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陕西:三秦大地的乡风新貌
文明圣火灼灼处,千里麦浪接天奔涌,八百里秦川古韵新风交相辉映。陕北高原的信天游以苍劲声线刺穿云层,陕南青峰间一绺绺茶烟扶摇直上,恰似大地书写的袅袅诗行。这片深植周礼秦制、汉风唐韵的文明厚土,正以乡风为墨,以振兴为纸,擘画新时代的《千里江山图》。
陕北腰鼓亮相陕西省榆林市榆林镇北台(陈丽媛/摄)
当关中老农王振兴执笔如执犁,在村史馆斑驳木匾上落下“耕读传家”的最后一捺,笔锋里沉淀着半个世纪春种秋收的深痕;当陕北说书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三弦琴音震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窗棂,古老的曲赋《将军令》抑扬顿挫间流淌出《乡村振兴赋》的新韵;当陕南茶山云雾间,“道德评议会”的掌声惊起白鹭直上青天,那些振翅声里分明裹挟着文明拔节的脆响。
三秦大地的血脉中,五千年文明基因与新时代精神正完成一场盛大的嫁接,文明的胚芽已顶破冻土,在乡村振兴的春风中舒展成林。
01
政策春风:顶层设计下的文明根系
陕西省以“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工程为轴心,构建“省统筹、市推进、县落实”三级联动机制,将乡风文明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动脉。2021年出台的《陕西省乡风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如同春风化雨,将“十星文明户”评选、村规民约修订率、文明实践站覆盖率等指标列为市县考核的“硬杠杠”,并配套省财政专项资金投入,撬动社会资本形成“财政输血+乡村造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陕西省宝鸡市夜景(于浩/摄)
在这股政策春风的吹拂下,咸阳市礼泉县袁家村成为破茧成蝶的典范。这个“点灯没油,耕地没牛,干活选不出个头儿”的贫困村,通过“文明积分超市”的创新实践,将政策红利转化为村民的行动自觉。
村民王秀梅在参与村道清扫、垃圾分类等环境整治活动后,用积攒的30分兑换了一台电饭煲,她感慨道:“从前红白事比排场,如今邻里间比的是积分榜上的红星!”
这种以积分量化文明行为的模式,不仅激发了村民自治热情,更催生了32家农民股份合作社,让80%的收益通过股份分红惠及全体村民,形成“人人都是股东,户户共享发展”的共富格局。
政策的根系深扎三秦大地,催生出蓬勃的文明枝蔓。目前,陕西全省已建成2.7万个农家书屋,1.5万支乡村文艺队如繁星点亮乡野。在彬州市豆家湾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与乡愁馆、法治长廊交相辉映,每月“孝善日”的义诊、理发活动让尊老敬老蔚然成风;铜川市通过“文艺小院”建设,将30个农家院落打造成秦腔、剪纸、书画的传承基地,让放羊汉子用木棍在地上练就的书法,成为装点窑洞的艺术。
陕西省咸阳市统一广场,在秦始皇雕塑下晨练的市民
正如陕西省委文明办专职副主任贾琳所言:“乡风文明不是推倒重建,而是给老树嫁接新枝。”陕西省乡风文明建设政策设计始终贯穿着“传统与现代”的辩证智慧。当政策之根深植沃土,文明之树便在三秦大地上舒展出生机盎然的绿荫。
02
地域实践:三秦大地的文明拼图
古训今用的移风易俗。在渭河平原的晨雾中,宝鸡市岐山县蒲村镇邢家村的邢宗学轻轻擦拭着村史馆里的一块木匾——那上面镌刻着邢氏家族传承数百年的家训。戒奢如刀,斩断攀比之风;宜勤似犁,深耕精神沃土。这块木匾,如今成为全村移风易俗的“镇村之宝”。“祖辈的智慧,比金子还珍贵。”邢宗学抚摸着木匾上的刻痕,仿佛触摸着时光的纹路。
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新城(于浩/摄)
2022年,宝鸡市各镇村结合实际科学制定村规民约,涵盖红白事办理要求、村居环境整治标准、家规家训等重要内容,让移风易俗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党员干部示范带头作表率,倡导全区党员干部婚嫁喜宴不得超过一天,办婚事不得提前请吃,宴席规模控制在20桌以内,统筹资源从轻从简树标杆,强化引领培育典型扬新风——没有车队轰鸣,只有唢呐班子吹奏《百鸟朝凤》;宴席上的臊子面代替了奢侈的大鱼大肉。简化婚宴的施行如一颗石子投入渭水,激起关中平原的文明涟漪。
2022年至今,关中地区婚丧简办率达68%,每场平均节约开支2.3万元,省下的资金化作高筑乡村文化精神平台的砖瓦,移风易俗的智慧更化作春风细雨。渭滨区党员干部带头签订《廉洁家风承诺书》,婚宴桌数、菜品价格被纳入纪检监督范畴。村民感慨:“从前为面子借钱摆酒席,现在比的是谁家‘文明积分’高!”
