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合阳(一)
“郃乃弹丸小邑,北依梁山,南接商塬,东带黄河,西襟澄泉,方广不及百里,然地处中华之腹里,势当关河之要冲。历史悠久,文物荟萃,亦名区也。三代本有莘之国,春秋乃西河之地,秦内史以置邑,汉左辅而设县。伊尹躬耕,子夏设教,汉武驾游,宋祖梦卧,圣母天姝联出,名臣高士相继,越数千年而今犹可寻踪而游也。望梁山之奕奕,想夏禹之辛劳;观大河之汤汤,思中华之腾翔。临徐谿而惜清波,面金水而感逝流,武帝峰高不乏登临之客,望仙宫冷时有凭吊之人,四塔高耸饶凌云摩霄之势,五瀵明澈擅眠柳潜鳞之胜,出曹全于莘里扬名遐迩,没刘仲城于荒郊遗恨千古,起看福山晓日,卧听帝喾暮雨,高阁兮宏丽,石殿兮巍峨,木罂兮渡古,石室兮佛残,碑合蒙汉之友,钟铭大定之年,虬枝涑叶兮河西木瓜,盘根错节兮七里古槐,古桧参天叹太清之观久虚,老柏拔地喜龙泉之水长在,集山川之美兮郃陽,歌人文之盛兮斯土。得暇而一游目领神会,缅怀迪思不亦乐乎!”此文乃王德荣为李双乾《合阳揽胜图》所作之跋,权以之为《文脉合阳》之开篇语。
大河西岸、古莘合阳,历史悠久,文脉绵长。虽处黄土沟壑深处,却散发着浓郁的墨香,是远近文明的文脉之乡,本文试就以此为题,跟大家历数在历史长河中那些几近洇没的合阳历史文化名人。
一、古莘文脉鼎盛之渊源
(一)上古文明的传承: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文明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为之奋争的历史,在古莘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一直上演着文明发展进步的连续剧。
1、黄河原畔的伏羲传说。作为三皇之一的伏羲,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神话传说,黄河岸边的伏六一带,据传是伏羲氏演化八卦的圣地,地名中的“伏”就是伏羲的意思,“六”就是伏羲所画八卦的六爻,这里的许多村落及其名字,都跟伏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伏六、小伏六村都出自这样的传说;南伏蒙、北伏蒙,皆与伏羲有关;东雷、中雷村,因为伏羲是雷神的儿子而得名;东蒙、中蒙、西蒙村名皆与其有关;至于和阳、灵井、坤龙村名中都分别含有八卦的六十四卦卦象名。全国伏羲研究会有关专家多次来合阳伏六一带走访调研与合阳与伏羲的联系,中华文明远古传说中的伏羲在黄河岸边的古莘之地的传说有迹可循。
2、洽川莘野的帝喾陵寝。五帝之一的帝喾,其陵墓在黄河岸边的合阳莘野村,历代都有祭奠,明嘉靖县志、清顺治县志、乾隆年合阳县全志均有记载,古合阳八景“洽水流云”、“石室桃花”、“瀵堤烟柳”、“喾陵暮雨”、“光济晨钟”、“夏阳古渡”、“浮山跃浪”、“莘野晴霞”中就有“喾陵暮雨”,帝喾陵墓前多年因为众多原因曾一度荒芜,九十年代以来合阳县委、县政府重视对旅游的发展,经重新修复后,每年清明都会迎来附近各地官方和民众前来祭奠。
3、大禹祭祀多有遗迹。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上,大禹的名字如雷贯耳,大禹治理黄河洪水,就是在今韩城、合阳一带,这里民间留有许多跟大禹有关的传说。传说大禹的母亲是合阳人,在古合阳城(今洽川莘里)建有四圣母祠,就是用来祭祀禹母、汤妃、太任、太姒的祠庙。合阳北境的梁山建有大禹庙、乳罗山也建有禹母庙,明清时候香火极盛。大禹治水的历史功绩所形成的精神成为合阳地区人文延续的重要思想传统。
4、商相伊尹名垂千古。乾隆年《合阳县全志》卷三人物篇第五记载:“商伊尹,《史记》无传,《孟子》谓: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也,《殷本纪》:伊尹名阿衡,处士,汤使任聘迎之,五反,后肯从汤”。商汤聘任伊尹先后五次,后伊尹助汤灭夏,后又辅佐商汤后人,励精图治,成就商六百年基业,他以烹调经验悟出治国理政之道,著名的“治大国如烹小鲜”就是他的至理名言,后又据此发明汤药,提出“药食同源”的中医理论,可谓是烹饪厨祖,也可以说是中医之祖,然而他更重要的贡献却是治国理政,他提出的治国理政理念影响了几千年,在合阳东北的黄河岸边的百良一带留下了关于他的许多传说,其中,三汲村是伊尹从黄河三次汲水浇灌耕田而得名;南北尹庄则是伊尹耕作农田的庄子;南北阿场是他将收获的庄稼打场的地方,因为伊尹又名阿衡而得名,莘村作为阿衡故里,那里有他的陵墓,曾建有祭祀的祠庙,至今还保存着历代篆刻的墓道和其他石碑。
