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杂志社公告 投稿来信

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旅游

古堰中学你去哪儿了——谨以此文敬献给曾经在古堰中学学习生活过的人们

  多少次回眸,找寻你沧桑的容颜,多少次梦醒,惊叹往昔的明媚蹁跹,多少次感叹,岁月无情,无法回到从前。古堰中学,你去哪儿了?我只能用文字追寻一段史实,记录一段难忘的美好时光。
  称谓由历
  巍峨秦岭南麓,汩汩清流浴出。一支涓涓,沟壑汇注,经宁陕,历两河,过饶峰,入石泉银龙保,蜿蜒崎岖,日夜奔波,荡开一片片低坪缓丘。不同地段,名称不一。曰:文水河、汤坪河、兴坪河、两河、饶峰河,汇入汉江。
  依山筑城,面水而居,集市贸易,人以水活。沿河集镇在岁月沧桑中,演绎着一方喜怒哀乐,兴衰起伏。
  在石泉城关镇黄荆坝与柳城之间的开阔地带,沃野千顷,草木丰茂,耕读传家,五谷飘香,一方百姓,安居乐业。
  饶峰河奔袭到这片山清水秀的桃源胜地,被东北----西南走向的两岸夹山横亘对垒,锁住水口,冲击成方园百米的大乌滩,河水碧波荡漾,鱼鳖潜底穿行。当地人称古堰滩,是戏水消夏的好地方。远观,似二龙戏珠,双龙抢宝。近看,如鲤鱼下河,犀牛渴饮。
  石泉县北高南低的地形地貌,南洼雨水多,北皋常干旱,致丰欠灾荒频仍,民不聊生。史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石泉县令艾彦文主持修建灌溉堰渠,构筑蓄水抗旱保收设施。
  截古堰滩水流,沿南岸山边,开沟砌坎,凿石破壁,三合土夯筑,顺杨家坝、红岩、至今水电站西北坡,一道堰渠水流潺潺,溪流淙淙,绵延近五公里。清朝康熙年间曾维修加固,确保了数百亩良田的稳产丰收。
  古堰,一个记录历史缅怀先贤的水利工程。古堰,一片五谷丰登屋舍俨然鸡鸭欢叫的幸福家园。
  结缘学校
  土生万物,水润八荒,人以族聚,城以文兴。一个地域文明的发展,文化始终是根魂。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传统美德根植心田生生不息。
  虽然经历着古堰保、古堰乡、古堰公社、古堰社区的时代变迁,这里的人们依然深埋着对古堰故乡的深深眷恋。接受优质良好的教育,多出人才,出高层次人才,是百姓的执念期盼。
  不知道从何时起,从私塾学堂到官学公校,从国民教育,到义务教育,石泉乡村基础教育的凯歌从不含糊,与时铿锵。
  在古堰滩的西南岸边,青石坡上,与新中国同步,在牛头上建起了学校,南边耳朵修建着四排教室,北边耳朵开辟成操场,师生宿舍生活区在牛头中央,上坡下坎是最深刻的印象。
  1984年秋冬时节,我背着小木箱,从后柳中学出发,步行四十多公里,汗流浃背地来到古堰中学,为了心中跳出农门的梦,为了冲刺补短板。虽然腰酸背痛腿脚发麻,心里总是暖融融的。
  因为有后柳中学老师同仁的推荐联系,古堰中学的老师很热情地接待安排我在文科班学习,开始了插班生的克难攻坚。
  难忘数学老师文胜能的激情推演,难忘历史老师罗国金的谆谆坦言,难忘英语老师柯小刚的风度翩翩,难忘李发庆老师的嘘寒问暖,还有许多没记住名字的老师,那是一颗颗敬业奉献爱生如子的忠心赤胆。
  几十个青春如火跳动的心在简陋的教室里激荡,紧锁的眉头偶尔也会飞舞开怀的朗笑。歌声是由衷的抒发,书写是练兵的作答。多少个夜晚,几个同学撑着玻璃罩子煤油灯在教室看书,昏沉熟睡被春雷惊醒,课桌上留下了一滩口水、、、、、、
  最后一节晚自习的铃声催响过后,纷纷往宿舍走,顺便经过教师院的过道。《血凝》连续剧的揪心对白与唯美雪景画面深深地吸引着双眼,几个胆大脸厚的同学凑近电视机。脚也像定了钉子。大岛幸子,相良光夫,rh阴性ab血型,从此烙印心间。两集结束了才在老师的催促中恋恋不舍的入睡。老实说,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电视剧,虽然断断续续。
  经过艰辛的苦读,穿过黑色七月的风暴,挤过独木桥,据说,我们那个班考取了六个中专生,三个大专生。后来成了各行各业的领导骨干专业精英,我们农村娃从此改变了命运。
  思恋古堰
  石泉县古堰中学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一所初高中完全中学,校舍简陋,师资有限,生活清贫。一群群知识分子汇聚着呕心沥血的聪明才智终年浇灌,育出万千栋梁,教化了一方黎民百姓,做出了可圈可点不可磨灭的贡献。
  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师资力量的参差,全县区乡的几所高中被撤并了,只保留着石泉中学、池河中学,成为担负着向高校培养输送人才使命的基地摇篮。
  进入新世纪,在调整布局撤点并校的风浪中,许多小学、初中消失了。曾经书声琅琅青春筑梦扬帆起航的校园不见了。古堰中学,你去哪儿了?
  徘徊在横跨古堰滩的百米混泥土大桥,南面起伏连绵的群山葱茏叠翠,和煦的山风拂面梳理着繁杂的思绪,阳光明媚映照着古堰滩,河水细小而静默,悄悄地绕过古堰中学脚边流逝。原来热闹非凡活力四射的校园,现在建成了保障房租住小区,只有几颗挺拔高俊的白蜡树、箭风杆、青皮树、翠柏树流露着饱经风霜雨雪洗礼的沉思遐想。
  周围的家长说,古堰初中二十多年前就搬迁到对面北坡的平躺地段去了,也就是现在的三中,好端端的校名也被数字化了,失去了地域特质与方位标志。
  走进楼房林立,操场阔达,设施齐备,标准化现代化的三中校园,办学条件甚是令人欣慰放心。但是生源减少,师资力量薄弱参差仍然令家长揪心期待。家长会上有真实的心声:一个单位建筑的命名是一件很严谨有讲究的文化大事,搞什么追风模仿瞎折腾,失去了地域特色文化内涵的文字符号有什么意义?
  一段百年乡村办学育人史,一片人才辈出人文厚重桑梓地,一支世代文脉续演进行曲,一方百姓的浓情牵挂与精神依托,只有经历过往的人默默流泪,而后生无所谓无印痕。
  时过境迁,在城镇化的高歌猛进中,古堰被楼房包裹了。几位老师也作古了。曾经孕育着无数青春梦想人生驿站的古堰中学,你去哪儿了?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
  (一)   天开新宇思盘古,人间孝善念华胥。自从华夏民族文明进入有史以来,不仅有传说中的孝道文化。而且有着孝道的记载、廿四孝堪为宣传孝道文化的成功经典范本。  这部

