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谈《梦萌文集》的文学境界与精神向度
梦萌先生逾半个世纪的文学跋涉,构筑了一幅独特而丰饶的创作图谱。其作品如棱镜般折射中国社会变迁的光谱,体裁跨度之广——从宏阔的长篇小说、凝练的诗歌、专业视角的水利笔记到深邃的历史钩沉与文化散文——非仅为形式实验,实乃源于一种对生活进行全景式观照与深度叩问的内在驱动。文友其为“永不停息的创作马达”,此喻精准捕捉了其创作生命的内在动能。这种“跨域”写作的核心价值在于,它超越了“业余”或“专业”的简单分野,恰恰在视角的转换与经验的碰撞中,淬炼出更本真、更具生命质感的文学性。《农事记忆》以深扎土地的农民视角,刻录乡土中国的呼吸与阵痛,其情感之真、肌理之实,非局外人所能摹写;《水之魂》则将水利工程师的冷峻技术叙事,升腾为对生命本源与自然伟力的磅礴礼赞,在理性与诗意的交融中,实现了职业经验向艺术哲思的非凡跃迁。
梦萌与王蒙“吞吐万有”的创作气象遥相呼应,散文亦怀抱“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雄浑气魄。其笔触所及,既有《望夷宫遗址之辩》中对历史尘埃下幽微真相的执着打捞,以严谨考辨唤醒沉睡的文明记忆;亦有《上海拾荒者》中对都市褶皱里边缘生命的深切凝视,于喧嚣浮华中聆听个体灵魂的无声低语。这种题材的广袤性,根植于他对“中国经验”的深度开掘与个性化萃取——在宏大的时代叙事中,始终珍视个体生命的温度与尊严;在个体的悲欢际遇里,又清晰回荡着历史洪流的深沉脉动。他的创作图谱,实则是时代精神与个体生命共振的立体呈现。
游记散文(如《长城》、《旅顺口》)绝非浮光掠影的风景记游,而是一种饱含精神向度的“双重凝视”。其“凝视”一极指向浩瀚宇宙与历史苍穹,赋予山水以深厚的文化基因与精神象征。如白描所洞见,《雨中西湖》巧妙将迷离雨幕与江南千年丝织文明勾连,使自然景观升华为流动的文明符号,意境悠远。这种“人文山水”的书写,既赓续了中国传统文人“在乎山水之间”的审美旨趣,更注入了现代知识分子的理性反思。《泰山阶》中那绵延的石阶,既是具象的攀登载体,更是民族精神层层积淀、砥砺向上的不朽隐喻。“凝视”的另一极,则敏锐地对准烟火人间与市井百态。梦萌于此展现出“小中见大”的非凡笔力,擅长从凡俗物事中洞悉时代嬗变与人性的幽微。《闸拉门的魔力》借一个老式工业门扉的兴衰沉浮,不动声色地勾勒出工业文明迭代更替的沧桑图景;《猴性新探》则假借动物寓言,犀利剖析人性的弱点与困境,其冷峻的批判锋芒,彰显了知识分子拒绝沉溺于虚幻田园牧歌的现实关怀。正是这种“双重凝视”所构筑的内在张力,使其散文既拥有超然物外的诗意灵光,又具备切入现实的深刻锐度,在形而上之思与形而下之察间达成了精妙的平衡。
梦萌散文的独特魅力,深植于其精湛的语言艺术。他尤擅驾驭通感,打通感官界限,营造多维度的艺术通感。《渭惠观瀑》中瀑布的轰鸣,在他笔下幻化为“军事意象的令箭与宝剑”,听觉的震撼瞬间转化为视觉的凌厉与触觉的锋芒。复沓修辞的运用则赋予文本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三弟》中反复出现的口头禅“结拜嗨”,不仅活现了人物的神韵,更如同乐曲中的主导动机,在回环往复中强化了情感的浓度与叙事的韵律。其文风特质可概括为“笔实墨沉”——一种在“朴实精准”与“恣肆飞扬”两极间游刃有余的张力美学。《猪马占四角》、《蝉趣》等篇章,以充满童趣的游戏或自然现象为切入点,语言看似质朴平实。然而,通过匠心独运的长短句交错排列(如模拟声响的“哔哩哔哩,哇啦哇啦,呼哧呼哧”),精准地摹写出情感的跌宕与生命的律动,并最终自然导向对命运、存在等永恒命题的深邃哲思。这种“凝练蕴藉”与“舒展生机”的辩证统一,熔铸成梦萌散文坚实而富有弹性的语言风骨。
《梦萌文集》最撼动人心的,无疑是其深沉而坚韧的精神内核。梦萌视文学为灵魂的“矢志不渝的恋人”(《我没有初恋》),其创作本质是对“生活本真”近乎宗教般的虔诚凝视与忠实记录。这份信仰般的执着,使其在面对现实的“诸多不堪和无奈”时,始终葆有发掘人性光辉与存在暖意的能力。《啊 母亲》在艰辛中提炼出“生存的暖意”,《女神》于凡俗日常中捕捉“凡人生活的鲜亮暖色”,皆是这种精神定力的明证。其精神气质与王蒙形成富有意味的参照。王蒙以“感谢生活”的豁达拥抱时代洪流,梦萌则以“随意即风景”的旷达智慧,化解现实的粗粝与沉重。二者皆在历史沧桑中淬炼出“诗意栖居”的非凡能力。然而,梦萌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深厚的“水利工程师”底色赋予的务实精神。他的文字绝非凌空蹈虚的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扎根大地”的清醒书写。这份“务实”,体现为对具体经验的珍视、对细节真实的恪守、以及对生命韧性源于大地这一朴素真理的深刻体认。他的诗意,是浸润着泥土气息、历经生活淬炼后升腾而起的澄明之境。
《梦萌文集》出版,不仅是对一位勤勉作家创作生涯的庄重总结,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它清晰地映照出陕西文学乃至中国现当代散文传统的赓续与创新。从鲁迅笔下“闰土”所承载的乡土悲悯与人道关怀,到梦萌《三弟》中对当代农民命运变迁的深情刻画;从古典山水散文中天人合一的悠远意境,到梦萌融历史、文化、哲思、现实于一体的“杂语共生”现代散文范式,其创作血脉中流淌着“文以载道”的古老基因。然而,他并非简单的继承者,更以“随意即风景”的开放姿态和“双重凝视”的现代视角,开拓了散文表现现实与精神的崭新维度与深度。文集是“文脉传承”的生动见证。当子、媳为之作序,我们不仅目睹一部文学作品的诞生,更感受到一种沉潜坚韧、观照现实、扎根生活的文学精神在代际间的无声传递与永恒跃动。梦萌先生以其“胸藏万汇任吞吐”的创作气象,在时光长河中持续淬炼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思想与艺术之金。他的文学境界与精神向度,为我们理解个体生命在时代洪流中的位置,以及文学如何承载、转化这份重量,提供了独特而珍贵的启示。
〓 作者简介
周忠,自由撰稿人,作家,文艺评论家。已出版长篇小说《国色》《涅槃》《沣镐春晓》,多篇文艺评论刊发于文艺报、人民日报、陕西日报、广西日报等。
责任编辑:李欢颜
2025-08-09 22:19:52
2025-08-07 13:22:16
2025-08-07 13:11:26
2025-08-07 12:56:20
2025-08-06 15:34:08
2025-08-05 16:06:15
2025-08-05 16:02:06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