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新村摘龙眼
今天所到的水库,是中国政府1959年为了支援香港同袍的生活用水,搬迁六个自然村所建起来的第一水库。
在50年代,香港闹水荒,港英政府利用海水化淡、水车拉水等方法都解决不了市民用水问题,香港市民拿着水桶、水罐排着长队在等候接水,市民用不上水苦不堪言。港英政府向中央政府提请帮他们香港解决用水问题,后来经总恩来理亲自批示在深圳建一个深圳水库,解决香港饮水问题。为了建成水库,在现在库区内的黎围、草塘围、大布围等六个自然搬迁至现在的水库新村。
今天拜访的主人公是水库新村的一位有心人,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的老会员李煌稳老师,一位行家里手的摄影“得奖专业户”。他自小在水库长大,小时候经常在原始水库摸鱼抓虾,怡然自得。“现在你只要下水库,鱼摸不上,人就被带走了。哈哈哈哈。”李煌稳一边开着来接记者的新小车,一边对着驶过的水库笑著说。
李煌稳的摄影工作室由于被用作了工地,建设单位就在原址数百米处的山坡第三道土阶上,用新式隔热层泡沫板为他建起来了临住房。
沿著铁楼梯上到工作室小院,院子两边全是繁果挂枝的龙眼。打开屋门,一股清凉的冷风迎面而来,顿时感到心旷神怡,舒坦异常。提前到达的谷林老师早早已经享受上了这份清凉,而记者因为遇上了心怀叵测的小司机(车号:粤Bxx6677),被搁置在水库绿道冒着炎热步行了1.9公里,得知步行没有报备是走不到目的地,才按照李煌稳老师嘱咐原路返回,他在绿道始发点车接。这样一去一回3.8公里,走的全是冤枉路!
记者一边不住的饮下李煌稳老师倒下的茶水,一边聊起水库新村的历史。李煌稳告诉记者,他们那时候搬家是很艰苦的。没有汽车,自己的家具和一些家私要用的东西,全靠自己挑啊、抬啊、担啊,路途又远,这样搬下来,非常辛苦。
搬迁了相当的一段时间,水库大坝也已经修建起来了。不料一场大雨使得库内水位跟着很快上涨,这些村里村民来不及搬迁的东西都被淹掉了。“为大家舍小家”,6个村的村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撤离库区被集中起来的村民,政府给吃了两年大锅饭。此后,便开始各自求生,直到特区设立,才集中建起来了现在的楼房新村。
最后,记者关切的询问八年前一起策划设计拍摄水库新村与库水的历史故事有无结果,答案却是和猜想是一致的,依然被搁置,至今无人再问津。
于是,围绕这个令人心动又心痛的主题,彼此敞开心扉,畅谈良久,最后达成了一个让人痛定思痛咋样动的共识。
这时,记者仔细端详了这间偌大的工作室:几道背景布整齐卷挂在辊轴上,右边两台台式电脑、打印机静静摆放在那里,一个可躺可坐的沙发放在大型窗户之下,右手的墙角是一面边桌,沿门墙置放的四层书架上摆满了各类摄影作品的《获奖证书》《荣誉证》《收藏证》。
进门左手是茶案、旁边摆放着的大型液晶电视不停播放着cctv13套关于加沙地带战火、乌克兰与俄罗斯战斗情况等节目,再向后就是一对挂满毛笔的木挂架、几刀不同规格的宣纸。背景纸下是几盏摄影灯、小脚架。在前面的空地上是一张1220X2440平米的书画案。李煌稳老师练习的毛笔字纸卷放在一边。
欣赏完工作室,记者刚刚把自拍完的相机装进挎包,大门忽然被打开,已经移民到香港的老摄影朋友纪永协一看见记者便一把拥抱了起来。后面的公交大巴退休女司机吴捷平和梅娟也相继进了工作室大厅。
须臾,吴捷平手拿剪刀走出屋门,开始了今年的龙眼收获季大采摘。
记者与纪永协、谷林赶紧抓起手机、相机跟进抓拍,各自用镜头记录下了2025年盛夏采摘龙眼好收成的真实写照!
这正是:
万千硕果挂枝头,龙眼盛夏好收成。
镜头闪进妙趣事,终闻笑声不见妞。(鲁华 谷林)
责任编辑:admin
2025-07-17 17:13:08
2025-07-16 18:37:09
2025-07-15 14:53:47
2025-07-15 09:24:40
2025-07-13 17:39:16
2025-07-13 11:43:56
2025-07-12 00:10:48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