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庐云暖慰劳模
2025年9月8日下午四点二十分,从西安飞往南昌的航班上,宝鸡42位劳模(工匠)满怀期待地奔赴庐山,开启休闲疗养之旅。
九月的西安,秋高气爽,丹桂飘香。透过舷窗俯瞰,阳光、大地、蓝天、白云、森林与阡陌纵横的庄稼尽收眼底。飞行大约两个小时后,待飞机缓缓下降,高空视角下的江西轮廓渐次清晰:这片土地形似巨大盆地,东、西、南三面群山环抱,北部则因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穿峡而过,与长江一脉相连。得天独厚的地理禀赋,孕育出江西仙气缥缈的山水画卷,山间绝色与古镇清幽相映成趣,宛如自然勾勒的剪影,让我们这些北方来客心醉神迷。怀着这份期盼,下午六点半,飞机平稳降落在昌北机场,42位劳模在江西省劳模工人疗养院工作人员的引导下登上大巴,向庐山进发。车行一个半小时,我们抵达庐山。
劳动模范,既折射着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又以凝重而浪漫的姿态,承载着民族的时代思想与情愫。此次同行的42位劳模,来自宝鸡市各个县区、厂矿企业:有扎根一线的“工匠”与技术骨干,有耕耘三尺讲台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有守护生命健康的“白衣天使”,亦有国企、金融行业的掌舵者……各行各业的精英与工匠齐聚一堂,在交流中互学互鉴,彰显劳模精神。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在这金风送爽的时节,第二天早上我们终于踏上了这片心仪已久的土地,开启与庐山的浪漫邂逅。
清晨的庐山,宛如蒙着轻纱的仙子,雾气氤氲,细雨如丝。前夜一场大雨,为山峦添了几分朦胧韵味,从山下宾馆沿着弯曲盘旋的山路而上,好似穿越在凝固的绿波上,那郁郁葱葱的林木高大而挺拔,400个弯道反复回旋。此时导游告诉我们,这盘山路重修之后,毛主席上庐山开会,问同行的工作人员这条公路有多少个弯道,工作人员说有396道弯。毛主席信手拿出一盒火柴,每过一道弯,就扔下一根火柴,结果四盒扔光了,才到山顶。毛主席笑着说:“你们的数据不准确呀,上庐山是400道弯。”于是主席就有了“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的诗句。车行在这山路弯弯之中,我们不仅欣赏着窗外的美景,更感受着对劳动者的礼赞。到了牯岭镇,首先前往美庐别墅,不巧恰逢休馆,只能驻足门前远眺。这座建筑面积达4800平方米的建筑错落有致,曾是宋美龄在庐山的疗养居所。虽未得见内部陈设,但仅从外观的雅致格局中,仍能触摸到岁月沉淀的历史质感,仿佛能听见过往时光的低语。
沿山路下行不远,便是庐山电影院。这里独映《庐山恋》一部影片,凭借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庐山独树一帜的文化符号。再往前,过一座小桥便抵达周恩来纪念室,院内绿草如茵,清幽静谧。室内复原了周恩来同志在庐山工作、生活的场景,泛黄的旧物与老照片,让人不禁肃然起敬,缅怀这位伟人的崇高风范。
随后,我们乘车前往如琴湖,湖面碧波荡漾,湖水清澈,宛如一块镶嵌在山间的翡翠。据导游介绍,因俯瞰湖面形似一把古琴,故得名“如琴湖”。湖边“花径”二字苍劲醒目,因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而闻名。循径而入,沿湖岸山路下行,一块巨石上“白居易花径”的题刻映入眼帘。行至一处小湖,两岸花草丰茂,一座白居易雕像栩栩如生,左右鲜花朵朵簇拥,对面便是古朴的白居易草堂。如今站在草堂前,仿佛能与诗人隔空对话,共情他当年偶遇春景的惊喜与慨叹。
