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萬隆:效率悖论与程序正义的侵蚀,法院批量审理金融债权纠纷案件,司法流水化现象需警惕
近年来,部分基层法院在审理银行及第三方催收机构批量提起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中,暴露出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滥用司法权力、损害当事人诉讼权利的问题。这些行为侵蚀了司法公信力的根基,对社会稳定埋下隐患。
触目惊心的违规乱象,程序正义被系统性架空,“批量生产式”立案,审查职能彻底沦陷:
涉事法院对金融机构及催收平台提交的海量诉讼“来者不拒”,立案窗口形同虚设,完全放弃对起诉条件(如原告资格、明确被告、基本证据、管辖权)的法定审查义务。立案沦为批量案件进入“司法流水线”的简易通道,为后续的程序违法大开方便之门。
证据规则公然遭弃,“复印件定案”成常态:
在此类案件中,法院仅依据借款合同复印件即立案且作出裁判,公然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二条“书证应当提交原件”的强制性规定。复印件真伪难辨,被告对关键证据的质证权被实质剥夺。
管辖权肆意扩张,“客场陷阱”剥夺诉讼权利:
部分法院大量受理明显不属于其辖区(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均不在此)的异地案件。此举并非地方保护,实则是为原告(催收方)量身打造的“司法快车道”。刻意制造被告应诉的超高成本壁垒(跨地域交通、住宿、时间耗费)和信息鸿沟,迫使大量异地被告“非自愿”放弃应诉、答辩、举证等核心诉讼权利。“快审快判”异化为“草率裁判”: 在被告普遍“缺席”(实为被迫放弃)的背景下,法院快速推进程序,法庭调查、辩论环节严重虚化,审判沦为对原告单方主张的“背书”过程。
危害深远,司法权威崩塌与社会风险累积:
当法院沦为高效的“司法催收机器”,其作为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神圣性荡然无存。“同案不同判”、“程序不公”的个案累积,将引发公众对司法体系的系统性信任危机。大量基于瑕疵证据(如无法核实的复印件)且在被告未能有效行使权利(因地域壁垒被迫放弃)情况下作出的判决,缺乏说服力。
债务人(尤其经济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被漠视,极易滋生强烈的不公感与对立情绪,将单纯的经济纠纷催化升级为社会不稳定因素,成为埋藏在基层的“火药桶”。
刮骨疗毒,严肃整顿与制度重构的紧急建议:
相关部门要对等重点地区近年所有金融批量诉讼案件(尤其涉异地被告、复印件证据案件)进行地毯式专项评查。对查实存在严重程序违法(如仅凭复印件定案、违法管辖、剥夺辩论权)的案件,一律依法启动审判监督程序(再审)予以纠正。
封堵“复印件裁判”漏洞:陕西省高院应紧急发文,严禁在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中仅凭复印件或未经核实的电子打印件定案。严格执行《民诉法》原件规则,明确举证不利后果。原告仅提供复印件,被告否认且无其他充分证据链印证的,必须裁定驳回起诉或判决驳回诉讼请求。
严打管辖权滥用,筑牢“主场诉讼”保障:
回归法定管辖,全省法院必须严格执行《民事诉讼法》第二十四条(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管辖)。金融机构批量案件,无合法有效书面协议管辖条款的,一律由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严禁对“合同履行地”进行扩大化解释。
一些基层法院暴露的问题,绝非简单的“工作瑕疵”,而是对程序正义底线的系统性突破,是对法律尊严和公民诉讼权利的严重侵害。我们恳请陕西省人大常委会、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以零容忍的态度,立即采取最果断、最彻底的措施进行整肃。唯有刮骨疗毒,正本清源,坚守“每一个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检验”的底线,筑牢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确保三秦大地的和谐稳定。
作者简介:
池萬隆,九三学社社员,西安人,长期从事社会科学和非公经济理论研究,在国内多家主要媒体发布文章若干篇。
触目惊心的违规乱象,程序正义被系统性架空,“批量生产式”立案,审查职能彻底沦陷:
涉事法院对金融机构及催收平台提交的海量诉讼“来者不拒”,立案窗口形同虚设,完全放弃对起诉条件(如原告资格、明确被告、基本证据、管辖权)的法定审查义务。立案沦为批量案件进入“司法流水线”的简易通道,为后续的程序违法大开方便之门。
证据规则公然遭弃,“复印件定案”成常态:
在此类案件中,法院仅依据借款合同复印件即立案且作出裁判,公然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二条“书证应当提交原件”的强制性规定。复印件真伪难辨,被告对关键证据的质证权被实质剥夺。
管辖权肆意扩张,“客场陷阱”剥夺诉讼权利:
