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风扶风博物馆暨关中第一庙之称“扶风城隍庙”一一文艺六进活动“发现博物馆之美”采风记
西北建设杂志社讯 临近七月,天空湛蓝,烈日炎炎。即便时值早间,阳光已在身上烙下火辣辣的触感。今日是由文联与文化旅游局联合举办的“发现博物馆之美”采风活动,目的地是坐落于扶风县城隍庙内的扶风县博物馆。
站在城隍庙高大威严的南大门前,古朴的气韵扑面而来,让人对这座声名远播的城隍庙宇油然而生敬畏。城隍庙与隔街道南边的戏楼南、北相对应,戏楼在古时兼具敬神与娱人之用,是扶风城隍庙18座单体古殿中保存最完好的建筑之一。扶风民间有谚语:“城隍庙对戏楼,疼煞扶风人”,足见其在当地文化中的分量。
扶风城隍庙始建于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是关中地区现存最完整、少有的明代古建筑群,素有“西府第一城隍庙”之称。其保护工作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古建筑群的保护,建筑群依地势由低到高铺展于高台之上,设计科学、巍峨壮观,主要建筑沿中轴线排布,虽经多次重修,仍保留明代建筑的原件与风格;二是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城隍庙内的县博物馆,内存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涵盖着从原始社会到唐宋明清的各时代文物遗存,尤以商周青铜器、玉器、瓷器、陶器、石器为著,不乏国家级文物。其中,北吕遗址出土的陶器,堪称西周前期文化陶器的“年代标尺”,具有极高考古价值;全县征集的石造像、石碑等亦属珍品,保护任务艰巨。
来到石碑铭文展厅看到展厅的《扶风县石刻陈列》,展显一排排的铭文石碑。东、西两边,采取两排石碑文物陈列,大型石刻、造像靠后排,精致小巧石刻、造像等靠陈列有序,全面展示出古代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雕刻风格、技法、撰刻艺术。我忽然想起,在上世纪的1986年的夏天,县博物馆征集有文史价值的铭文石碑时,县博物馆有两人来到我家,查看院子里用砖头垫起一尺多高,家里人用做饭桌的一米多长见方,厚有十多厘米的青石板,上面有6行古体字的方石碑,父亲无偿捐给了县博物馆。我凭当时对那方石碑的记忆,仔细查看,果然嵌入在院子墙体表面,小方石碑上的字迹为甲骨文体。据父亲说过,那小方体的铭文石碑是他在机站驾驶推土机在为生产队平整土地时推出来的,后来,就拉回家,放在院子里用砖块垫起当饭桌用。
城隍庙占地13亩,地势由南至北渐高,山门与正殿高差达13米,整座庙宇建于13米高的土台基之上,八挂亭把庙宇分成封闭的四合院。从大门沿中轴线而入,首进院落由三门殿与牌坊构成,东西两侧为首个文物展馆,陈列县内保存的石刻文物。院内牌坊原为明代石质建筑,关中大地震后损毁,重修时改为木质,一侧墙角放置有当年石质牌坊的残件。
沿牌坊北侧台阶拾级而上,便进入二级院落,由木牌坊分隔而成,院内东、西有鼓楼、钟楼。钟、鼓楼外形相近,有“姊妹楼”之称,最初承担祈福、颂歌之责,亦应和“晨钟暮鼓”的功能——清晨钟声报晓,城门开启;傍晚鼓声传讯,劳作停歇,实为古时统一作息的“活动指南”。遗憾的是,钟楼铁钟在“文革”中被销毁运去炼了钢铁。院西墙体嵌有明代监察御史王伦的石碑祭文,1978年于城关镇北安村出土,呈两盒状,盖面篆书字迹清晰可辨。
继续北行至三级院落,这里是古建筑最集中之处,也是博物馆文物陈列的核心区域。迎面的献殿是古时百姓朝拜城隍神时供奉祭品之地,穿过献殿可达大殿。院右侧为古陶主题展馆,《古陶珍萃——馆藏陶器文物艺术陈列》。主要展出扶风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商周汉唐、宋元明清诸朝的古代陶文物遗存,感受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智慧的先民们点土成金,用泥的语言,火的艺术谱写出的中国古代陶文化的光辉灿烂。
展厅系统展示了扶风地区陶器的发展脉络:从6000-10000年前的红陶(先民沿河流而居,以粘土手工捏制或泥条盘制,器形多为锅、碗、瓶、盆等生活用品),到夏、商、周时期的彩陶(采用低温挂釉技术,呈现浅绿、深绿、褐黄等色彩),再到秦汉后的灰陶(受“厚葬之风”影响,多为陪葬品)。唐代陶器中,一级文物“琉璃舍利棺”尤为珍贵,红陶胎体覆釉,内藏高僧骨灰,见证了当时宗教文化的兴盛。