离开白居易草堂,我们向仙人洞景区进发。崎岖山路上云雾缭绕,行至半途,周身已被仙气包裹,半小时后抵达仙人洞。这处天然形成的山体洞口,前有开阔平台,驻足远眺,山间雾气未散,视野却豁然开朗。毛泽东曾在此挥毫写下“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壮丽诗篇,诗句既绘出仙人洞的奇绝景致,更彰显出从容坚韧的精神风骨,令人驻足良久,心潮澎湃。走出仙人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历史文化的厚重底蕴交织,让每一处风景都如诗如画,引人沉醉。
暮色渐浓时,我们入住江西劳模工人疗养院。这座三层建筑依山而建,藏于山林间,环境清幽。躺在床上,疲惫随山间清风消散,不久便沉入安稳梦乡。
次日清晨,在导游带领下,我们乘坐区间大巴前往含鄱口。抵达时雨仍淅沥,山间云雾如淡墨晕染,勾勒出一幅写意山水画。站在山巅,脚下云雾蒸腾,含鄱口的云海在山峦间肆意流淌,在云雾中时隐时现,轻纱般的雾气在山坳间流转飘荡。湿润的空气里裹挟着草木的清香,深吸一口,满是自然的馈赠。这里曾留下无数伟人、文人墨客的足迹,驻足于此,仿佛能穿越时空,与他们共享庐山的壮阔。立于山崖边,向右望去,巨峰如昂首船头,气势磅礴;向左观之,山体又如侧卧之人仰望苍穹,云雾在身旁缥缈,如梦似幻。我们一行42人在入口台坊合影,将这瞬间的美好定格为永恒。
沿台阶向山间漫步,一座古朴凉亭悄然伫立,青瓦木柱间满是岁月痕迹,似在诉说过往故事。随后抵达中科院庐山植物园,门楣上“华夏之园”四字为原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所题,尽显文化底蕴。园内稀有植物错落分布,既是科研人员的研究样本,也是大自然的活态教科书。形态各异的杉树、松树,于我这个北方人而言皆是新奇景致,让人眼界大开。走在湿润的石板路上,一尊巨大的雷击木赫然出现:虽经雷电劈击、风雨侵蚀,却依旧挺拔屹立,宛如生命韧性的具象象征。我们在植物园中沉浸了四十分钟,才恋恋不舍地乘车返回宾馆用餐、休整。
下午一点半,我们再次乘车前往五老峰。这座位于庐山东南侧的山峰,如藏于云雾中的隐者,神秘而深邃。五座山峰层叠相依,形似五片舒展的花瓣,夕阳下若出水芙蓉般娇艳;又因山峦轮廓如五位老者凝神沉思,故得名“五老峰”,其最高峰海拔达1358米,直插云霄。
山间雾气未散,我们在朦胧中攀登石阶,头顶不时有枝叶上的水珠滴落,凉意沁人。空气清冽如滤,凉风习习,驱散了攀登的疲惫。沿石块山路跋涉约800级台阶后,终于抵达第一峰,此处海拔1291米。宋代诗人戴复古曾在此题诗“眼高天近千山上,身共云栖一壑中”,此刻立于峰顶,才真正读懂诗句中“云栖山壑”的悠然意境——雾气渐淡,俯瞰山间,葱茏林木与缥缈云雾交织,山脉在朦胧中若隐若现,宛如仙境。
从一峰到二峰仅需五分钟,此处海拔1316米,本是观赏云海、花海、佛光、日出的绝佳之地,因天气与季节所限,虽未得见这些盛景,却偶遇“鹰嘴石”这一第四冰川遗址:巨石形似鹰嘴,棱角锋利,浑然天成,让人惊叹于大自然的雕琢之力。二峰至三峰不过十来分钟路程,海拔1355米的峰顶摩崖上,“日近云低”“俯视大千”等题刻苍劲有力,每一笔都镌刻着岁月的沧桑。我在“庐山松”旁驻足打卡,这棵松树因虬枝斜伸如迎宾之臂,又名“迎客松”,以苍翠姿态喜迎八方来客,见证着五老峰的朝暮春秋。
沿崎岖山路继续前行,很快抵达四峰。它与三峰比肩而立,又名“天地壮观峰”,唐代诗人唐彦谦在《登庐山》中写下“五老峰巅望,天涯在目前”,站在此处极目远眺,连绵山脉如绿色巨龙蜿蜒,层峦叠嶂,郁郁葱葱,“天地壮观”四字果然名不虚传。因前夜大雨,前往五峰的山路被冲毁,我们只得带着些许遗憾,于下午三点半折返山下。
下山途中,传来庐山博物馆清理完毕、正式开放的消息,我们立即换乘区间大巴前往。博物馆大门两侧,左悬“庐山博物馆”匾额,右挂“毛泽东同志旧居(芦林一号)”标牌。穿过林荫大道步入馆内,展厅以“庐山历史”“伟人足迹”为脉络,系统呈现着这座山的过往。站在展馆前言处,一组黑白老照片引人驻足: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天津条约》,九江沦为通商口岸;1895年,英国传教士李德立强租庐山长冲,开辟牯岭避暑地——这些定格的瞬间,是庐山近代历史的真实缩影。岁月流转,黑白影像中的屈辱与沧桑却未曾褪色,时刻提醒着我们铭记国耻,不忘来路。