在这里,“民间红娘”取代高价媒婆,用《新风手册》说亲;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白发老者用皮影戏演绎《周公诫子》;孩童在“家风学堂”临摹颜真卿的《劝学帖》。当古训与现代治理相遇,周礼故土绽放出新的文明之花。
陕西省汉中市佛坪县景色
非遗赋能的文明实践。黄土高原的窑洞前,盲艺人李小平的三弦琴声撕开夜幕。他带领的“黄土情说书队”正在榆林市绥德县张家砭村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弦音如刀,将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刻进百姓心田。
“政策本是天上的星,三弦一响落凡尘……”82岁的马桂芳听着改编后的《党的二十大精神放光芒》,浑浊的眼里泛起泪光:“这调调比专家报告更入心!”这条融合了信天游韵味的宣讲视频,在抖音获得230万点赞,让非遗成为理论传播的“金话筒”。
在延安宝塔山下,“说事大院”正演绎着新时代的“窑洞对”。杨家岭村将废弃窑洞改造成议事厅,红白理事会成员、乡贤、律师组成“和事佬联盟”。2022年,这种“枫桥经验”的陕北升级版调解纠纷1.2万起,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更令人称道的是安塞区的创新:剪纸艺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剪成窗花,腰鼓队用“文明十二拍”节奏编排新鼓点。非遗不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浸润日常的活态传承。
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渭北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调蓄池全貌
山水之间的德治密码。秦岭南麓的朱家湾村,护林员的巡山日记里写满秦岭生态奇迹:2024年3月,陕西汉中朱鹮保护区红外相机首次拍摄到羚牛影像;7月,科研人员首次发现濒危物种秦岭石蝴蝶的有性繁殖幼苗,未来有望实现濒危极小种群重建……这些变化源于村里推行的“生态存折”——村民巡山一次积5分,300分可兑换牛背梁景区门票。曾经的伐木工如今成为“生态银行”VIP客户:“过去砍棵树挣50块,现在护林积分能换2000块旅游收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陕西省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的茯茶小镇,农家书屋变身“乡愁孵化器”。茯茶砖茶制作技艺传承人贾根社在书屋里钻研茶砖发酵技术,为当地的茯茶产业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95后村官小刘组织“星空读书会”,用投影仪在打谷场上播放《诗经》解读纪录片。
更富创意的是柞水县的“村史馆+”,凤凰古镇将老宅改造成民宿体验馆,游客可参与制作柞水渔鼓、体验《孝经》抄写,带动周边农家乐收入大幅增长。 当茶山云海间的白鹭振翅高飞,陕南大地正书写着生态与文明共生的当代《桃花源记》。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夜色(雷博/摄)
文明经纬织就三秦锦绣。从关中平原的“家训木匾”到陕北高原的“说书三弦”,从陕南山地的“生态存折”到汉江两岸的“家风信贷”,三秦大地用文明之梭编织着乡村振兴的经纬。岐山县关中小学,孩子们排演着新编皮影戏《周礼新传》;绥德县非遗工坊,95后姑娘将剪纸艺术植入手机壳设计;柞水县牛背梁,生态护林员的巡山轨迹通过北斗系统实时呈现……三秦大地的乡风文明建设,恰似秦岭的云雾与5G信号塔的交融,既保留着历史的沉香,又跳动着时代的脉搏,这种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正是陕西乡风文明的精髓。