5、《诗经》文化的浸润。合阳位于周王朝的统治中心——周南,是周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诗经关雎》篇就描述了周文王与合阳姑娘太姒的爱情故事,《诗经》中的三十多首都直接或间接与合阳相关,周代礼乐文明在此扎根,形成了崇文重教、尊师尚礼的社会传统。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吟唱中,文化的根脉便在黄河西岸的合阳沿袭了下来。
6、子夏西河设教奠定古莘文脉根基
1)关于西河。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既殁,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班固《汉书·儒林传》载:“仲尼既歿,……子夏居西河。”郦道元《水经注·河水》记载,河出龙门囗东岸有三累山、崌谷、横溪水,同时从岸上、水面两个方位描述了子夏设教的子夏陵、石室、学堂、子夏庙等遗址遗迹。这些历史文献都明确地把子夏设教的历史定在了这里。
颜师古《汉书·地理志》注:“西河,即龙门之河也,在冀州西,故曰西河”。子夏既受魏斯父子之聘,所在西河必在魏的统治之下,当初的韩城、合阳、大荔一带均为魏西河之地,根据近多年考古研究,认为魏长城南至大荔华州华阴,西到澄城西与蒲城交界处的洛河西岸,北到澄城合阳韩城一带,东自然当以黄河为界,否则何以称之西河?今天的山西河津、运城、甚至临汾都不约而同地称所在区域为河东。至于河南等地虽然也有子夏设教的一些遗迹或传说,但是都不属于西河之地。合阳属于战国时期魏国西河之地,早有多项史料可资查证。
2)子夏设教的历史背景。卜子夏继承、创新、发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他采取的教育原则是“有教无类”,不论出身,不论贫寒,不论地域和国度,在浩瀚的中国文化史上,卜子夏全面、创新性地继承了孔子的衣钵,在某种程度上说,正是有了子夏“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和一系列具体的教育实践,才使得孔子的学说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推广。子夏为魏文侯师,政治上受到极高尊重,“魏文侯最为好古”,给子夏的教学研究工作全力支持和帮助,因此子夏定下心来,系统地为经书写序作传,是孔子六经的主要传播者。
3)子夏教授的主要内容。
——子夏发明章句。《诗》《书》《礼》《乐》《易》《春秋》等经孔子删定撰写而成孔学经典,然而这些经书并未分段、分句未作注释,这非常不利于孔学的发展和流传。“章句”就是章节和句子,在西河设教,为便于教学,子夏给经书分段分句,并对文义加以解释,并对《诗》加序,极大地方便了后人对经书的阅读与理解。
——为《诗》作序。《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孔子加以选择整理校勘。子夏是孔门弟子中学《诗》最优秀者,他认为老师整理的《诗》仅能诵、弦、歌、舞是不够的,学《诗》应先理解内涵,掌握要点,他在每首《诗》前概其要义,以解词为主,以史证诗,写了小序,在首篇《关雎》下写了《诗大序》,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诗歌的性质、作用、体裁和表现方法。
——子夏学习传播《尚书》,《尚书》又称《书经》,卜子夏直接听受了孔子关于《书》的讲授,子夏传播发展了《尚书》。