沿展厅长廊前行,毛泽东同志手书的《七律·登庐山》赫然在目,气势磅礴。1959年6月29日,毛泽东登上庐山,极目远眺鄱阳湖、扬子江,见千峦竞秀、万壑争流、红日初升,豪情满怀挥毫写下“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的诗句。馆内详实的史料与文物,让我们对庐山的认知不再停留在山水之美,更触摸到它承载的历史重量。
离开博物馆时,庐山的秀色与历史的厚重在脑海中交织。直到此刻,我才真正读懂庐山的独特魅力——它将“山、江、湖”融为一体,自然景观与人文底蕴相得益彰,自成一派风骨。
疗养之行的最后一站,是庐山白鹿洞书院。这座坐落于五老峰南麓的千年学府,辖地3000亩,四山环合,清邃幽深,因俯视如洞而得名。它肇基于晚唐,办学于北宋,定名于南宋,弘大于元,绍隆于明,享有“海内书院第一,天下书院之首”的美誉。步入书院,潺潺溪水绕院而过,“先贤书院”的匾额首先映入眼帘,建筑群沿山麓依次排布,过小桥时可见溪水清澈见底,游鱼细石历历可数。
走出书院,心中感慨万千:白鹿洞书院名高天下,人文荟萃,千年文脉在此绵延不绝。驻足斗室,仿佛能触摸到历代学子的读书声;移步山林,又能尽览山光水色的气象万千——这份厚重与灵动,已深深烙印在记忆深处。
四天的庐山疗养之旅悄然落幕,坐在前往景德镇的大巴上,我思绪万千:不禁想起苏轼的“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宛如人间仙境,这是一次心灵之旅,让我们感受到诗与远方的浪漫。同时,我也为宝鸡市总工会选择江西作为疗养地而感到欣慰,其用心良苦可见一斑。江西是红色革命的摇篮——井冈山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南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地,是军旗升起的地方;瑞金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之地,安源是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革命年代,60万江西儿女为共和国解放献出了宝贵生命;而庐山更是见证了重要历史时刻,1961年中央工作会议、1970年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均在此召开,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
组织劳模走进江西,既是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劳动者的深切关爱。它让我们在山水间放松身心,在历史中汲取力量,更时刻铭记先烈遗志,牢记使命担当——未来,我们必将在各自岗位上继续传承工匠精神,以劳动之美续写时代华章。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之行,不仅让我们饱览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领略了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更在精神层面完成了一次深刻的洗礼与净化。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处风景,都如同一幅立体的画卷,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责任编辑:李欢颜
2025-09-16 18:05:59
2025-09-12 16:26:24
2025-09-12 16:25:37
2025-09-12 16:20:34
2025-09-12 16:19:28
2025-09-11 12:26:58
2025-09-11 12:26:13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