文明传承从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如树木年轮般,在坚守内核中包容新生。正如秦岭深处的珙桐——这种与恐龙同时代的植物,依然在每年四月绽放洁白的苞片,见证着新生与凋落的永恒循环。
当老农用抖音直播祠堂议事,当区块链技术记录家风传承,文明便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生长在田野上的常青树。在这片周礼秦制的故土,每一个移风易俗的故事,都是对“何以中国”的当代注解;每一次非遗创新的尝试,都在续写文明新生的史诗。
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魅力山城(张忠良/摄)
03
挑战突围:文明长河中的暗礁与灯塔
柔性治理激活内生动力。面对乡村空心化衍生的文化断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依赖症、传统礼俗与现代价值观念碰撞等深层挑战,陕西创新实施“软性治理”策略。
铜川耀州区借力新媒体破解代际鸿沟,组织返乡青年通过抖音直播祠堂议事,将宗族调解、村务决策等传统治理场景转化为百万点击量的现代文明公开课;安康平利县创新“道德积分+金融扶持”模式,将村民道德行为量化为信用积分,联动金融机构发放低息贷款2.3亿元,不良率仅0.25%,实现德治与金融深度融合;宝鸡陇县推出“家风信用贷”,对“五星家风户”提供20万元无抵押贷款,带动3000余户发展特色产业,形成道德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云雾升腾的牛背梁(张忠良/摄)
数字文明重构治理生态。在5G网络覆盖98%行政村的数字化底座上,三秦大地正孕育新型文明形态。汉中留坝县开发“云上村规民约”系统,村民扫码即可参与村级事务表决,使百年乡约获得数字时代新表达;西咸新区空港新城打造VR红色记忆馆,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青年群体沉浸式体验革命岁月。
随着AR技术复原唐代里坊制度、区块链存证家风传承等创新实践落地,陕西省社科院研究员张宏指出:“数字肌理正在重塑乡风文明,当技术赋能与文化基因深度融合,我们将见证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文明如金,辉耀三秦。自潼关险隘至镇巴云岭,从华山嶙峋崖壁到无定河温润水湄,三秦大地的文明星火正以燎原之势,将乡村振兴的史诗镌刻在每一垄麦穗的金芒里。
当九旬高龄的华阴老腔传人张喜民以苍劲嘶吼破开晨雾,那曲《新时代庄稼汉》裹挟着黄河的雄浑,在秦岭褶皱间激荡回响;当汉中万亩鎏金般的油菜花海中,“最美庭院”的铜牌与晨曦共舞,折射出的不仅是屋檐下的洁净雅致,更是黄土地上新农人对美的觉醒与追逐。
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城北朱鹮生态园(邓军/摄)
这片周礼秦制的故土,正以文明为经纬,编织着一幅贯通古今的锦绣——那掠过窑洞窗棂的春风,吹活了非遗传承的千年血脉;那深植于祠堂碑刻的祖训,滋养着现代乡村的德治根基。
文明之光所至,照亮的何止阡陌纵横的振兴征途!它更在渭水汤汤的奔涌中,映照出一个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的自我叩问与铿锵作答,如同黄土高原上永不熄灭的篝火,既温暖着当下的耕耘,又照亮了远方的诗行。
责任编辑:韩雪
2025-08-01 16:12:35
2025-07-30 18:11:52
2025-07-30 09:28:46
2025-07-28 12:23:17
2025-07-16 11:48:26
2025-07-10 10:25:15
2025-07-07 13:33:48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