——子夏作《仪礼·丧服传》。《丧服传》是子夏对孔子礼学的一大发展。孔子出身于殡葬之家,丧葬之礼是孔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两千多年来,人们遵从这一规范,在治丧中有规有序有礼,是十分有利于家族、亲属、邻里、朋友、民族团结的礼仪。
——子夏为《易》作传。《易》为上古流传的卜筮之书,周称《周易》。孔子曾学《易》,并对《易》进行加工整理,使之成为六经之首,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大。刘宝楠《论语正义》:“孔子五十学《易》,惟子夏、商瞿晚年弟子得传是学。”子夏易学著作,依西晋荀勖说,“《子夏易传》四卷”。
——作《春秋》三传。子夏直接参与《春秋》创立,对《春秋》有独到看法,在西河设教以《春秋》为教材,培养学生,是研究《春秋》学术的领袖。
合阳自古流着传子夏西河设教的传说,明《嘉靖合阳县志》|清顺治《合阳县志》乾隆《合阳县全志》都有关于子夏在西河(合阳设教的记载)。清初康熙年间,合阳籍举人康乃心曾为子夏石室立碑撰写碑文《卜子颂》和《卜子夏石室碑》;著名理学家顾炎武还为康乃心作《赋得子夏石室送康乃心归夏阳》:“子夏有石室,临河四望开,山从雷首过,浪拂禹门回,古道疑将废,遗经重可哀,非君真好古,谁为扫莓苔。”清初合阳籍廉吏张大有亦有《子夏读书祠》诗文传世;康乃心后人康百川也曾洋洋洒洒撰写过《子夏石室赋》;清代合阳知县龙皓乾在《古莘杂记》中也作有《石室》文,对子夏在合设教倍加赞颂。这些丰富详实的资料都是子夏在西河设教的有力佐证。按古志载,子夏石室建于飞浮山上,林木葱郁,书舍俨然,可惜因为黄河的频繁改道,今已不可再见。但是毫无疑问,子夏西河设教为儒家经典在合阳一带流传,进而为合阳文脉永续奠定了基础,在两千多年前的周末期,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而源自西岐的周王室把黄河、渭河流域作为统治的中心,这里的文明进化程度显然更优于其它地区,子夏在此设教,无疑使合阳一带最早得到了人民文明的滋养,这可以看做是合阳文脉千年长盛不衰的根基。
汉代设郃阳县,长期作为区域政治、经济中心,官方教育与文化资源集中,为人才成长提供了制度保障;历史上合阳多次成为北方民族南迁的落脚点,春秋战国时期合阳是秦魏之间争战的交错地带,至今保存的秦巍长城以及民间服饰、语言、饮食方面都具有胡汉交互影响的印记,合阳出土的《蒙汉合文碑》就是这一现象的有力佐证。胡汉文化的交融催生了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激发了思想活力。
(二)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
1、儒学与书院兴盛:自唐宋起,合阳私塾、书院林立,如早在北宋元祐六年(1091),合阳知县李百禄就于文庙院内设立了“儒学”,这可以看做是最早的官办学校;明代隆庆年间,知县李希松在文庙南建“西河书院”,县丞叶华云便在书院讲学;在距城东南十华里的大象寺叶华云还主持修建过“华云书院”;合阳古有“阿衡书院”,万历年间改常平仓,明末合阳籍进士康姬鼎请河东李日宣于天启年“竟以复之”,重新设立;清乾隆二十年,知县杨发智建设“古莘书院”,后乾隆二十六年知县梁善长重新扩建,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在这代续传承的崇文重教的政策鼓励下,推动了儒家经典教育的普及。科举制度下,当地士子通过科考跻身仕途,形成“耕读传家”的风气。
2、家族文化的传承:合阳历史上涌现出诸多望族世家(如雷氏、宁氏、康氏、侯氏、范氏、王氏、党氏、张氏等等),家族内部重视教育,代代相传学术与仕途经验,形成科举教育人才链式效应。如:北宋初以雷德骧为肇启的雷德逊、雷有终、雷有邻、雷孝先、雷简夫,四世五杰三进士,名重一时,他们家就曾设“承德学社”;城内后地康家连续数百年代有名人,或进士、举孝廉,名宦叠加,参与多项公益建设,口碑甚好,康家也建有私塾学堂;路井范氏,明代进士范燧之后,其三个儿子范垣、范堤、范垠同时分别在高密、岳阳、伊阳三地任知县,时人称羡:“一母三知县”;路井侯家自侯树屛以后,其子信朔、仁朔都举孝廉,孙来旌、友华皆中进士,侯氏清晚期侯葆文、侯晋康都是进士等等。这样的家族在合阳还有很多:百良王氏、长洼王氏,新池、官庄、富立坊车氏,北沟秦氏、破虏鲁氏,如此等等。
