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杂志社公告 投稿来信

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

您的位置:首页 > 企业担当

《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路线图1.0》正式发布!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加快推动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既是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支撑,也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2023年12月7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联合行业共同研究编制的《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路线图1.0》(简称《路线图1.0》)正式发布。
  点击查看全文: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路线图
  作为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纲领性文件,《路线图1.0》研究范围包括明晰汽车产业碳排放核算边界与方法、明确汽车产业低碳发展目标与实现路径、提出支撑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保障措施建议三大方面共七个章节内容,旨在为政府制定以“绿色低碳”为核心的产业政策提供参考,为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指导,为企业低碳技术和产品开发提供方向。
《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路线图1.0》主要内容框架
  《路线图1.0》主要内容解析
  1、明确汽车产业“双碳”发展目标,指明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方向
  内容要点:总体目标方面,《路线图1.0》明确汽车产业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至2060年支撑国家碳中和发展目标如期实现。碳达峰阶段目标方面,明确2025年、2030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目标分别为45%、60%,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分别达到50%、65%,零碳商用车市场渗透率分别达到15%、30%;并到2030年,汽车产业形成相对完善的碳减排管理政策体系。碳中和阶段目标方面,明确2030年后,低碳、零碳汽车技术水平持续引领全球,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汽车市场和道路交通主体。
  《路线图1.0》发展目标设定既符合产业外部发展要求和内部发展趋势,也将引导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方向。一是《路线图1.0》总体目标主要以国家“双碳”目标为约束研究提出,目的是充分发挥汽车产业的引领性、带动性和先导性作用,为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贡献汽车行业力量,即汽车产业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之后通过30余年的持续努力,至2060年支撑国家碳中和发展目标如期实现。二是《路线图1.0》市场渗透率目标基于产业发展实际情况进行更新设定,并兼顾引领性。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达到29.8%,市场持续超预期发展。基于此,《路线图1.0》将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设定为45%,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20%的目标设定有显着提高,更符合产业发展实际,也兼具引领性。此外,《路线图1.0》考虑到近期和中长期的关系,面向2060年的中长期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未设置具体量化发展指标要求,但以低碳、零碳等相关技术、产品的定性描述引导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方向。
  2、明确五大保障措施建议,全面系统支撑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内容要点:《路线图1.0》从体制机制保障、技术创新保障、产品转型降碳、制造转型降碳和产业协同降碳五个方面系统谋划了汽车产业碳减排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将有力支撑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一是从完善汽车积分管理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汽车碳排放标准体系、建立汽车制造碳排放管理体系三个方面有序推进绿色低碳管理转型。二是从支持低碳技术研发、提升低碳发展基础能力、引导创新主体加强技术研发三个方面持续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三是从完善汽车财税金融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支撑基础设施加快发展三个方面大力推动绿色低碳汽车发展。四是从循环发展体系构建、开展汽车工业低碳示范活动两个方面加速建设绿色低碳制造体系。五是从协同降碳基础能力建设、开展清洁燃料示范行动、车网互动试点示范、完善绿色低碳出行支持政策四个方面统筹共建绿色降碳协同体系。
  体制机制保障方面,《路线图1.0》基本构建了覆盖汽车制造、供应链、乘用车和商用车产品等在内的碳排放管理体系。《路线图1.0》在完善双积分政策、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等现有政策的基础上,从商用车积分管理政策、汽车产品及动力电池碳足迹标准研究和建立碳强度目标引领的汽车制造排放管理体系等方面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汽车产业碳排放管理体制机制,基本实现了对制造、供应链、乘用车和商用车产品等在内的碳排放管理。
  产品转型降碳方面,《路线图1.0》从财税金融、试点示范、基础设施等方面入手,大力推动绿色低碳汽车发展。其中,《路线图1.0》提出探讨将碳排放量指标纳入汽车税制的可行性,汽车行业未来有望以“碳”为统一尺度对低碳、零碳汽车推广应用给予支持;提出加速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鼓励示范城市群联合打造氢能高速综合示范线,推进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推进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的发展及应用等工作,意味着低碳、零碳汽车的推广应用工作将进一步基于场景拓展加速;提出加大充电设施薄弱环节的建设补贴和运营奖励,鼓励大功率充电等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代表着充电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将在“双碳”目标加持下进一步提速。
  产业协同降碳方面,《路线图1.0》旨在以汽车驱动能源、材料、交通多领域低碳发展,统筹共建绿色降碳协同体系。汽车产业链长、辐射面广、带动效应大,与能源、材料、交通等行业关系密切。其中,材料行业协同上,《路线图1.0》提出推动跨行业、跨领域的碳足迹评价基础数据库建设,预计下一步汽车行业将联合多个相关行业,推动建立权威的碳足迹核算基础数据库,通过搭建跨行业数据共享机制,联合公布平均碳排放因子,带动多行业协同降碳。能源行业协同上,《路线图1.0》提出探索支持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开展基于绿氢、绿氨、绿色甲醇的“汽车+低碳、零碳燃料”商业化示范运行和加大智能有序充电推广应用、开展“光储充放”一体化试点应用、实施电动汽车与电网双向互动(V2G)示范工程等内容,旨在从车用燃料低碳转型和车用电力低碳转型两个方面引导能源行业协同降碳,预计与车用能源清洁转型相关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将进入提速期。
  企业应对建议
  《路线图1.0》作为指导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纲领性文件,将引领汽车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建议企业基于《路线图1.0》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有序推进制造环节降碳。积极开展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建设,通过绿电交易、发展屋顶光伏等多种形式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推动生产工艺与装备改造升级,提升厂区能源利用效率。
  二是加大低碳、零碳产品供给。持续优化汽车节能技术,提升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水平,不断降低产品能耗水平,加速新能源乘用车推广普及。以场景需求为核心驱动力,加快纯电动和燃料电池技术的普及应用,积极探索零碳燃料内燃机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推广应用。
  三是积极推进跨行业协同减碳。积极推进供应链协同降碳,积极参与碳足迹基础数据库建设,联合上下游企业共同开展自愿性碳足迹评价。推进氢、氨等低碳燃料的研发应用,加速有序充电、V2G等技术产业化应用,积极探索“汽车+低碳、零碳燃料”商业化示范运行和车网互动、光储充一体站等试点示范。
  四是密切跟踪后续配套政策。引导和推动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将是汽车产业未来管理支撑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
  位于重庆市涪陵区泽胜中央广场双子塔A栋41楼的11英里天然鲜牛牧场云鼎餐厅以其独特的定位和卓越的品质,正倾力打造餐厅行业的标杆品牌。  11英里云鼎餐厅总经理向生燕

