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双全的王指导员
八一节的风,总裹挟着几分硝烟与歌声的气息。每当这时,我的思绪就会飘回到往昔岁月,想起那个教我刺杀时“眼里的气势照样能杀敌人”的军人;那个把秦腔《血泪仇》演唱得让我攥紧拳头的人,他就是我们的指导员王福朝。
1979年,我从被誉为关中“白菜心”的三原县入伍,来到陕北毛乌素沙漠南缘的榆林镇北台脚下,成了机炮连的一名战士。每天的新兵训练,就在老爷庙下窑洞旁的院子里进行。
那天,王排长正教我们刺杀,一遍遍地突刺、格挡,累得我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这时,王福朝指导员朝我们走来。他径直走到我跟前,接过我手里的枪,开口说:“同志们,刺杀最重要的是要用气势压倒敌人。枪能杀敌人,眼里的气势照样能杀敌人!你们看——”
话音未落,王指导员紧握枪身,怒目圆睁,眼神里像淬了火的钢刀,只见他爆喊一声“杀!”枪杆子托着身子就刺向了前方。这种干净利落的爆发力,真有一股子能穿透敌人的狠劲。就是那一刻,我忽然懂得了什么是军人的气势:不是蛮力,而是从骨头缝里透出来的刚毅,哪怕站着不动,也能让人不敢轻视那股杀气!后来我才知道,他对每个新兵都这样强调气势的重要性,全连的刺杀训练劲头,就是被他这股“眼里带刀”的狠劲带起来的。
我们机炮连军事训练尤为出色,文艺活动也格外活跃,这全靠会唱秦腔的指导员王福朝——他入伍前是大荔县剧团的演员,身上带着舞台上的真功夫。新兵连的文艺晚会上,他演唱的秦腔《血泪仇》,一开口就镇住了新兵们。特别是唱到“背地里咬牙骂老蒋”时,他浑身发抖,暴起的青筋、悲戚戚的颤音,把我这个本不喜欢秦腔的新兵都感染了,不由得攥紧了拳头。掌声雷动时,他抹了把汗,直起身子又变回那个教我们“怒目圆睁”的指导员,仿佛刚才那个泣血的角色只是披过的一件衣裳。
那时,王指导员带着我们机炮连的文艺演唱组,像沙漠里顽强的沙柳,全靠自己一点点琢磨着成长。没有现成节目,就结合连队生活自编;缺道具,大家就亲自动手找材料做。演唱组的赵云章班长,把半边烂了的鼓翻出来——旁人眼里早该扔的废料,他却在没烂的那面鼓皮上装了弦杆,硬生生改造成六弦琴,弹起来铮铮作响;要演大头娃,他就用攒的旧报纸一层一层仔细糊成结实的壳子,染上彩色、画上圆眼睛,一个活灵活现的大头娃头像就成了,套在头上照样演得神气。
那年,王指导员带领连队文艺演唱组,代表榆林军分区参加陕西省军区文艺调演,一举获得第一名。其中,自编自演的小品《赶集》更是出尽了风头。这个小品通过四个老汉骑自行车赶集路上的对话,把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后的可喜变化演得活灵活现。他们一口纯正的陕北话,逗得台下官兵咯咯直笑,尤其是几位陕北籍首长,听到乡音激动得不住喝彩,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
每次营里的歌咏比赛,王指导员都是我们连的专业指挥。他面向队伍,脊梁挺得比镇北台还直,双手有力地上下挥舞,精准地拿捏着每一个音符。在他的指挥下,全连铿锵有力的歌声里,充溢着一股不服输的硬气!引得别的连队总说“唱不过机炮连”,我们连也总能拿第一。
虽然王指导员在演唱艺术上才华过人,但在军事纪律上却从不马虎。记得那年,连队在西沙军农场劳动,炊事班有位李姓战士打了班长陈刚。全连点名时,王指导员的声音像陕北的冻碴子一样硬:“经党支部研究决定,给予李姓战士纪律处分!”全场鸦雀无声,连风都像停了。那是我第一次见王指导员动真格,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文艺是他的铠甲,纪律才是他的筋骨!
