果没有后来的西周灭商,西周文化,周礼文明的发展,恐怕国家所有事务朝着崇尚鬼、神的方向发展,那我们现在就可能早已是西方宗教国家那样了,这是很可怕的!”

周人在“牧野之战”后摧毁了商朝,将王室子孙、盟友分封到了各地,他们以殖民地为中心不断向周围扩张,将野人纳入周礼的教化统治范围内。周人终结了商朝600年统治,由此开启了西周800年基业。
周人改朝换代后,经过上百年的扩张,大量野人转化为国人,纳入了周礼的框架。礼乐文明不断扩张,甚至南方的少数民族人也开始逐渐接受。可以说,周朝才是华夏文明真正扩张的时代,那时候,周王室对诸侯的控制力很低,天子王畿离诸侯国的路途上既缺乏道路,中间还经过遍布大量充满敌意的野蛮部落,每个诸侯国像种子一样洒向四方,独立进行发展。可以说,正是周朝几百年的扩张,才有后世秦一大统的基础。我们曾一直认为,是后世严重夸大了秦朝统一文字度量衡的功劳,其实,在周朝时,华夏本就是一个共同体,要不也不会有华夷之辩,各国的游士也不会畅通无阻的在各国之间游说、做官。可以说华夏文明在秦之前早已成型,秦真正做的,不是构建民族认同或者统一文化,而是彻底消灭了华夏政治上的多样性,让原本可以璀璨发展的多个封国变成了一个政治实体,也让大量的百姓和士人失去了选择。这种对多样性的压制,直接导致华夏文明再未出现先秦那样百家争鸣的局面。
西周时期,除了确立道德和撒下的文明种子,周人还创立了一个国际秩序,这个国际秩序不是靠恐怖来维系,而是靠亲缘关系和礼法来维系,这就是周礼。天子、各级诸侯各自有权力和义务,每个人的行为、穿着或者争端都要按照礼法行事,不遵守周礼的人会被视为禽兽和野人。
西周正是因为有规则的约束,才使华夏大地上的杀戮大幅减少。西周和春秋时期的战争烈度也较低,且不以杀伤对方为目的,战争只是贵族间解决争端的一种方式,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符合周礼。从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到:打仗双方要到平原战斗,不能偷袭对方,见到对方国君要恭恭敬敬,彼此要保持谦让等,这是贵族层面的决斗,这种战争也不需要平民参战,平民一般只负责贵族的后勤以及在贵族取胜后掩杀过去,并不担当主力。
在扶风和岐山县的周原遗址70多年考古中,乃至全国各地周时期的遗迹考古发掘出所有青铜器文字记载和历史资料中,既未发现西周有大规模的人祭痕迹,也未发现有大型的仓储设施,甚至未发现有大规模的战争。从西周和以后发展的历史文化上我们看,这是华夏大地空前和平的时期,是周文王周公和召公,以及后世周王把华夏从商人的极端恐怖中解救出来,并为后世中国人的伦理观,道德观奠定了发展基础。
周人以农耕为基础,关中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耕作,周人更愿意通过农耕文明固有的朴实和道德拉拢安抚其他部落,农耕是立国之本。周人重视现实世界,将伦理道德引入华夏文化中,约束人的兽欲,确立了礼乐文明,为后世中国人的伦理观奠定了基础。商人结婚是只允许在族(国)内通婚,而周人的婚姻观是鼓励本族(国)人与外族(国)人通婚,以扩大自己的势力。
周礼文化取代了暴力、野蛮、血腥纵欲的商文化,这个过程对华夏来说,无疑是救赎和新生。我们站在现代的角度来看,相对于秦,我们更喜欢周时期的文明。
从周人经四代人发展掘起,建立西周王朝,乃至周后期被秦改朝换代,周朝经历近八百年的发展历史,执政时间如此之长,这在我国历史上是没有的。我们参观地下周原博物出土的文物铭文记载和历史资料记载上看,西周王朝是第一次摆脱了功利主义和过度理性的桎梏,周朝用一种童话、史诗的方式记述了这段较长的历史。
如果去现在大、中学校;去政府的公、检、法、司执法机关,在楼间墙面的宣传栏,或者,外面的宣传框架里,会看到学校是周公、召公周礼和甘棠遗爱的历史故事;而公、检、法、司的宣传栏里,会有召公秉公断案的典故。召公甘棠遗爱和甘棠树下讲经断案的历史故事,被执政党做为教育干部廉洁奉公、守法诚信的典范。
西周王朝的历史和诸多故事是波澜壮阔的,西周以希望为开端,和平发展作为经过,到后期的周朝朝纲紊乱而结束周历史,西周王朝起初的周礼文明和治国方略,它是我们民族中最为光辉的片段,这是一个弱小战胜强大,人的向善之心战胜邪恶,一个民族逐步摆脱蒙昧和野蛮的历史,它是华夏文明的青春期,蕴含着我们最美好的文明品质。但在当今,我们不少国民,却变得太“精明”,太“理智”了。我们现在最缺少的,或许正是祖先周人的“质朴”与“敬畏……

大周原是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的西部,地域范围包括凤翔、岐山、扶风、武功四县的大部分,兼有宝鸡、眉县、乾县三县的小部分。它北倚六盘山的余脉乔山,南临渭河,西边的千河和东边扶乾之界的漆水河,分别由东西两侧流过。整个原面东西延袤七十余公里,南北宽二十余公里,面积辽阔广达一千多平方公里。狭义的小周原,是今天我们考古发现所说的周原遗址,指的则是扶风、岐山两县接壤处的周原核心区,面积为三十平方公里。
周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原点,周原是中国之源,周原也是中国之根。
三千年前,乔山前开阔地的周原肥美之地,迎来了古公亶父率领的族人。经历四代,开创了一个西周王朝的赫赫辉煌,实现了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周人灭商立国,他们的宗脉深深根系于“京”邑这片沃土。聚邑成城,初设市井,开放包容的移民文化、与外族通婚文化、各种生活、生产、兵器等发达的产业体系,使周原迅速成为早期中国,甚至东亚地区的文明中心之一。
乔山南麓向南、向东、向西地势大体平衍,巍巍乔山,漠漠平原,这里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被茂盛,多河泽薮,穿插其间,如绣如织,美水,漆水绕其旁边,呈现一幅宏伟又壮观的天然画图。