部分法院大量受理明显不属于其辖区(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均不在此)的异地案件。此举并非地方保护,实则是为原告(催收方)量身打造的“司法快车道”。刻意制造被告应诉的超高成本壁垒(跨地域交通、住宿、时间耗费)和信息鸿沟,迫使大量异地被告“非自愿”放弃应诉、答辩、举证等核心诉讼权利。“快审快判”异化为“草率裁判”: 在被告普遍“缺席”(实为被迫放弃)的背景下,法院快速推进程序,法庭调查、辩论环节严重虚化,审判沦为对原告单方主张的“背书”过程。
危害深远,司法权威崩塌与社会风险累积:
当法院沦为高效的“司法催收机器”,其作为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神圣性荡然无存。“同案不同判”、“程序不公”的个案累积,将引发公众对司法体系的系统性信任危机。大量基于瑕疵证据(如无法核实的复印件)且在被告未能有效行使权利(因地域壁垒被迫放弃)情况下作出的判决,缺乏说服力。
债务人(尤其经济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被漠视,极易滋生强烈的不公感与对立情绪,将单纯的经济纠纷催化升级为社会不稳定因素,成为埋藏在基层的“火药桶”。
刮骨疗毒,严肃整顿与制度重构的紧急建议:
相关部门要对等重点地区近年所有金融批量诉讼案件(尤其涉异地被告、复印件证据案件)进行地毯式专项评查。对查实存在严重程序违法(如仅凭复印件定案、违法管辖、剥夺辩论权)的案件,一律依法启动审判监督程序(再审)予以纠正。
封堵“复印件裁判”漏洞:陕西省高院应紧急发文,严禁在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中仅凭复印件或未经核实的电子打印件定案。严格执行《民诉法》原件规则,明确举证不利后果。原告仅提供复印件,被告否认且无其他充分证据链印证的,必须裁定驳回起诉或判决驳回诉讼请求。
严打管辖权滥用,筑牢“主场诉讼”保障:
回归法定管辖,全省法院必须严格执行《民事诉讼法》第二十四条(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管辖)。金融机构批量案件,无合法有效书面协议管辖条款的,一律由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严禁对“合同履行地”进行扩大化解释。
一些基层法院暴露的问题,绝非简单的“工作瑕疵”,而是对程序正义底线的系统性突破,是对法律尊严和公民诉讼权利的严重侵害。我们恳请陕西省人大常委会、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以零容忍的态度,立即采取最果断、最彻底的措施进行整肃。唯有刮骨疗毒,正本清源,坚守“每一个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检验”的底线,筑牢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确保三秦大地的和谐稳定。
作者简介:
池萬隆,九三学社社员,西安人,长期从事社会科学和非公经济理论研究,在国内多家主要媒体发布文章若干篇。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光阴的画卷:法庭深处的笔触 光阴在卷宗的书脊间悄然流转。两年前,带着在执行局沉淀的尘土与锋芒,我踏入了高新法庭的门槛。彼时,庭长望着我履历上的“执行”印
2025-08-08 16:12:02
近年来,部分基层法院在审理银行及第三方催收机构批量提起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中,暴露出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滥用司法权力、损害当事人诉讼权利的问题。这些行为侵蚀
2025-08-08 15:23:18
据网络报道,某地司法实践中出现一起典型案例:某被告人协助国家工作人员收受贿赂15万元,国家工作人员(上游犯罪)因受贿罪被判处1年6个月有期徒刑,而协助者却因被认定为掩饰、隐瞒犯
2025-07-30 11:58:59
为有效维护重要节点夏季社会治安秩序,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日来,柞水县公安局党委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组织抽调局机关民警,联合巡特警大队、派出所等多方力量,多措并举开展夏夜
2025-07-29 17:27:08
西北建设杂志社讯 近日,持续的高温天气让柞水景区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蒸笼之中,但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无畏酷暑,坚守岗位,为景区旅游的畅通与游客安全保驾护航,
2025-07-29 13:58:38
今天在为有前科的犯罪嫌疑人申请取保候审时,遇到一位年长民警明确表示 “有前科就不能取保”。这一观点在司法实践中并非个例,但从法律条文与实务逻辑来看,其合理性
2025-07-24 17:31:33
西北建设杂志社讯 乾县法院近日成功调解一起标的额超3000万元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法治动能,生动诠释了司法服务保障乡村振兴的
2025-07-23 13:42:43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