后来,王指导员调到鱼河教导队当教员,我们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渐渐失去了联系。那些年,他带着我们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在舞台上挥洒热情的日子,成了全连人心里最鲜活的记忆,直到他调走那天,全连战士都挤在门口送他,有人红了眼眶,有人扯着嗓子喊“指导员常回来看看”。
日子一晃四十年,我在西安的一次战友聚会上再次见到了王指导员。他一眼就认出了我这个当年的小兵,上前紧紧握住我的手。望着他满头白发,我才惊觉岁月已在他脸上刻下了道道痕迹,可眼神里,依然能看到他当年那股威武劲儿。从那以后,我们加了微信,王指导员几乎每天都发来问候,有时是一句“早上好!”。有时是一段家乡的秦腔选段。我把写的文章发给他,他总在后面回一长串赞的表情图片,说“咱当兵的人,笔杆子也得有股子刺劲儿”。
如今,王福朝指导员已是80岁的老人了,却活到老、学到老,在孩子们的指导下学起了抖音拍视频。镜头里的他,依然带着当年军人的风采,唱起《血泪仇》时的架势,还是当年的模样,那眼神里的坚定光芒,丝毫没减!每天刷着抖音、唱着秦腔的他,让我觉得,那个唱秦腔的王指导员从未走远。
文武双全的王指导员呀,尽管我们当年相处不到两年,可您身上工作中那股认真劲儿,早已刻在了我们的心坎里。您用军人刚毅的风骨,一身浩然的正气,教会我们不忘初心,做一个有筋骨、有温度,能保家卫国,让祖国人民放心的合格军人;您就像沙漠里的沙柳,深深地扎进机炮连,把军人的硬气、文艺的灵气都种植到这块土地里;您那股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深深地融进我们这些战士的血脉里。这比枪杆子更重要,比岁月更悠长!
王指导员,八一将至,我由衷地祝福您:愿您的身子骨还像当年刺杀时那样硬朗,笑声里带着秦腔的声情并茂;更愿您永远像毛乌素沙漠的沙柳,扎得深、活得旺,怀揣着一股不服老的精气神,时刻鲜活快乐,让我们这些兵娃子总能在岁月里望见您当年的模样……
1979年,我从被誉为关中“白菜心”的三原县入伍,来到陕北毛乌素沙漠南缘的榆林镇北台脚下,成了机炮连的一名战士。每天的新兵训练,就在老爷庙下窑洞旁的院子里进行。
那天,王排长正教我们刺杀,一遍遍地突刺、格挡,累得我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这时,王福朝指导员朝我们走来。他径直走到我跟前,接过我手里的枪,开口说:“同志们,刺杀最重要的是要用气势压倒敌人。枪能杀敌人,眼里的气势照样能杀敌人!你们看——”
话音未落,王指导员紧握枪身,怒目圆睁,眼神里像淬了火的钢刀,只见他爆喊一声“杀!”枪杆子托着身子就刺向了前方。这种干净利落的爆发力,真有一股子能穿透敌人的狠劲。就是那一刻,我忽然懂得了什么是军人的气势:不是蛮力,而是从骨头缝里透出来的刚毅,哪怕站着不动,也能让人不敢轻视那股杀气!后来我才知道,他对每个新兵都这样强调气势的重要性,全连的刺杀训练劲头,就是被他这股“眼里带刀”的狠劲带起来的。
我们机炮连军事训练尤为出色,文艺活动也格外活跃,这全靠会唱秦腔的指导员王福朝——他入伍前是大荔县剧团的演员,身上带着舞台上的真功夫。新兵连的文艺晚会上,他演唱的秦腔《血泪仇》,一开口就镇住了新兵们。特别是唱到“背地里咬牙骂老蒋”时,他浑身发抖,暴起的青筋、悲戚戚的颤音,把我这个本不喜欢秦腔的新兵都感染了,不由得攥紧了拳头。掌声雷动时,他抹了把汗,直起身子又变回那个教我们“怒目圆睁”的指导员,仿佛刚才那个泣血的角色只是披过的一件衣裳。
那时,王指导员带着我们机炮连的文艺演唱组,像沙漠里顽强的沙柳,全靠自己一点点琢磨着成长。没有现成节目,就结合连队生活自编;缺道具,大家就亲自动手找材料做。演唱组的赵云章班长,把半边烂了的鼓翻出来——旁人眼里早该扔的废料,他却在没烂的那面鼓皮上装了弦杆,硬生生改造成六弦琴,弹起来铮铮作响;要演大头娃,他就用攒的旧报纸一层一层仔细糊成结实的壳子,染上彩色、画上圆眼睛,一个活灵活现的大头娃头像就成了,套在头上照样演得神气。
那年,王指导员带领连队文艺演唱组,代表榆林军分区参加陕西省军区文艺调演,一举获得第一名。其中,自编自演的小品《赶集》更是出尽了风头。这个小品通过四个老汉骑自行车赶集路上的对话,把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后的可喜变化演得活灵活现。他们一口纯正的陕北话,逗得台下官兵咯咯直笑,尤其是几位陕北籍首长,听到乡音激动得不住喝彩,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
每次营里的歌咏比赛,王指导员都是我们连的专业指挥。他面向队伍,脊梁挺得比镇北台还直,双手有力地上下挥舞,精准地拿捏着每一个音符。在他的指挥下,全连铿锵有力的歌声里,充溢着一股不服输的硬气!引得别的连队总说“唱不过机炮连”,我们连也总能拿第一。
虽然王指导员在演唱艺术上才华过人,但在军事纪律上却从不马虎。记得那年,连队在西沙军农场劳动,炊事班有位李姓战士打了班长陈刚。全连点名时,王指导员的声音像陕北的冻碴子一样硬:“经党支部研究决定,给予李姓战士纪律处分!”全场鸦雀无声,连风都像停了。那是我第一次见王指导员动真格,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文艺是他的铠甲,纪律才是他的筋骨!