3、地方学术的独特性:合阳文人注重经世致用,如宋代雷简夫以书法、政绩闻名;明末清初宋明理学、实学思想在此交融,学者多关注民生与实践。这个特殊时期,涌现出了李学孔、康乃心、王照等许多关学名家,他们学以致用,或从教、或为官,都秉持着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关学理念,经世济用。
(三)经济基础与社会环境
1、农业与手工业繁荣:合阳土地肥沃,盛产小麦、棉花,小农经济的稳定发展,为教育文化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特别是合阳民众思想观念深处的以农为本、耕读传家观念根深蒂固,在小农经济社会里,合阳虽不算自然环境生产条件很好的地区,但是合阳人的勤劳和精耕细作,再加上崇尚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清康熙年间总人口达到六十多万,明清时期商贸活跃,西北通往宁夏、甘肃、青海,东南经河南、湖北直达广州、香港,商贸发达,产生了坊镇灵泉、和家庄贺硷这样的方圆闻名的商贸富裕村落,合阳能工巧匠秉承精工细作、体现黄河文化审美情趣,制做的木质家具、建筑砖雕、铸铁工艺远近闻名,带动了文化消费需求(如戏曲、书画、社火)。
2、宗教与民间信仰的推动:合阳寺庙、祠堂众多,康乾时期,合阳各类庙宇多达一百多座,特别是文庙、关公庙、魁星庙、土地庙、加之祭祀子夏的卜子祠、伊尹庙、大禹庙以及道教、佛教庙宇星罗棋布,(如:文庙建筑群、福山建筑群、武帝山庙宇群等等),宗教活动与民俗节庆(如合阳提线木偶戏、社火、上锣鼓、跳戏以及遍布全县一些主要村落的古会庙会)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土壤,古代文人常积极主动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出资出力,成为推动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
3、政治安定与名宦示范:由于地理位置的相对封闭和独立,历史上合阳较少经历大规模战乱,社会结构、秩序相对稳定。研究合阳历史,不难发现,只要社会稳定,即便生产条件所限,合阳民众亦能安居乐业,通过勤奋劳作、节俭生活,合阳经济社会就会得到较快发展,人口就会得到迅速增加。但是每逢乱世,稳妥保守的观念使得合阳民众往往成为被残害奴役的对象。如唐代名将张仁愿、宋代名宦雷德骧、明代路井范燧、清代学者康乃心等本土名人在文化方面的成就以及他们对家族、对地方经济社会的作用,成为大家向往的目标和标杆,激励着后人纷纷效仿。
二、厚重的历史底蕴孕育出丰硕的文化成果
基于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特别是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合阳这片文化土地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历史文化名人,他们成为合阳地域文化的脊梁,如同一颗颗璀璨的繁星,镶嵌在古莘的历史文化的长河上。
按史书《合阳县全志》记载:伊尹,商汤贤相;太姒,文王之妃,武王之母;中间有自周到唐一千七百多年合阳历史没有名人,虽然出土有东汉末年《曹全碑》,然曹全是任合阳县令的,其实不是合阳人,直到唐,志书载:“谭石,唐僖宗中和四年为工部尚书,马绚陪戎校尉,左监直门长,县南百里坊有故墓。”
亦按《合阳县全志》卷之四《选举第六》记载:“元以前登进士者,唐有王乾寿、张可封;后周有雷德骧;宋有雷德逊、雷孝先、安俨、南湜;金有聂御史璋、赵廷实;元有支渭兴,仅十人。登明经科者宋有杨可驊;金有宋元佐,仅二人。登乡贡者,仅有元之谢谦;应征荐者仅有宋之雷简夫。”“明初雷某以博览群经荐:知某县登封训导陆景文;遂宁知县党浩;江西按擦佥事王辅;楚雄知府张某;宁国知府杨福;燮州推官曹兴;知某县李景祥七人。”“明洪武三年八月特设科举,明年会试,令各行省连试三年,继而罢科举不用,至十五年复设,十七年始定科举式......”
