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陕西商洛镇安县探索全面巩固成果促振兴新路径的改革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近年来,镇安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力有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连续两年接受国家巩固衔接考核,在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取得“三连优”,2024年在全国重点帮扶县发展成效试监测评价中被评为“第一等次”。
让工作衔接更紧
整合力量聚能。始终坚持“三级书记”抓振兴,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构建1个办公室和18个工作专班的“1+1+18”组织架构,实行县级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包片、县级领导包镇、部门单位包村、干部职工包户推进机制。对中央定点帮扶、苏(津)陕协作、省内结对帮扶等3支帮扶力量45名干部统筹定岗,与本地干部同等分工、同等定责、同等赋权,确保人岗相适、供需对接;117个“五类村”实现派驻第一书记和驻村队员全覆盖;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154家民营企业实施兴村项目121个。
承接政策赋能。严格落实“摘帽不摘政策”要求,全面贯彻各类支持政策,重点围绕“1+32”政策体系,全面汇总梳理重点政策清单,按照“对标落实一批、细化完善一批、配套制定一批”,因地制宜制定《低收入人口常态帮扶机制》等96项具体措施,实现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政策全覆盖。建立44个县直部门责任清单,抽调行业部门骨干力量组建专班,定期到镇村指导工作、跟踪督办,确保政策能承接、能持续、能落地。
严管资金蓄能。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责任跟着资金走”原则,建立县镇村项目建设类、民生保障类、政策补助类资金管理台账,实行“三级三账”管理。2021年以来,全县整合资金32.3亿元,实施项目1230个。加强扶贫资产管理,探索推行涉农项目资产易权到村“3335”管理模式,确保扶贫资产持续发挥效益。
让帮扶措施更实
强化监测帮扶夯基。落实防返贫“2531”工作机制,坚持网格排查与数据分析联动发力,突出脱贫户、低收入农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农村低保对象、残疾人家庭、多子女家庭等八类重点人群,实施风险排查、识别纳入、结对包联、施策帮扶、消除退出“五个精准”,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累计纳入监测对象1695户5414人,已风险消除1125户3743人,无一人返贫致贫。
持续巩固提升稳基。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安全饮水,坚持四支队伍入户排查、行业部门定期巡查、固定人员电话抽查、专项小组暗访督查、县级领导随机检查“五查联动”,查改各类问题1418个,建设公有产权村卫生室41个、改造直饮水窖1693座,实现农村危房动态清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零辍学“两个清零”和医疗参保率、安全住房保障率、安全饮水达标率“三个百分百”。
突出重点镇村强基。严格落实陕西省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村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聚焦1个重点镇和41个重点村,实行力量、资金、项目“三个倾斜”,落实一名县级领导联系、一名科级领导包抓、一支驻村工作队常驻、一个龙头企业帮扶、一名科技特派员服务,按照重点镇600万元/年、重点村120万元/年标准,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1亿元,实施基础设施、休闲农业等项目113个,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推动实现“后队变前队”。
让内生动力更强
在发展乡村产业上用力。深挖生态优势,做大“土特产”文章,大力发展康养旅游、休闲观光、民俗民宿等新业态,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认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3个、名特优新农产品13个、有机产品6个,镇安大板栗荣获“后稷金像奖”。制定农业产业《扶持办法》,为2.6万脱贫户和监测户补助资金2816万元,发展小种植、小养殖、小田园、小加工、小商贸“五小项目”3.9万个,实现人均增收2630元。
在扩大就业创业上发力。实施劳务输出转移一批、公益岗位安置一批、社区工厂吸纳一批、项目建设务工一批、自主创业带动一批“五个一批”,累计转移脱贫劳动力14.3万人次,“镇安月嫂”劳务品牌荣获全国“创翼之星”奖,实现有劳动能力户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8%。
在培强集体经济上加力。探索变废为宝、变财为业、变散为聚、变绿为金和组织建设好、发展模式好、联农带农好、风险防控好、经济收入好“四变转型、五好培强”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全县156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均达到10万元以上,其中30万以上的村37个。《镇安县党建引领“四变转型五好配强”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获评全省改革创新典型案例,相关经验做法在中央农办《农村要情》刊载。
让巩固成色更足
搬迁后扶精准抓。在全县59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探索推行搬迁后扶“三五”机制,将搬迁群众划分为外出务工型、社区工人型、三产服务型、传统农民型、兜底保障型“五种类型”,配建小菜园、小库房、小超市、小理事、小公墓“五小设施”,通过盘活“三类地”、实行“双薄制”、建设“便民室”、治理“片区化”、物业“多元化”五项措施,有效破解搬迁群众产业就业增收难、生产生活融入难、服务管理治理难等问题。