周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重任,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曾作出重大贡献。乔山岿然,长河不息。"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周原遗址埋藏了周人的千秋家国梦,也孕育着周原人新时代的“周原梦”。面对祖先遗留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千斤重担压在了周原人的肩上。党和政府对周原遗址的文化遗产保护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相关规划,为周原遗址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5年2月15日,习总书记在陕考察工作时指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
2016年10月20日,《周原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在“北大红楼”得到国家文物局专家评审通过。展望未来,周原人将不懈奋斗,为建设国家遗址公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不断努力,成就周原人的“周原梦”。
家乡这里曾经是周原潕腆,成就礼乐文明之都。而今,这里的周原遗址,成为了中国考古之重。我们一代代“周原人”,或生长于斯,或往来于斯,共同守护着这片黄土深处的中华根脉,心中装着赤子深情的周原梦想。我们踏着前人的足迹,翻阅周原的地书,叩问周原重多的先贤,谱写好周原遗址的历史故事。
周文化研讨学习会期间,30多位学者和爱好周文化人士还在任焕文秘书长的引见下,参观了1890年和1940年,均在庄白任家几处壕沟地出土大克鼎的现场,聆听任秘书长讲述曾经出土青铜器文物的经过。任焕文秘书长领大家去了三处遗址,详细地讲述了“大克鼎”从1890年八国联军侵入,慈禧太后西安避难时期,庄白任家任百万儿子在村子壕东沟西台塬取土时,把挖出的“大克鼎”拿去西安鉴宝卖宝时,被买家差点转手于外国人之手时,却被任百万后来便宜卖给了一个上海古董商的潘祖英。抗日战争时期,潘家把大克鼎埋藏于私宅下。解放后,在1952年时,潘家人又把大克鼎无偿捐献给上海博物馆。
在大克鼎遗址现场参观学习完,王副会长说:“地下数千年的青铜器物都是有灵气,大家聚集一下,一起与曾经卧身的大克鼎之地合个影,沾沾它的灵气吧!”摄影协会负责人、婚庆公司老板董宝林拿出像机,留下了周文化研究会采风活动珍贵的画面。
周原,是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地方,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有着举足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为我国商、周时期的历史断代工程,做出了重大贡献,更为中国考古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周原遗址走过七十余年的风雨历程,见证了中国考古学艰辛而又辉煌的发展历程。一代代考古人在这里倾注心血,洒下汗水,取得了斐然的成就。
展望未来,周原人将不懈奋斗,为建设国家遗址公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不断努力,成就周原人的“周原梦”。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
左强,军中之强!陕西渭南人,1969年入伍,勤耕后勤精兵保障,俭以从政多级主官,当过兰州军区后勤油库政委/军医学校校长,以勤政廉洁累建功勋著名而令人敬佩!军役退休人生暮年又不
2025-07-27 10:38:48
西北建设网讯 隆暑方盛气,势欲焚山樊。悠然此君子,容身至其间。共酌径就醉,周原天地宽。 7月22日上午,宝鸡周文化研究会与扶风县周文化研究会成员齐聚一堂,在宝鸡周原博
2025-07-26 22:23:42
云凝日烁幻阴晴,
半霎风微半霎明;
卤煮乾坤烹万物,
气蒸伏虎惯潜行;
蝉嘶欲断高枝隐,
柳倦慵垂热浪平;
暑气如汤街巷沸,
炎威寂寂自纵横。 作者简介:张晋,槐花书院会员,教师,喜欢文
2025-07-26 22:17:47
朱文杰笔下的西仓,绝非简单的地理坐标,而是将千年文明压缩成可触摸的时空胶囊。从隋唐永丰仓的粮帛丰盈,到明清旗人校场的鸽哨蝉鸣,再到民国集市里此起彼伏的"逛档子"叫卖声,作者
2025-07-25 17:01:07
清晨的秦岭深处,鸟鸣山幽。在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黑河镇李家坪村的白术种植基地里,农户们早已忙碌起来。十多位村民正俯身除草,一行行嫩绿的白术苗齐整地如精心编排,田边预埋的水
2025-07-25 16:10:29
八一节的风,总裹挟着几分硝烟与歌声的气息。每当这时,我的思绪就会飘回到往昔岁月,想起那个教我刺杀时“眼里的气势照样能杀敌人”的军人;那个把秦腔《血泪仇》演
2025-07-25 16:08:11
2025年7月22日正值农历大暑,大湾区彭家大院候任院长、香港衍生集团董事局主席彭少衍率常务班子成员及秘书处一行冒着酷暑,受邀来到深圳市龙华区大浪街道玉同书法研究院(玉同书
2025-07-24 14:31:06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