“明洪武三年一人王夏,四年进士,临江县丞;李真,兵部主事;屈怡,二十四年进士,台州同知;杨圭,运判;李庸,永年教谕,四人乡试年无考。”(以上资料均来自乾隆年孙景烈撰、席奉乾参阅的《合阳县全志》)自此才有了相对完整的科举考试记录,也才有了我们可供查验的资料。(待续)
大河西岸、古莘合阳,历史悠久,文脉绵长。虽处黄土沟壑深处,却散发着浓郁的墨香,是远近文明的文脉之乡,本文试就以此为题,跟大家历数在历史长河中那些几近洇没的合阳历史文化名人。
一、古莘文脉鼎盛之渊源
(一)上古文明的传承: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文明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为之奋争的历史,在古莘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一直上演着文明发展进步的连续剧。
1、黄河原畔的伏羲传说。作为三皇之一的伏羲,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神话传说,黄河岸边的伏六一带,据传是伏羲氏演化八卦的圣地,地名中的“伏”就是伏羲的意思,“六”就是伏羲所画八卦的六爻,这里的许多村落及其名字,都跟伏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伏六、小伏六村都出自这样的传说;南伏蒙、北伏蒙,皆与伏羲有关;东雷、中雷村,因为伏羲是雷神的儿子而得名;东蒙、中蒙、西蒙村名皆与其有关;至于和阳、灵井、坤龙村名中都分别含有八卦的六十四卦卦象名。全国伏羲研究会有关专家多次来合阳伏六一带走访调研与合阳与伏羲的联系,中华文明远古传说中的伏羲在黄河岸边的古莘之地的传说有迹可循。


4、商相伊尹名垂千古。乾隆年《合阳县全志》卷三人物篇第五记载:“商伊尹,《史记》无传,《孟子》谓: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也,《殷本纪》:伊尹名阿衡,处士,汤使任聘迎之,五反,后肯从汤”。商汤聘任伊尹先后五次,后伊尹助汤灭夏,后又辅佐商汤后人,励精图治,成就商六百年基业,他以烹调经验悟出治国理政之道,著名的“治大国如烹小鲜”就是他的至理名言,后又据此发明汤药,提出“药食同源”的中医理论,可谓是烹饪厨祖,也可以说是中医之祖,然而他更重要的贡献却是治国理政,他提出的治国理政理念影响了几千年,在合阳东北的黄河岸边的百良一带留下了关于他的许多传说,其中,三汲村是伊尹从黄河三次汲水浇灌耕田而得名;南北尹庄则是伊尹耕作农田的庄子;南北阿场是他将收获的庄稼打场的地方,因为伊尹又名阿衡而得名,莘村作为阿衡故里,那里有他的陵墓,曾建有祭祀的祠庙,至今还保存着历代篆刻的墓道和其他石碑。


1)关于西河。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既殁,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班固《汉书·儒林传》载:“仲尼既歿,……子夏居西河。”郦道元《水经注·河水》记载,河出龙门囗东岸有三累山、崌谷、横溪水,同时从岸上、水面两个方位描述了子夏设教的子夏陵、石室、学堂、子夏庙等遗址遗迹。这些历史文献都明确地把子夏设教的历史定在了这里。
颜师古《汉书·地理志》注:“西河,即龙门之河也,在冀州西,故曰西河”。子夏既受魏斯父子之聘,所在西河必在魏的统治之下,当初的韩城、合阳、大荔一带均为魏西河之地,根据近多年考古研究,认为魏长城南至大荔华州华阴,西到澄城西与蒲城交界处的洛河西岸,北到澄城合阳韩城一带,东自然当以黄河为界,否则何以称之西河?今天的山西河津、运城、甚至临汾都不约而同地称所在区域为河东。至于河南等地虽然也有子夏设教的一些遗迹或传说,但是都不属于西河之地。合阳属于战国时期魏国西河之地,早有多项史料可资查证。