2024-05-23 09:44:45

5月19日,鹿邑县李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县政协原副主席李兰明,秘书长张子敬、副秘书长韩华周和李志勇一行来到中国原点新城考察交流,中华姓氏文化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国原点新城创

2024-05-19 19:14:22

  5月17日,中国能建总承包公司、葛洲坝三公司召开领导班子见面会,宣布中国能建党委关于充实葛洲坝三公司领导班子的决定,中国能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武璇

2024-05-17 22:34:07

  4月23日至24日,国联股份与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组成考察团赴山西文旅山投集团考察调研。国联股份副总裁、玻/肥多多CEO尹海凤,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专务冷军良率考察团一

2024-05-17 00:12:38

  5月8日上午,咸阳市乡贤协会、咸阳市品牌建设促进会领导张兴发、高春毅、来辉荣、周少华、周俊辉、刘晓锋、田文斌、侯田田一行,到礼泉县陕西心特软食品有限公司考察调研。

2024-05-16 09:26:08

  5月14日陕西省企业发展促进会“欢迎台湾女企业家庄凤玲暨工作常务会议"在省企业发展促进会总部摩尔中心召开。  会议由省促进会首席高级顾问兼特别指导王和之主

2024-05-16 08:58:06

  5月10日是第八个中国品牌日。当天,作为2024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平行论坛之一的三秦品牌发展大会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举行。来自陕西省内知名企业及各地政府、行业协会代

2024-05-14 23:10:17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

关于我们

西北建设网是《西北建设》杂志社的新闻门户网站;《西北建设网》是由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陕西省三秦市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

版权声明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西北建设杂志社-西北建设 ”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交流与合作

合作:029-33567925

热线:029-33567925

-:-

  • 官方微信

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国家食品经营许可证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957-9384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33567925 举报信箱:xbjs#vip.qq.com 西北建设杂志社客服:029-33567925

关于杂志 关于网站 招聘英才 管理团队 广告合作 章程 标签云 人员查询 网站地图
国家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18005866号 @版权所有 西北建设杂志社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