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村风:风气之变,系于人心与引领
村风,是一个村庄的精神底色,是世代村民言行举止凝聚成的风气图腾。它如空气般无形,却渗透在街巷阡陌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价值取向。良好村风的养成,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偶然,而是岁月沉淀中人心的渐次归向,更离不开那些德高望重的引领者,在关键处点亮明灯。
回溯历史,曾有一个村子的风气,一度堕入令人扼腕的境地。偷窃,竟成了村民默认的“生存技能”,甚至被扭曲为衡量“能干”的标尺。村里的孩子从外面拿回来东西,家长也不制止甚至还夸孩子有本事,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下,道德的底线被不断拉低,孩童从小便被灌输着扭曲的价值观,整个村子仿佛陷入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泥潭,成了远近闻名的“问题村”,外人提及无不摇头,村民自己也在暗无天日的混沌中麻木度日。
转机出现在全国开展严打整治的时期。当地公安部门深知,这样的沉疴痼疾,唯有以雷霆手段方能撬动。他们果断出手,将村里几个带头作恶、影响最恶劣的典型分子依法抓捕,遣送至新疆的教育基地进行集中管教,从根源上斩断歪风邪气的“主脉络”。但整治并未止步于此,就像清理田垄间的杂草,需一茬接一茬地拔除,他们结合村子的实际情况,持续开展收容教育工作,耐心细致地矫正村民的思想偏差。这是一场漫长的拉锯战,整整二十年,多少日夜的苦口婆心,多少次制度的约束与引导,才终于一点点驱散积弊的阴霾,让遵纪守法、勤劳致富的观念重新在村民心中扎根,这个曾经的“问题村”,才总算挣脱了历史的枷锁,迎来了风气的新生。
而另一个村子的蜕变,则演绎了“一念之转”的传奇。这个村子地处繁忙的国道旁,南来北往的货车川流不息,这本是地理上的优势,却一度成了滋生歪念的温床。起初,只是个别村民动了歪心思,或在路上设下暗障,迫使货车缓行,趁机扒窃货物;或在货车因颠簸掉落物品时,一哄而上哄抢,将不义之财视作“意外之喜”。久而久之,这种“见利忘义”的行为竟有蔓延之势,村风在不知不觉中滑向危险的边缘。
转折发生在一场意外事故中。一位果商的大货车途经此地时不幸侧翻,满车的水果散落一地。刹那间,村里的大人小孩如潮水般涌来,往日的“惯例”似乎又要重演,哄抢的场面眼看就要上演。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位身在宣传战线的有识之士得知了消息,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扭转村风的关键契机。他立刻联系到村里在外面开会德高望重的老书记,恳切地说明情况,劝他火速回村。老书记听闻此事,深知事关村子的声誉与未来,马不停蹄赶回村里。他没有斥责,而是率先垂范,组织村民将已经拿回家的水果一一归还,并带领大家有条不紊地帮果商捡拾散落的货物。
更妙的是,那位宣传战线的高人随后提笔,将这场“从哄抢到归还、从旁观到相助”的转变,写成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新闻报道。文中详细描绘了全村男女老幼齐上阵,顶着烈日帮外地果商分拣、搬运水果的场景,那些曾经可能伸手抢夺的村民,此刻脸上洋溢着助人后的淳朴笑容。这篇报道如同一颗石子投入湖心,激起了千层浪——不仅让外界重新认识了这个村子,更在村民心中种下了“善有善报、美名远扬”的种子。自此之后,这个村子的好人好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邻里互助、诚信友善成了新风尚,昔日可能滑向“问题村”的轨迹被彻底扭转,最终一跃成为全国闻名的文明村镇,村风的蜕变,堪称一段佳话。
两个村子的故事,一正一反,却都印证了一个道理:村风是可以改变的。它或许会在积弊中沉沦,但只要有坚定的整治决心、恰当的引导方式,更有那些能凝聚人心、指明方向的带头人,歪风邪气便能被涤荡,文明新风必能蔚然成风。而每一个村民的选择,都是村风画卷上的一笔,或浓或淡,终会勾勒出一个村庄最真实的精神面貌。
责任编辑:李欢颜
2025-09-18 15:16:11
2025-09-16 11:14:18
2025-09-15 22:07:33
2025-09-15 17:04:55
2025-09-15 17:01:22
2025-09-12 20:17:56
2025-09-10 08:36:13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