3)子夏教授的主要内容。
——子夏发明章句。《诗》《书》《礼》《乐》《易》《春秋》等经孔子删定撰写而成孔学经典,然而这些经书并未分段、分句未作注释,这非常不利于孔学的发展和流传。“章句”就是章节和句子,在西河设教,为便于教学,子夏给经书分段分句,并对文义加以解释,并对《诗》加序,极大地方便了后人对经书的阅读与理解。
——为《诗》作序。《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孔子加以选择整理校勘。子夏是孔门弟子中学《诗》最优秀者,他认为老师整理的《诗》仅能诵、弦、歌、舞是不够的,学《诗》应先理解内涵,掌握要点,他在每首《诗》前概其要义,以解词为主,以史证诗,写了小序,在首篇《关雎》下写了《诗大序》,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诗歌的性质、作用、体裁和表现方法。
——子夏学习传播《尚书》,《尚书》又称《书经》,卜子夏直接听受了孔子关于《书》的讲授,子夏传播发展了《尚书》。
——子夏作《仪礼·丧服传》。《丧服传》是子夏对孔子礼学的一大发展。孔子出身于殡葬之家,丧葬之礼是孔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两千多年来,人们遵从这一规范,在治丧中有规有序有礼,是十分有利于家族、亲属、邻里、朋友、民族团结的礼仪。
——子夏为《易》作传。《易》为上古流传的卜筮之书,周称《周易》。孔子曾学《易》,并对《易》进行加工整理,使之成为六经之首,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大。刘宝楠《论语正义》:“孔子五十学《易》,惟子夏、商瞿晚年弟子得传是学。”子夏易学著作,依西晋荀勖说,“《子夏易传》四卷”。
——作《春秋》三传。子夏直接参与《春秋》创立,对《春秋》有独到看法,在西河设教以《春秋》为教材,培养学生,是研究《春秋》学术的领袖。
合阳自古流着传子夏西河设教的传说,明《嘉靖合阳县志》|清顺治《合阳县志》乾隆《合阳县全志》都有关于子夏在西河(合阳设教的记载)。清初康熙年间,合阳籍举人康乃心曾为子夏石室立碑撰写碑文《卜子颂》和《卜子夏石室碑》;著名理学家顾炎武还为康乃心作《赋得子夏石室送康乃心归夏阳》:“子夏有石室,临河四望开,山从雷首过,浪拂禹门回,古道疑将废,遗经重可哀,非君真好古,谁为扫莓苔。”清初合阳籍廉吏张大有亦有《子夏读书祠》诗文传世;康乃心后人康百川也曾洋洋洒洒撰写过《子夏石室赋》;清代合阳知县龙皓乾在《古莘杂记》中也作有《石室》文,对子夏在合设教倍加赞颂。这些丰富详实的资料都是子夏在西河设教的有力佐证。按古志载,子夏石室建于飞浮山上,林木葱郁,书舍俨然,可惜因为黄河的频繁改道,今已不可再见。但是毫无疑问,子夏西河设教为儒家经典在合阳一带流传,进而为合阳文脉永续奠定了基础,在两千多年前的周末期,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而源自西岐的周王室把黄河、渭河流域作为统治的中心,这里的文明进化程度显然更优于其它地区,子夏在此设教,无疑使合阳一带最早得到了人民文明的滋养,这可以看做是合阳文脉千年长盛不衰的根基。
汉代设郃阳县,长期作为区域政治、经济中心,官方教育与文化资源集中,为人才成长提供了制度保障;历史上合阳多次成为北方民族南迁的落脚点,春秋战国时期合阳是秦魏之间争战的交错地带,至今保存的秦巍长城以及民间服饰、语言、饮食方面都具有胡汉交互影响的印记,合阳出土的《蒙汉合文碑》就是这一现象的有力佐证。胡汉文化的交融催生了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激发了思想活力。