穿过古陶展厅,便来到青铜器展厅。《美阳藏珍——扶风出土西周青铜器精品陈列》,主要展品具有科研、艺术价值的青铜器类文物,展品种类包括礼器、兵器、车马器等70多件,展品体现扶风作为西周文化发祥地和“青铜器之乡”的辉煌历史和地域文化特征。扶风因孕育灿烂的西周文明,自汉代(公元前58年)起便不断有青铜器出土,以数量多、重器众、铭文重要且字迹多而闻名,被誉为“青铜器之乡”而,为我国“周朝断代工程”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展厅内的西周青铜器按用途分为酒器、乐器、兵器、祭祀器等,如煮食用的圆鼎、方鼎(四足下可明火加热),盛放主食的簋,二者不仅是生活器具,更象征西周“列鼎制度”——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以此明尊卑、定官员的等级。
乐器展区的编钟尤为夺目,多由3-8个组成,编钟,因编排使用得此名。青铜器的编种,凭借优良的传导性,成为贵族宴饮时的礼乐首选。周天子的编钟四面排列,共64件,为“360°无死角”,象征着天子尊贵等级,而监察群臣,诸侯与大夫,则依身份等级,青铜器乐的等级也随之递减。
《鉴史流光——馆藏历代铜镜珍品陈列》,在馆藏的五百多面铜镜中选出77面精品展出,展现历代铜镜的装饰艺术美和发展演变过程,揭示不同时代的铜镜特色及人们的审美观念的变化。
馆内镇馆之宝——西周㝬簋(存世商周青铜簋中最大一件,享有“簋中之王”称誉,同时,因其为周厉王自作器,又被称为“王簋”),(原物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通高59厘米,重120斤,是出土青铜鼎中最大且最具价值的一件。其腹内124字铭文记载了周王祭祀上天的祷词,祈愿多子多福、官位永享、器物传世,字里行间尽显西周礼制与信仰。
最后一处展厅为车马器展区,展示了西周贵族出行的青铜车马部件。其中,“节约”构件设计精巧,可防止驾车时缰绳相互缠绕打结,既具装饰性又实用。铜车马轴遗迹中残留的3000年前木头,更印证了当时手工业与军事的发达。
扶风博物馆1981年建馆,1987年对外正式开放,现有馆藏文物逾万件,其中一级文物27件(套),二级文物159件(套)、三级文物832(套),珍贵文物数量位居陕西省县级博物馆首位,尤其以西周青铜器享誉中外。
扶风博物馆展厅,办公场所,与扶风城隍庙宗教区域,相互依存,混为设置,庙中有馆,馆中是庙。做为一个在宝鸡,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历史博物馆,显得有点不规范。多数人在认识博物馆之前,都是以为这里只是一个在西府影响较大的城隍庙而已,进城隍庙里,才知博物馆也在院内。
扶风城隍庙不仅是明清古建筑的瑰宝,更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庙内18座古建筑历经多次浩劫仍保存完整,在关中乃至大西北都属罕见。这里的每一处遗存——无论是明清的蓝色黛瓦,还是商周的陶片和青铜,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城隍神为道教场所,作为地方保护神与善恶审判神,其信仰融入民俗,使庙宇成为道德宣讲台与精神寄托地。而扶风城隍神更显特殊,虽属县城,却享州府级待遇,身着红袍(县级为绿袍),足见其地位之高。
我走出博物馆和城隍庙宇大院,阳光依旧炽烈,心中却因这场文化采风而沉静。博物馆的万余件文物,是可移动的瑰宝,与城隍庙里不可移动的古建,皆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珍惜与保护这些遗产,是我们守护和传递历史文明根脉的永久使命。
作者简介:
王应祥,笔名:夷斌,退役军人,陕西扶风召公人。从事过农机、土地管理、人民武装、党史、地方志等工作。先后在《人民军队报》《人民装甲兵》《中国农机化报》《西北民兵》《各界导报》《陕西农民报》《源流》《宝鸡日报》等(部)省、市级报刊和网络媒体发表散文,小故事,短诗歌百余篇(首),十余篇获省、部级刊物二、三等征文奖。主编《扶风县军事志》书,获全国县、市级军事志书展评三等奖,主编《宝鸡疫情志》扶风志、《宝鸡市脱贫攻坚实录》扶风志、《扶风县疫情志》、《陕西省审计志•宝鸡志》等。兼,社科联副秘书长、作协监事长、周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站在城隍庙高大威严的南大门前,古朴的气韵扑面而来,让人对这座声名远播的城隍庙宇油然而生敬畏。城隍庙与隔街道南边的戏楼南、北相对应,戏楼在古时兼具敬神与娱人之用,是扶风城隍庙18座单体古殿中保存最完好的建筑之一。扶风民间有谚语:“城隍庙对戏楼,疼煞扶风人”,足见其在当地文化中的分量。
