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典园林之首创地——中国咸阳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古典园林是独树一帜有重大成就的建筑。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
文献记载:中国园林萌芽与殷周时期,最初的“囿”是让天然的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还挖池筑台,供帝王们狩猎和游乐。春秋时期神话内容较丰富,对园林的影响较大,模拟东海仙境成为后世帝王园囿的主要内容。槐树在西周时期(前1046-前771年)时期就被赋予了吉祥的特性。《太公金匮》载:“武王问太公曰:“天下神来甚众,恐有试者,何以待之。”太公请树槐于王门内,有益者人,无益者距之。国槐还是古代迁民怀祖的寄托。《说文解字》说:槐:从木,鬼(音 归)。取“鬼--人死身体入土,灵魂归祖庙”之意作参照,表示槐树是“守土树”,一般栽在村口或庙门前,以候望游子叶落归根,魂归故里。借“怀”声表示游子怀念故里。不论浪迹何方,总能记住村口或庙前的那颗大槐树。那是生我养我的故园,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表示槐树是一种庇荫人的树。
作为中国文明发祥地之一的咸阳,也是园林文化情怀同样浓厚且绵长,应该是世界古典园林的首创者。公元前350年(周显王十九年、秦孝公十二年),秦孝公建都咸阳。《三辅黄图》记:“秦始皇……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古人尊重自然,顺其自然的建设理念值得现代人借鉴。把“象天法地”作为城市设计的指导思想,并将其赋予新的、具有实际意义的内涵,使咸阳的整体布局与天象呈现出一一对应的关系。营室对应阿房宫,阁道对应横桥,天汉对应渭水,紫宫对应咸阳宫。与星象位置对应的还有城中的市井、手工业区、商业区等。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在咸阳城周围,形成了许多以自然景观为依托的各具特色的园林式建筑群。咸阳渭河南部有上林苑,在苑中草覆盖处建造阳宫,长杨树繁茂区建造长杨宫,五柞树繁茂区建造五柞宫。
咸阳东部有郁郁葱葱的兰、芷覆盖区。秦始皇在此引渭水为池,名兰池。“筑为蓬、瀛,刻石为鲸,长二百丈”,是一个人工湖。湖面可以荡舟,又配以蓬莱山、鲸鱼石等景观。据文献记载,兰池当时在咸阳县(今秦宫遗址)东25里。兰池宫所在地,水流曲折,水域宽广,山水相依。宫阁掩映,实为园林佳境。在池旁建造兰池宫。咸阳西部有槐、柳覆盖区,秦在槐树覆盖区内置槐里市。在柳树覆盖区置柳中市。
秦修建的水利设施成都都江堰、广西灵渠、关中郑国渠,都没有破坏原生态,创造了世界水利史的奇迹,至今都发挥着起应有的作用。
上林苑始建于秦始皇时期。据《史记•秦始皇本记》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十年后(秦始皇三十五年),“乃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这些记载,为我们提供了上林苑在咸阳渭河之南和阿房宫在上林苑中这两个依据。此后,史籍中便再无新说。
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终始灞浐、出入泾渭。沣镐涝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东西南北,驰骛往来。”这里是依据水系为上林苑划定的范围。大意是说,灞、浐二水自始至终不出上林苑;泾、渭二水从苑外流入,又从苑内流出;沣、镐、涝、潏四水纡回曲折,周旋于苑中。这段文字勾画出的上林苑范围是:灞、浐为东界,泾、渭为北界,沣、涝为西界,镐、潏为南界。这八条河流的水流方向不同,且以各自的形态,环绕或交错于上林苑之中。
扬雄的《羽猎赋》:“武帝广开上林,东南至宜春、鼎湖、御宿、昆吾;旁南山,西至长杨、五柞;北绕黄山,滨渭而东。周袤数百里。”这里是依据周边宫观的位置为上林苑划的界限,而且范围的界定比《上林赋》中的表述更明晰。
班固的《西都赋》上说:上林苑“缭以周墙,四百余里”;张衡的《西京赋》上说:“上林禁苑,跨谷弥阜。东至鼎湖,邪界细柳。掩长杨而联五柞,绕黄山而款牛首。缭垣绵联,四百余里。”这两段记述,正好解决了上述两个疑点:第一,用“邪(斜)界细柳"四个字,划出了黄山宫以东的上林苑的界线,也就是从细柳(今咸阳市区)沿汉长安城南,向东南至鼎湖(今蓝田焦岱镇)所划定的一条斜线。所谓“四百余里”,相对于《羽猎赋》来说,上林苑的范围有了一个量的概数。