(二)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
1、儒学与书院兴盛:自唐宋起,合阳私塾、书院林立,如早在北宋元祐六年(1091),合阳知县李百禄就于文庙院内设立了“儒学”,这可以看做是最早的官办学校;明代隆庆年间,知县李希松在文庙南建“西河书院”,县丞叶华云便在书院讲学;在距城东南十华里的大象寺叶华云还主持修建过“华云书院”;合阳古有“阿衡书院”,万历年间改常平仓,明末合阳籍进士康姬鼎请河东李日宣于天启年“竟以复之”,重新设立;清乾隆二十年,知县杨发智建设“古莘书院”,后乾隆二十六年知县梁善长重新扩建,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在这代续传承的崇文重教的政策鼓励下,推动了儒家经典教育的普及。科举制度下,当地士子通过科考跻身仕途,形成“耕读传家”的风气。
2、家族文化的传承:合阳历史上涌现出诸多望族世家(如雷氏、宁氏、康氏、侯氏、范氏、王氏、党氏、张氏等等),家族内部重视教育,代代相传学术与仕途经验,形成科举教育人才链式效应。如:北宋初以雷德骧为肇启的雷德逊、雷有终、雷有邻、雷孝先、雷简夫,四世五杰三进士,名重一时,他们家就曾设“承德学社”;城内后地康家连续数百年代有名人,或进士、举孝廉,名宦叠加,参与多项公益建设,口碑甚好,康家也建有私塾学堂;路井范氏,明代进士范燧之后,其三个儿子范垣、范堤、范垠同时分别在高密、岳阳、伊阳三地任知县,时人称羡:“一母三知县”;路井侯家自侯树屛以后,其子信朔、仁朔都举孝廉,孙来旌、友华皆中进士,侯氏清晚期侯葆文、侯晋康都是进士等等。这样的家族在合阳还有很多:百良王氏、长洼王氏,新池、官庄、富立坊车氏,北沟秦氏、破虏鲁氏,如此等等。
3、地方学术的独特性:合阳文人注重经世致用,如宋代雷简夫以书法、政绩闻名;明末清初宋明理学、实学思想在此交融,学者多关注民生与实践。这个特殊时期,涌现出了李学孔、康乃心、王照等许多关学名家,他们学以致用,或从教、或为官,都秉持着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关学理念,经世济用。
(三)经济基础与社会环境
1、农业与手工业繁荣:合阳土地肥沃,盛产小麦、棉花,小农经济的稳定发展,为教育文化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特别是合阳民众思想观念深处的以农为本、耕读传家观念根深蒂固,在小农经济社会里,合阳虽不算自然环境生产条件很好的地区,但是合阳人的勤劳和精耕细作,再加上崇尚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清康熙年间总人口达到六十多万,明清时期商贸活跃,西北通往宁夏、甘肃、青海,东南经河南、湖北直达广州、香港,商贸发达,产生了坊镇灵泉、和家庄贺硷这样的方圆闻名的商贸富裕村落,合阳能工巧匠秉承精工细作、体现黄河文化审美情趣,制做的木质家具、建筑砖雕、铸铁工艺远近闻名,带动了文化消费需求(如戏曲、书画、社火)。
2、宗教与民间信仰的推动:合阳寺庙、祠堂众多,康乾时期,合阳各类庙宇多达一百多座,特别是文庙、关公庙、魁星庙、土地庙、加之祭祀子夏的卜子祠、伊尹庙、大禹庙以及道教、佛教庙宇星罗棋布,(如:文庙建筑群、福山建筑群、武帝山庙宇群等等),宗教活动与民俗节庆(如合阳提线木偶戏、社火、上锣鼓、跳戏以及遍布全县一些主要村落的古会庙会)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土壤,古代文人常积极主动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出资出力,成为推动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