乡村建设全面抓。坚持全域谋划、全域整治、全域推进、全域提升,深入开展“六清六治六管六建六美”,农村污水处理率达51.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1%,改造卫生户厕5.2万座、普及率91.7%,全县农村公路里程达到4687.6公里,荣获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以整流域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为抓手,建成市级秦岭山水示范村95个,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6个,丰收村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基层治理纵深抓。探索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1844”机制,创新“党建+片长”“党建+乡贤”治理模式,全县村(社区)选聘片长3202人,吸纳乡贤3049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2万件,基本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镇安县连续两年荣获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平安县并授予平安铜鼎。
下一步,镇安县将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紧扣“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重点任务,坚持兜底式帮扶和开发式帮扶相结合,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不断改善脱贫地区发展条件,持续增强低收入人口发展内生动力,全力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让脱贫成果成色更足、乡村振兴底色更亮。(李山林 荐)

全省倾斜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暨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推进会在镇安县召开
“三能推动”强统筹让工作衔接更紧
整合力量聚能。始终坚持“三级书记”抓振兴,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构建1个办公室和18个工作专班的“1+1+18”组织架构,实行县级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包片、县级领导包镇、部门单位包村、干部职工包户推进机制。对中央定点帮扶、苏(津)陕协作、省内结对帮扶等3支帮扶力量45名干部统筹定岗,与本地干部同等分工、同等定责、同等赋权,确保人岗相适、供需对接;117个“五类村”实现派驻第一书记和驻村队员全覆盖;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154家民营企业实施兴村项目121个。
承接政策赋能。严格落实“摘帽不摘政策”要求,全面贯彻各类支持政策,重点围绕“1+32”政策体系,全面汇总梳理重点政策清单,按照“对标落实一批、细化完善一批、配套制定一批”,因地制宜制定《低收入人口常态帮扶机制》等96项具体措施,实现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政策全覆盖。建立44个县直部门责任清单,抽调行业部门骨干力量组建专班,定期到镇村指导工作、跟踪督办,确保政策能承接、能持续、能落地。
严管资金蓄能。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责任跟着资金走”原则,建立县镇村项目建设类、民生保障类、政策补助类资金管理台账,实行“三级三账”管理。2021年以来,全县整合资金32.3亿元,实施项目1230个。加强扶贫资产管理,探索推行涉农项目资产易权到村“3335”管理模式,确保扶贫资产持续发挥效益。

镇安县米粮镇白塔社区移民搬迁点
“三基固本”守底线让帮扶措施更实
强化监测帮扶夯基。落实防返贫“2531”工作机制,坚持网格排查与数据分析联动发力,突出脱贫户、低收入农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农村低保对象、残疾人家庭、多子女家庭等八类重点人群,实施风险排查、识别纳入、结对包联、施策帮扶、消除退出“五个精准”,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累计纳入监测对象1695户5414人,已风险消除1125户3743人,无一人返贫致贫。
持续巩固提升稳基。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安全饮水,坚持四支队伍入户排查、行业部门定期巡查、固定人员电话抽查、专项小组暗访督查、县级领导随机检查“五查联动”,查改各类问题1418个,建设公有产权村卫生室41个、改造直饮水窖1693座,实现农村危房动态清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零辍学“两个清零”和医疗参保率、安全住房保障率、安全饮水达标率“三个百分百”。
突出重点镇村强基。严格落实陕西省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村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聚焦1个重点镇和41个重点村,实行力量、资金、项目“三个倾斜”,落实一名县级领导联系、一名科级领导包抓、一支驻村工作队常驻、一个龙头企业帮扶、一名科技特派员服务,按照重点镇600万元/年、重点村120万元/年标准,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1亿元,实施基础设施、休闲农业等项目113个,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推动实现“后队变前队”。

镇安县高峰镇渔坪村冷水鱼养殖
“三力同向”促增收让内生动力更强