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记载,渭河以南有上林苑十池之一的牛首池,因池中有野生之韭,又名“韭泽”。渭河夹岸以柳林为主,南有龙台观,北有细柳观、细柳仓、柳市,位置均在今市中心区中部和西部。在西汉帝陵及其周围,建设了以陵丘为中心的陵、寝、庙、园、邑五位一体的风景区。
汉武帝刘彻扩建上林苑,地跨五县,周围三百里,“中有苑二十六,宫二十,观三十五。”建章宫是其中最大宫城,“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这种“一池三山”的形式,成为后世宫苑中池山之筑的范例。
据文献记载,公元97年,班超派遣甘英出使大秦(即罗马帝国)。罗马帝国是由屋大维在公元前27年建立的。后来,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灭亡,而东罗马帝国则于公元1453年灭亡。印度在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候是孔雀王朝时期。孔雀王朝是印度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帝国,由旃陀罗笈多一世于公元前321年建立。都没有大规模园林建造的历史。确切说,中国咸阳是世界古典园林之首创者。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营建的宫室活动中也有园林建设;汉代在囿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园林形式——苑,其中有宫室建筑。苑中养百兽,供帝王狩猎取乐,有“一池三山”形式。中国园林在隋唐达到了成熟,主要有唐代山水建筑宫苑,唐代宫苑和游乐园,唐代写意山水园、北宋山水宫苑。元、明、清时期园林建设达到了高潮,北方是以北京为中心的皇家园林,南方出现了私家园林。1949年新中国成立,园林的到了政府重视,是园林的新兴期,建成了“园林城市”,“园林城区”。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华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文献记载:中国园林萌芽与殷周时期,最初的“囿”是让天然的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还挖池筑台,供帝王们狩猎和游乐。春秋时期神话内容较丰富,对园林的影响较大,模拟东海仙境成为后世帝王园囿的主要内容。槐树在西周时期(前1046-前771年)时期就被赋予了吉祥的特性。《太公金匮》载:“武王问太公曰:“天下神来甚众,恐有试者,何以待之。”太公请树槐于王门内,有益者人,无益者距之。国槐还是古代迁民怀祖的寄托。《说文解字》说:槐:从木,鬼(音 归)。取“鬼--人死身体入土,灵魂归祖庙”之意作参照,表示槐树是“守土树”,一般栽在村口或庙门前,以候望游子叶落归根,魂归故里。借“怀”声表示游子怀念故里。不论浪迹何方,总能记住村口或庙前的那颗大槐树。那是生我养我的故园,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表示槐树是一种庇荫人的树。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在咸阳城周围,形成了许多以自然景观为依托的各具特色的园林式建筑群。咸阳渭河南部有上林苑,在苑中草覆盖处建造阳宫,长杨树繁茂区建造长杨宫,五柞树繁茂区建造五柞宫。
咸阳东部有郁郁葱葱的兰、芷覆盖区。秦始皇在此引渭水为池,名兰池。“筑为蓬、瀛,刻石为鲸,长二百丈”,是一个人工湖。湖面可以荡舟,又配以蓬莱山、鲸鱼石等景观。据文献记载,兰池当时在咸阳县(今秦宫遗址)东25里。兰池宫所在地,水流曲折,水域宽广,山水相依。宫阁掩映,实为园林佳境。在池旁建造兰池宫。咸阳西部有槐、柳覆盖区,秦在槐树覆盖区内置槐里市。在柳树覆盖区置柳中市。
秦修建的水利设施成都都江堰、广西灵渠、关中郑国渠,都没有破坏原生态,创造了世界水利史的奇迹,至今都发挥着起应有的作用。
上林苑始建于秦始皇时期。据《史记•秦始皇本记》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十年后(秦始皇三十五年),“乃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这些记载,为我们提供了上林苑在咸阳渭河之南和阿房宫在上林苑中这两个依据。此后,史籍中便再无新说。