2025-04-29 09:41:28

  多少次回眸,找寻你沧桑的容颜,多少次梦醒,惊叹往昔的明媚蹁跹,多少次感叹,岁月无情,无法回到从前。古堰中学,你去哪儿了?我只能用文字追寻一段史实,记录一段难忘的美好时光。  

2025-04-28 11:16:05

4月25日下午扶风县图书馆征集到张正乾先生编撰的《静思录》共20本。张正乾扶风人,18岁入伍,曾长期在边疆服役,在部队工作38个年头。张先生写的边塞诗立意高远,催人奋进!我

2025-04-28 10:05:53

  春天,洋槐花如灵动优雅的舞者,轻盈地翩然绽放。满树银花在窑前、沟畔、街巷摇曳生姿,清甜的香气裹挟着阳光,沁入心间。   儿时,外婆家门前的老槐树,是我童年的欢乐天地。花

2025-04-28 09:52:15

十二春秋悬金练, 云忂从此接人间。 千丈壁立索飞旋, 万仞峡开斗厢翩。 朝携太白星辉去, 暮枕莲峰紫气眠。 莫道仙凡隔霄壤, 而今老公信步天。

2025-04-27 22:06:17

  2005年4月26日,熊耳山村支部、村委会与商州区作协联合举办了熊耳山遇见文学联谊采风活动,来自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咸阳市淳化县、渭南市合阳县、商洛市,内蒙古自治区鄂尔

2025-04-27 17:20:54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节约,这一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美德,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内涵与使命。中央八项规定中“要厉行勤俭节约&rdqu

2025-04-27 17:20:25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

关于我们

西北建设网是《西北建设》杂志社的新闻门户网站;《西北建设网》是由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陕西省三秦市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

版权声明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西北建设杂志社-西北建设 ”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交流与合作

合作:029-33567925

热线:029-33567925

-:-

  • 官方微信

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国家食品经营许可证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957-9384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33567925 举报信箱:xbjs#vip.qq.com 西北建设杂志社客服:029-33567925

关于杂志 关于网站 招聘英才 管理团队 广告合作 章程 标签云 人员查询 网站地图
国家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18005866号 @版权所有 西北建设杂志社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