后来,王指导员调到鱼河教导队当教员,我们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渐渐失去了联系。那些年,他带着我们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在舞台上挥洒热情的日子,成了全连人心里最鲜活的记忆,直到他调走那天,全连战士都挤在门口送他,有人红了眼眶,有人扯着嗓子喊“指导员常回来看看”。
日子一晃四十年,我在西安的一次战友聚会上再次见到了王指导员。他一眼就认出了我这个当年的小兵,上前紧紧握住我的手。望着他满头白发,我才惊觉岁月已在他脸上刻下了道道痕迹,可眼神里,依然能看到他当年那股威武劲儿。从那以后,我们加了微信,王指导员几乎每天都发来问候,有时是一句“早上好!”。有时是一段家乡的秦腔选段。我把写的文章发给他,他总在后面回一长串赞的表情图片,说“咱当兵的人,笔杆子也得有股子刺劲儿”。
如今,王福朝指导员已是80岁的老人了,却活到老、学到老,在孩子们的指导下学起了抖音拍视频。镜头里的他,依然带着当年军人的风采,唱起《血泪仇》时的架势,还是当年的模样,那眼神里的坚定光芒,丝毫没减!每天刷着抖音、唱着秦腔的他,让我觉得,那个唱秦腔的王指导员从未走远。
文武双全的王指导员呀,尽管我们当年相处不到两年,可您身上工作中那股认真劲儿,早已刻在了我们的心坎里。您用军人刚毅的风骨,一身浩然的正气,教会我们不忘初心,做一个有筋骨、有温度,能保家卫国,让祖国人民放心的合格军人;您就像沙漠里的沙柳,深深地扎进机炮连,把军人的硬气、文艺的灵气都种植到这块土地里;您那股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深深地融进我们这些战士的血脉里。这比枪杆子更重要,比岁月更悠长!
王指导员,八一将至,我由衷地祝福您:愿您的身子骨还像当年刺杀时那样硬朗,笑声里带着秦腔的声情并茂;更愿您永远像毛乌素沙漠的沙柳,扎得深、活得旺,怀揣着一股不服老的精气神,时刻鲜活快乐,让我们这些兵娃子总能在岁月里望见您当年的模样……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
清晨的秦岭深处,鸟鸣山幽。在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黑河镇李家坪村的白术种植基地里,农户们早已忙碌起来。十多位村民正俯身除草,一行行嫩绿的白术苗齐整地如精心编排,田边预埋的水
2025-07-25 16:10:29
八一节的风,总裹挟着几分硝烟与歌声的气息。每当这时,我的思绪就会飘回到往昔岁月,想起那个教我刺杀时“眼里的气势照样能杀敌人”的军人;那个把秦腔《血泪仇》演
2025-07-25 16:08:11
2025年7月22日正值农历大暑,大湾区彭家大院候任院长、香港衍生集团董事局主席彭少衍率常务班子成员及秘书处一行冒着酷暑,受邀来到深圳市龙华区大浪街道玉同书法研究院(玉同书
2025-07-24 14:31:06
八一前夕,中国阳光集团在被双拥领导小组命名为“军人驿站”的兰博梁山大酒店隆重召开“喜迎建军节98周年座谈会”。出席会议的除著名的陕籍女企业家
2025-07-24 14:28:04
人的一生,会历经诸多事情,可回头一思量,皆为可成书籍的传奇。
我与梦萌老师年龄相差二十余岁,在同一个地方舞文弄墨数十载,也同在一个文学会,却阴差阳错互不相识。
我们得以相识,多
2025-07-24 14:26:25
星辰与灯光辉映,清风与文学同行。
7月21日晚,由太白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太白县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润心,跟着作家看太白”启动仪式在虢川河岸成功举办。
2025-07-24 14:24:07
西北建设杂志社讯 临近七月,天空湛蓝,烈日炎炎。即便时值早间,阳光已在身上烙下火辣辣的触感。今日是由文联与文化旅游局联合举办的“发现博物馆之美”采风活动,
2025-07-23 17:45:20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