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终始灞浐、出入泾渭。沣镐涝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东西南北,驰骛往来。”这里是依据水系为上林苑划定的范围。大意是说,灞、浐二水自始至终不出上林苑;泾、渭二水从苑外流入,又从苑内流出;沣、镐、涝、潏四水纡回曲折,周旋于苑中。这段文字勾画出的上林苑范围是:灞、浐为东界,泾、渭为北界,沣、涝为西界,镐、潏为南界。这八条河流的水流方向不同,且以各自的形态,环绕或交错于上林苑之中。

班固的《西都赋》上说:上林苑“缭以周墙,四百余里”;张衡的《西京赋》上说:“上林禁苑,跨谷弥阜。东至鼎湖,邪界细柳。掩长杨而联五柞,绕黄山而款牛首。缭垣绵联,四百余里。”这两段记述,正好解决了上述两个疑点:第一,用“邪(斜)界细柳"四个字,划出了黄山宫以东的上林苑的界线,也就是从细柳(今咸阳市区)沿汉长安城南,向东南至鼎湖(今蓝田焦岱镇)所划定的一条斜线。所谓“四百余里”,相对于《羽猎赋》来说,上林苑的范围有了一个量的概数。
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记载,渭河以南有上林苑十池之一的牛首池,因池中有野生之韭,又名“韭泽”。渭河夹岸以柳林为主,南有龙台观,北有细柳观、细柳仓、柳市,位置均在今市中心区中部和西部。在西汉帝陵及其周围,建设了以陵丘为中心的陵、寝、庙、园、邑五位一体的风景区。
汉武帝刘彻扩建上林苑,地跨五县,周围三百里,“中有苑二十六,宫二十,观三十五。”建章宫是其中最大宫城,“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这种“一池三山”的形式,成为后世宫苑中池山之筑的范例。
据文献记载,公元97年,班超派遣甘英出使大秦(即罗马帝国)。罗马帝国是由屋大维在公元前27年建立的。后来,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灭亡,而东罗马帝国则于公元1453年灭亡。印度在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候是孔雀王朝时期。孔雀王朝是印度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帝国,由旃陀罗笈多一世于公元前321年建立。都没有大规模园林建造的历史。确切说,中国咸阳是世界古典园林之首创者。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营建的宫室活动中也有园林建设;汉代在囿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园林形式——苑,其中有宫室建筑。苑中养百兽,供帝王狩猎取乐,有“一池三山”形式。中国园林在隋唐达到了成熟,主要有唐代山水建筑宫苑,唐代宫苑和游乐园,唐代写意山水园、北宋山水宫苑。元、明、清时期园林建设达到了高潮,北方是以北京为中心的皇家园林,南方出现了私家园林。1949年新中国成立,园林的到了政府重视,是园林的新兴期,建成了“园林城市”,“园林城区”。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华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文王已晓国槐性,
翠柳青松大路旁。
史记兰池宫殿美,
上林苑赋狩围芳。
皇家庭院创新意,
壮丽胜前周汉唐。
植被绿洲波碧映,
传承古典永朝阳。
翠柳青松大路旁。
史记兰池宫殿美,
上林苑赋狩围芳。
皇家庭院创新意,
壮丽胜前周汉唐。
植被绿洲波碧映,
传承古典永朝阳。
责任编辑:许衙评
相关阅读
拜读郭惠民先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结硕果》一文,文中“从浙江安吉到神州大地,绿水青山终成民生福祉”的叙事,让我对这一理念的认知从文字
2025-09-17 16:06:22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古典园林是独树一帜有重大成就的建筑。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
2025-09-17 15:36:05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古典园林是独树一帜有重大成就的建筑。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
2025-09-17 15:36:05
为让国人开天眼,迎难而上挑重担。舍弃高薪三百倍,早将生死抛九边。终让大锅支黔南。病危尤念心中事,早将生死抛九边。今逢南君逝七年,同名行星耀宇环。
2025-09-16 10:55:37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