在发展乡村产业上用力。深挖生态优势,做大“土特产”文章,大力发展康养旅游、休闲观光、民俗民宿等新业态,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认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3个、名特优新农产品13个、有机产品6个,镇安大板栗荣获“后稷金像奖”。制定农业产业《扶持办法》,为2.6万脱贫户和监测户补助资金2816万元,发展小种植、小养殖、小田园、小加工、小商贸“五小项目”3.9万个,实现人均增收2630元。
在扩大就业创业上发力。实施劳务输出转移一批、公益岗位安置一批、社区工厂吸纳一批、项目建设务工一批、自主创业带动一批“五个一批”,累计转移脱贫劳动力14.3万人次,“镇安月嫂”劳务品牌荣获全国“创翼之星”奖,实现有劳动能力户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8%。
在培强集体经济上加力。探索变废为宝、变财为业、变散为聚、变绿为金和组织建设好、发展模式好、联农带农好、风险防控好、经济收入好“四变转型、五好培强”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全县156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均达到10万元以上,其中30万以上的村37个。《镇安县党建引领“四变转型五好配强”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获评全省改革创新典型案例,相关经验做法在中央农办《农村要情》刊载。

劳务人员在陕西柏宏欧利塑业有限公司环保方底阀口编织袋成品流水线上赶制订单
“三抓破难”提质效让巩固成色更足
搬迁后扶精准抓。在全县59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探索推行搬迁后扶“三五”机制,将搬迁群众划分为外出务工型、社区工人型、三产服务型、传统农民型、兜底保障型“五种类型”,配建小菜园、小库房、小超市、小理事、小公墓“五小设施”,通过盘活“三类地”、实行“双薄制”、建设“便民室”、治理“片区化”、物业“多元化”五项措施,有效破解搬迁群众产业就业增收难、生产生活融入难、服务管理治理难等问题。
乡村建设全面抓。坚持全域谋划、全域整治、全域推进、全域提升,深入开展“六清六治六管六建六美”,农村污水处理率达51.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1%,改造卫生户厕5.2万座、普及率91.7%,全县农村公路里程达到4687.6公里,荣获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以整流域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为抓手,建成市级秦岭山水示范村95个,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6个,丰收村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基层治理纵深抓。探索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1844”机制,创新“党建+片长”“党建+乡贤”治理模式,全县村(社区)选聘片长3202人,吸纳乡贤3049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2万件,基本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镇安县连续两年荣获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平安县并授予平安铜鼎。
下一步,镇安县将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紧扣“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重点任务,坚持兜底式帮扶和开发式帮扶相结合,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不断改善脱贫地区发展条件,持续增强低收入人口发展内生动力,全力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让脱贫成果成色更足、乡村振兴底色更亮。(李山林 荐)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近年来,镇安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历次来
2025-04-30 09:21:48
随着“五一”黄金周进入倒计时,连日来,宁陕县住建局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全面启动“迎五一·展新颜”城市品质提升专项行动,致力于给市民和游
2025-04-29 17:01:27
4月28日上午,以“孝义新风进万家”为主题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在蒲溪镇小街文化广场火热开展。汉阴县住建局将农村自建房安全知识宣传作为
2025-04-29 09:48:33
4月27日上午,竹林关镇2025年第六期“青年干部大讲堂”开讲。镇机关全体干部、18个村(社区)党(总)支部书记共计100余人参加会议。 本期大讲堂由镇农综站干部王鑫
2025-04-29 09:37:43
随着“五一”假期临近,陕西省宁陕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聚焦燃气安全、建筑施工、消防安全等重点领域,围绕“查隐患、强监管、抓长效”核心任务,全面织牢
2025-04-28 17:52:55
为进一步规范房屋安全鉴定市场秩序,提升房屋安全鉴定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汉阴县住建局近日对第三方房屋鉴定公司开展监督检查。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
2025-04-28 16:46:45
近年来,柞水县把握数字化发展机遇,用数字技术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模式,着力构建“智慧环保”体系,打造高质量发展“生态引擎”,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
2025-04-28 16:46:08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