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兆言视角中的南京
乙巳暮春,得遇教育学家叶圣陶之孙叶兆言先生的《南京人》,畅读中让我在字里行间看到了南京的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交织。这位土生土长的南京作家,用平实的笔触勾勒出南京人特有的生活图景,以散文形式梳理从六朝到当代的脉络、城市人文氛围、历史文献与市井生活细节相融合等维度。为他热爱的这座城市撰写了《南京人》,并衍生续作《南京人·续》。他在怀旧情结中说到:“一个靠怀古而存在的城市,是没有前途的。”这句话道出了南京人骨子的清醒与坚韧。
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像一本厚重的典籍,曾是多个朝代的首都,又有吴头楚尾之说。在周代,它属于吴国,从地理位置看,离楚国的属地极近,两国之间因此时有战事。吴国一度很有作为,到了春秋末,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灭吴,将南京划到了越国的版图上。六十年后,楚又灭越,给南京起了一个名叫金陵。历史上的南京有过许多名字,除了金陵之外,还有秦始皇南巡时,风水先生认定金陵的王气仍然存在,为保子孙永世为帝,秦始皇下令改金陵为秣陵。后又被改为建业或建邺、建康、江宁、白下、蒋州、集庆、应天、上元、天京,每个名字背后都可能有一堆故事。名字改来改去,一定会有它的道理。能够为一个城市命名的人,自然应该是征服者,有人在这里登基做了皇帝,有人却在这里丢了天下。
作为古都的南京,所谓家大业大,古迹和文物绝对禁得起糟蹋。在几大古都中,恐怕没有一个城市遭受的破坏,能和南京相比。宋元时期,南京行政长官的王安石,觉得玄武湖不过是“前代以为游玩之地,今则空贮波涛,守之无用”,结果便把玄武湖的水给排空了,形成两万亩的湖田。我们今日所见到的玄武湖,只有当年的三分之一。隋文帝一道将“建康城邑宫室,并平荡耕垦”的诏书,把南京夷为平地,一把火烧去了所有的亭台楼阁。直到八百年后,朱元璋定都南京,才恢复繁华。近代对南京破坏最大的是1937年日本兵攻入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死难者总数达30万人以上!对于南京大屠杀事件,我们没有资格替先辈原谅任何人,牢记历史,吾辈自强。
南京到处都是历史,到处都散发着历史的气息。历史上有无数优秀的诗人写过南京,清末的诗人陈三立曾哀叹道:“何必远溯乾嘉盛,说起同光已惘然。”郑板桥咏南京:“一国兴来一国亡,六朝兴废太匆忙。”以及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刘禹锡的《乌衣巷》、李商隐的《咏史二首·其一》、韦庄的《台城》、姜夔的《杏花天影》、文天祥的《金陵驿二首·其一》;农民起义英雄李秀成也作了一首七律《感事诗二首·其二》;遗臭万年的汉奸汪精卫,在重阳节登上北极阁,填了一首词《朝中措》;《桃花扇》中的男主角侯方域吟《恋芳春》一首;康熙皇帝的一首充满王气的声音《金陵旧紫禁城怀古》;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气势磅礴,为写南京的旧体诗划了一个句号。文人墨客在这座城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有一长串名单:东晋的王羲之,唐代的李白、高适、元稹,宋代的苏轼、王安石、陆游、李纲,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刘基、方孝孺,清代的孔尚任、顾炎武、黄宗羲等等,等等。
南京的重要性在于,无论哪朝哪代,它都处于东南重镇的领导地位上,都有过繁华的景象。就如秦淮河的繁华来说,一是供奉孔老二的夫子庙,二是寻花问柳的风月场所。而科举使得天下文枢的夫子庙成了旅游胜地,有钱人家的子弟,今年没考好,明年再来,来的目的就不一定是考试了,有可能是为了风花雪月。而站在清朝统治者的角度来看,他们一定后悔做了这两件事。第一,取消了科举,这让读书人失去了奋斗的目标,一代读书人有力无处使。第二,不应该冒冒失失地做军国主义的美梦,大清朝已病入膏肓,虚弱的身子根本禁不起重药,却还妄想建立一支强国称霸的新军,结果国未强,霸未称,反倒给自己培养了倔墓人。
阅读《南京人》让我对南京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大半个中国的历史有了更深的认知,最令我动容的是书中对城市变迁的记录。叶兆言视角中的南京人既有六朝文人的风骨,又带着市井生活的烟火气,让读者在六朝烟水气中触摸到城市肌理中沉淀的文化记忆。南京,这个到处撒落着历史文明碎片的城市。
远处的风景亦是执着,这可能是未去过南京,对它的另一种情感。我的故乡西安也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城,但我对南京的情怀,竟比对故乡还要感到深厚。或许是故乡的景致看的太多了,反倒麻木,而南京的一砖一瓦,因未曾谋面,在心中有所期待吧!每个人都想书写或怀念自己的故乡,而真实的故乡早已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逝,儿时的记忆在时光的滤镜下总带着几分惆怅。
感谢《南京人》,让我在千里之外,完成一次难忘的文化邂逅。