扶风城隍庙始建于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是关中地区现存最完整、少有的明代古建筑群,素有“西府第一城隍庙”之称。其保护工作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古建筑群的保护,建筑群依地势由低到高铺展于高台之上,设计科学、巍峨壮观,主要建筑沿中轴线排布,虽经多次重修,仍保留明代建筑的原件与风格;二是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城隍庙内的县博物馆,内存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涵盖着从原始社会到唐宋明清的各时代文物遗存,尤以商周青铜器、玉器、瓷器、陶器、石器为著,不乏国家级文物。其中,北吕遗址出土的陶器,堪称西周前期文化陶器的“年代标尺”,具有极高考古价值;全县征集的石造像、石碑等亦属珍品,保护任务艰巨。
来到石碑铭文展厅看到展厅的《扶风县石刻陈列》,展显一排排的铭文石碑。东、西两边,采取两排石碑文物陈列,大型石刻、造像靠后排,精致小巧石刻、造像等靠陈列有序,全面展示出古代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雕刻风格、技法、撰刻艺术。我忽然想起,在上世纪的1986年的夏天,县博物馆征集有文史价值的铭文石碑时,县博物馆有两人来到我家,查看院子里用砖头垫起一尺多高,家里人用做饭桌的一米多长见方,厚有十多厘米的青石板,上面有6行古体字的方石碑,父亲无偿捐给了县博物馆。我凭当时对那方石碑的记忆,仔细查看,果然嵌入在院子墙体表面,小方石碑上的字迹为甲骨文体。据父亲说过,那小方体的铭文石碑是他在机站驾驶推土机在为生产队平整土地时推出来的,后来,就拉回家,放在院子里用砖块垫起当饭桌用。
城隍庙占地13亩,地势由南至北渐高,山门与正殿高差达13米,整座庙宇建于13米高的土台基之上,八挂亭把庙宇分成封闭的四合院。从大门沿中轴线而入,首进院落由三门殿与牌坊构成,东西两侧为首个文物展馆,陈列县内保存的石刻文物。院内牌坊原为明代石质建筑,关中大地震后损毁,重修时改为木质,一侧墙角放置有当年石质牌坊的残件。
沿牌坊北侧台阶拾级而上,便进入二级院落,由木牌坊分隔而成,院内东、西有鼓楼、钟楼。钟、鼓楼外形相近,有“姊妹楼”之称,最初承担祈福、颂歌之责,亦应和“晨钟暮鼓”的功能——清晨钟声报晓,城门开启;傍晚鼓声传讯,劳作停歇,实为古时统一作息的“活动指南”。遗憾的是,钟楼铁钟在“文革”中被销毁运去炼了钢铁。院西墙体嵌有明代监察御史王伦的石碑祭文,1978年于城关镇北安村出土,呈两盒状,盖面篆书字迹清晰可辨。
继续北行至三级院落,这里是古建筑最集中之处,也是博物馆文物陈列的核心区域。迎面的献殿是古时百姓朝拜城隍神时供奉祭品之地,穿过献殿可达大殿。院右侧为古陶主题展馆,《古陶珍萃——馆藏陶器文物艺术陈列》。主要展出扶风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商周汉唐、宋元明清诸朝的古代陶文物遗存,感受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智慧的先民们点土成金,用泥的语言,火的艺术谱写出的中国古代陶文化的光辉灿烂。
展厅系统展示了扶风地区陶器的发展脉络:从6000-10000年前的红陶(先民沿河流而居,以粘土手工捏制或泥条盘制,器形多为锅、碗、瓶、盆等生活用品),到夏、商、周时期的彩陶(采用低温挂釉技术,呈现浅绿、深绿、褐黄等色彩),再到秦汉后的灰陶(受“厚葬之风”影响,多为陪葬品)。唐代陶器中,一级文物“琉璃舍利棺”尤为珍贵,红陶胎体覆釉,内藏高僧骨灰,见证了当时宗教文化的兴盛。
穿过古陶展厅,便来到青铜器展厅。《美阳藏珍——扶风出土西周青铜器精品陈列》,主要展品具有科研、艺术价值的青铜器类文物,展品种类包括礼器、兵器、车马器等70多件,展品体现扶风作为西周文化发祥地和“青铜器之乡”的辉煌历史和地域文化特征。扶风因孕育灿烂的西周文明,自汉代(公元前58年)起便不断有青铜器出土,以数量多、重器众、铭文重要且字迹多而闻名,被誉为“青铜器之乡”而,为我国“周朝断代工程”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展厅内的西周青铜器按用途分为酒器、乐器、兵器、祭祀器等,如煮食用的圆鼎、方鼎(四足下可明火加热),盛放主食的簋,二者不仅是生活器具,更象征西周“列鼎制度”——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以此明尊卑、定官员的等级。