3、政治安定与名宦示范:由于地理位置的相对封闭和独立,历史上合阳较少经历大规模战乱,社会结构、秩序相对稳定。研究合阳历史,不难发现,只要社会稳定,即便生产条件所限,合阳民众亦能安居乐业,通过勤奋劳作、节俭生活,合阳经济社会就会得到较快发展,人口就会得到迅速增加。但是每逢乱世,稳妥保守的观念使得合阳民众往往成为被残害奴役的对象。如唐代名将张仁愿、宋代名宦雷德骧、明代路井范燧、清代学者康乃心等本土名人在文化方面的成就以及他们对家族、对地方经济社会的作用,成为大家向往的目标和标杆,激励着后人纷纷效仿。
二、厚重的历史底蕴孕育出丰硕的文化成果
基于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特别是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合阳这片文化土地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历史文化名人,他们成为合阳地域文化的脊梁,如同一颗颗璀璨的繁星,镶嵌在古莘的历史文化的长河上。
按史书《合阳县全志》记载:伊尹,商汤贤相;太姒,文王之妃,武王之母;中间有自周到唐一千七百多年合阳历史没有名人,虽然出土有东汉末年《曹全碑》,然曹全是任合阳县令的,其实不是合阳人,直到唐,志书载:“谭石,唐僖宗中和四年为工部尚书,马绚陪戎校尉,左监直门长,县南百里坊有故墓。”
亦按《合阳县全志》卷之四《选举第六》记载:“元以前登进士者,唐有王乾寿、张可封;后周有雷德骧;宋有雷德逊、雷孝先、安俨、南湜;金有聂御史璋、赵廷实;元有支渭兴,仅十人。登明经科者宋有杨可驊;金有宋元佐,仅二人。登乡贡者,仅有元之谢谦;应征荐者仅有宋之雷简夫。”“明初雷某以博览群经荐:知某县登封训导陆景文;遂宁知县党浩;江西按擦佥事王辅;楚雄知府张某;宁国知府杨福;燮州推官曹兴;知某县李景祥七人。”“明洪武三年八月特设科举,明年会试,令各行省连试三年,继而罢科举不用,至十五年复设,十七年始定科举式......”
“明洪武三年一人王夏,四年进士,临江县丞;李真,兵部主事;屈怡,二十四年进士,台州同知;杨圭,运判;李庸,永年教谕,四人乡试年无考。”(以上资料均来自乾隆年孙景烈撰、席奉乾参阅的《合阳县全志》)自此才有了相对完整的科举考试记录,也才有了我们可供查验的资料。(待续)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
“郃乃弹丸小邑,北依梁山,南接商塬,东带黄河,西襟澄泉,方广不及百里,然地处中华之腹里,势当关河之要冲。历史悠久,文物荟萃,亦名区也。三代本有莘之国,春秋乃西河之地,秦内史
2025-04-24 09:18:52
作为长篇传记文学《晏阳初》作者,当看到改编作品川剧《晏阳初》跃然舞台时,心中满是激动。晏阳初一生致力于“除文盲,做新民”伟大事业,被称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和
2025-04-23 16:43:01
梦萌的组诗《十三花》以独特的视角和灵动的笔触,描绘了十三种花卉的风姿神韵,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绚丽多彩的花卉画卷。这组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万物的细致观察与热爱,更蕴
2025-04-23 16:41:41
马钢工人金元伟,
学做雷锋用情深。
四十三年干好事,
分文不取搞修理。
济困助学倾心力,
助人成才心欢喜。
聚合好人干好事,
真善恒为成大美。
2025-04-23 09:55:39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