作为古都的南京,所谓家大业大,古迹和文物绝对禁得起糟蹋。在几大古都中,恐怕没有一个城市遭受的破坏,能和南京相比。宋元时期,南京行政长官的王安石,觉得玄武湖不过是“前代以为游玩之地,今则空贮波涛,守之无用”,结果便把玄武湖的水给排空了,形成两万亩的湖田。我们今日所见到的玄武湖,只有当年的三分之一。隋文帝一道将“建康城邑宫室,并平荡耕垦”的诏书,把南京夷为平地,一把火烧去了所有的亭台楼阁。直到八百年后,朱元璋定都南京,才恢复繁华。近代对南京破坏最大的是1937年日本兵攻入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死难者总数达30万人以上!对于南京大屠杀事件,我们没有资格替先辈原谅任何人,牢记历史,吾辈自强。
南京到处都是历史,到处都散发着历史的气息。历史上有无数优秀的诗人写过南京,清末的诗人陈三立曾哀叹道:“何必远溯乾嘉盛,说起同光已惘然。”郑板桥咏南京:“一国兴来一国亡,六朝兴废太匆忙。”以及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刘禹锡的《乌衣巷》、李商隐的《咏史二首·其一》、韦庄的《台城》、姜夔的《杏花天影》、文天祥的《金陵驿二首·其一》;农民起义英雄李秀成也作了一首七律《感事诗二首·其二》;遗臭万年的汉奸汪精卫,在重阳节登上北极阁,填了一首词《朝中措》;《桃花扇》中的男主角侯方域吟《恋芳春》一首;康熙皇帝的一首充满王气的声音《金陵旧紫禁城怀古》;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气势磅礴,为写南京的旧体诗划了一个句号。文人墨客在这座城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有一长串名单:东晋的王羲之,唐代的李白、高适、元稹,宋代的苏轼、王安石、陆游、李纲,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刘基、方孝孺,清代的孔尚任、顾炎武、黄宗羲等等,等等。
南京的重要性在于,无论哪朝哪代,它都处于东南重镇的领导地位上,都有过繁华的景象。就如秦淮河的繁华来说,一是供奉孔老二的夫子庙,二是寻花问柳的风月场所。而科举使得天下文枢的夫子庙成了旅游胜地,有钱人家的子弟,今年没考好,明年再来,来的目的就不一定是考试了,有可能是为了风花雪月。而站在清朝统治者的角度来看,他们一定后悔做了这两件事。第一,取消了科举,这让读书人失去了奋斗的目标,一代读书人有力无处使。第二,不应该冒冒失失地做军国主义的美梦,大清朝已病入膏肓,虚弱的身子根本禁不起重药,却还妄想建立一支强国称霸的新军,结果国未强,霸未称,反倒给自己培养了倔墓人。
阅读《南京人》让我对南京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大半个中国的历史有了更深的认知,最令我动容的是书中对城市变迁的记录。叶兆言视角中的南京人既有六朝文人的风骨,又带着市井生活的烟火气,让读者在六朝烟水气中触摸到城市肌理中沉淀的文化记忆。南京,这个到处撒落着历史文明碎片的城市。
远处的风景亦是执着,这可能是未去过南京,对它的另一种情感。我的故乡西安也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城,但我对南京的情怀,竟比对故乡还要感到深厚。或许是故乡的景致看的太多了,反倒麻木,而南京的一砖一瓦,因未曾谋面,在心中有所期待吧!每个人都想书写或怀念自己的故乡,而真实的故乡早已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逝,儿时的记忆在时光的滤镜下总带着几分惆怅。
感谢《南京人》,让我在千里之外,完成一次难忘的文化邂逅。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
乙巳暮春,得遇教育学家叶圣陶之孙叶兆言先生的《南京人》,畅读中让我在字里行间看到了南京的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交织。这位土生土长的南京作家,用平实的笔触勾勒出南京人特
2025-07-04 15:51:45
国民党不可信,是经过历史检验,被无数次证明过的。
它从根子上,就没有想过独立自主、民族解放,它总是依赖于外部势力,总是试图当帝国主义买办和代言人。
它腐朽到了骨子里,没有理想
2025-07-04 15:48:37
國民黨
對民進黨造謠抹黑大陸
“從不批判”
除了潑髒水到該黨身上
它們才會暴跳如雷
國民黨
權貴和民代
還批評抗議陸配亞亞
說她不該講武統
哈哈
原來•徹頭
2025-07-04 15:40:48
六岁车祸截双腿,
学习跟着收音机。
练就流利普通话,
收听广播学外语。
躺举一三二公斤,
省运高光夺冠军。
退役从师学手艺,
补鞋修伞谋生计。
买下一百二十平,
幸福生活靠自力。
2025-07-04 15:37:06
西北建设杂志社讯 六月末的晨风裹挟着晨露的清冽,党旗在苍松翠柏间猎猎飘扬。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我参加了文联、文旅局、作协组织的“传承红色基因,书写时
2025-07-04 15:35:37
西北建设杂志社讯 在时代经济浪潮奔涌不息的壮阔长河里,西安市泾阳商会如一艘扬帆远航的巨轮,以“联结、赋能、共进”为嘹亮号角,汇聚300余家跨行业企业精英。我
2025-07-04 15:33:12
西北建设杂志社讯 七月的阳光,如金似火,七月的旗帜,迎风飘扬。七月三日,宝鸡市扶风县南大街社区门前人山人山,热闹非凡。由扶风县城关街道党工委主办、城关街道南大街社区党
2025-07-04 15:29:22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