乐器展区的编钟尤为夺目,多由3-8个组成,编钟,因编排使用得此名。青铜器的编种,凭借优良的传导性,成为贵族宴饮时的礼乐首选。周天子的编钟四面排列,共64件,为“360°无死角”,象征着天子尊贵等级,而监察群臣,诸侯与大夫,则依身份等级,青铜器乐的等级也随之递减。
《鉴史流光——馆藏历代铜镜珍品陈列》,在馆藏的五百多面铜镜中选出77面精品展出,展现历代铜镜的装饰艺术美和发展演变过程,揭示不同时代的铜镜特色及人们的审美观念的变化。
馆内镇馆之宝——西周㝬簋(存世商周青铜簋中最大一件,享有“簋中之王”称誉,同时,因其为周厉王自作器,又被称为“王簋”),(原物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通高59厘米,重120斤,是出土青铜鼎中最大且最具价值的一件。其腹内124字铭文记载了周王祭祀上天的祷词,祈愿多子多福、官位永享、器物传世,字里行间尽显西周礼制与信仰。
最后一处展厅为车马器展区,展示了西周贵族出行的青铜车马部件。其中,“节约”构件设计精巧,可防止驾车时缰绳相互缠绕打结,既具装饰性又实用。铜车马轴遗迹中残留的3000年前木头,更印证了当时手工业与军事的发达。
扶风博物馆1981年建馆,1987年对外正式开放,现有馆藏文物逾万件,其中一级文物27件(套),二级文物159件(套)、三级文物832(套),珍贵文物数量位居陕西省县级博物馆首位,尤其以西周青铜器享誉中外。
扶风博物馆展厅,办公场所,与扶风城隍庙宗教区域,相互依存,混为设置,庙中有馆,馆中是庙。做为一个在宝鸡,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历史博物馆,显得有点不规范。多数人在认识博物馆之前,都是以为这里只是一个在西府影响较大的城隍庙而已,进城隍庙里,才知博物馆也在院内。
扶风城隍庙不仅是明清古建筑的瑰宝,更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庙内18座古建筑历经多次浩劫仍保存完整,在关中乃至大西北都属罕见。这里的每一处遗存——无论是明清的蓝色黛瓦,还是商周的陶片和青铜,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城隍神为道教场所,作为地方保护神与善恶审判神,其信仰融入民俗,使庙宇成为道德宣讲台与精神寄托地。而扶风城隍神更显特殊,虽属县城,却享州府级待遇,身着红袍(县级为绿袍),足见其地位之高。
我走出博物馆和城隍庙宇大院,阳光依旧炽烈,心中却因这场文化采风而沉静。博物馆的万余件文物,是可移动的瑰宝,与城隍庙里不可移动的古建,皆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珍惜与保护这些遗产,是我们守护和传递历史文明根脉的永久使命。
作者简介: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
星辰与灯光辉映,清风与文学同行。
7月21日晚,由太白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太白县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润心,跟着作家看太白”启动仪式在虢川河岸成功举办。
2025-07-24 14:24:07
西北建设杂志社讯 临近七月,天空湛蓝,烈日炎炎。即便时值早间,阳光已在身上烙下火辣辣的触感。今日是由文联与文化旅游局联合举办的“发现博物馆之美”采风活动,
2025-07-23 17:45:20
2025年7月17日,“亲情中华·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风韵南粤遇见醒狮主题营)与(风韵南粤智创科技营)联合举办的闭营仪式,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隆重举行。本次活动吸
2025-07-23 17:44:23
有关报导,日光照射紫外线能杀死皮肤表层的细菌和病毒,能提高体内维生秦D的吸收,能促使骨骼发育,增加骨骼密度,能提高人体免疫力,促使细胞再生,使血液循环加快,有利于心脑血管健
2025-07-23 11:31:53
旬阳市太极城民间艺术有限公司是旬阳市一支文化之花,用紧扣时代脉搏的文艺作品,绽放在旬阳这片热土上、绽放在三秦大地上。 《一位母亲的遗言》继省纪委监委和文化旅游
2025-07-23 11:10:19
炎阳高照暑气飘,
江风起舞乱撒娇。
远望山巅绿植翠,
近听消暑咕嘟煲。
白雾遮天窗璃浇,
雨奔荔城姿潇潇。
倾刻路车刷刷跑,
暑湿气流似火烧。
小豆冬瓜薏米煲,
除湿消暑是妙招
2025-07-23 11:08:36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