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清渭楼怀古
【编者按】历史上的清渭楼与黄鹤楼、岳阳楼、鹳鹊楼齐名,有“西北第一名楼”之美誉。秦时名曰“咸阳楼”,是古都咸阳兴衰发展的历史见证和标志性建筑。,汉唐时期更名为“秦楼”、“咸阳东楼”。纪实文学详实的介绍了清渭楼的前世今生,让读者对了解清渭楼的历史有了一个完整的印记。《清渭楼怀古》2011年初稿发表在新浪博客笨马九方皋博客,作者多次修改后,与2013年6月18日发表在咸阳日报《咸阳往事》专刊,经过十年的修改和校对,再次发表。
咸阳周称程伯国,后改名毕郢,再改岐周。春秋时称渭阳。作为秦国都城。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咸阳成为全国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从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至秦末140多年间,咸阳曾为秦国都城。秦咸阳城遗址在今咸阳市渭城区窑店镇牛羊村北,距咸阳市13公里。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更名新城。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改为渭城。晋时设置灵武县。后赵时更名石安县。唐复为咸阳县,咸阳城遗址在今咸阳市东郊任家嘴(秦杜邮亭)东南二三里的渭河滩中(秦咸阳城西边5公里处)。咸阳古渡遗址因城市位置的变迁也随之改变,楼因诗而名,诗因楼而传;诗与楼相映成辉。清渭楼其所以能流传千古,与历朝历代的文人对它的吟咏是分不开的。
唐代诗人许浑(?~858)的《登咸阳城东楼》留下了千古绝唱:
元朝末年,战火频仍,咸阳县城被毁,清渭楼亦随之无存。明代咸阳县志记载:明初洪武二年(1369),新任的咸阳县丞孔文郁寄居于废城区内(今渭城区东耳村)的村民家中,同时在距废城以西四公里的渭河北岸(今老城区)修筑新县城。县治于洪武四年(1371)始迁新址之后,清渭楼又被重建。从明代《张志》中所绘《咸阳县城图》上标示的位置看,这一次仍旧建在了渭河南岸,其具体位置在河南街的“渭阳古渡”渡口边上。后来的多部咸阳县志,都记载了这一史实:《江志》记为“清渭楼(原)在县河南街南门外”;《臧志》记为“清渭楼在渭河之南”。傍城而立,临渭而显,背九鬃,抱终南,俯察咸阳古渡的渭水舟楫,仰观莽莽碧原的秦汉宫阙,为咸阳明城区的主要建筑之一。
清渭楼,历经近千年的风雨沧桑,迭有兴废,尽管楼址多次移位,后来的面目已非当初,但它却一直跟随着咸阳县城走,跟随着咸阳古渡走,始终矗立在渭河岸边。明清时代的咸阳县城在东起现在的抗战路(唐咸阳县城西边5公里,秦咸阳县城19公里),清乾隆16年咸阳县志清楚的记载在渭河南岸河南街西边渭河岸边。清光绪年间迁至渭河北岸,咸阳县城东北门外。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咸阳县志记载清渭楼,旧址在渭南,唐建安黄孝先建,今在县城东门外,逼临渭水。登楼一览,烟树苍然,历历在目,风雨朝暮,变态互殊,公安局有黄公诗碑。因为明代以来的县志都记黄孝先为唐代,这里也不例外。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咸阳县志将唐建安黄孝先建正式改为宋代黄孝先建。抗日战争时期,因咸阳古渡运输繁盛,清渭楼为渡船管理部门使用;
新中国成立前后,清渭楼一直为船业公会驻地。1954年,曾为黄河水利委员会咸阳水文站办公之地。再后来,随着渭河公路大桥的建成通车,咸阳古渡日见式微,清渭楼在龙王庙内遂以公产作为住宅而得以保存下来。当时,楼前设有精雕的木栏杆、木格门;还有三间后殿,殿内绘有三国故事壁画。1992年2月,咸阳市人民政府将清渭楼列为历史文化名城重点单位立碑保护。1998年渭阳东路拓宽后,拆除无遗迹可寻(留下了影视资料)。在咸阳湖畔新修建的清渭楼在2014年矗立在咸阳湖畔。位于咸阳市渭河北岸的花店街与渭阳东路交叉处,占地面积30亩,清渭楼底座东西长40米,南北宽32米,总建筑高度4层50米,以此为中心形成清渭楼广场。登上清渭楼,东望渭水奔流念祖龙,南临西咸新区续新章,西联咸阳古道通西域,北与帝王陵墓相遥望。我常常漫步在渭河岸边,寻觅那流芳千年的咸阳古渡……
咸阳古渡今安在,十四座现代化的大桥通南北,长达百里的百里渭河生态长廊的建成,实现了历史的变迁。正是:

咸阳清渭楼怀古
摘要:《诗经•大雅•大明》“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丕显其光。”造舟为梁就是联舟为桥。这是咸阳古渡的首次文字记载。三千多年来,雄浑壮美的自然风光咸阳古渡,以其韵味深长的人文内涵,屹立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林。在咸阳古渡的风景线中,还有曾被各代文人墨客反复吟诵过的西北名楼——清渭楼(咸阳楼)。咸阳楼是咸阳古城历史上的重要景观,它起建于秦代,名咸阳东楼,汉唐时期更名为“咸阳楼”。宋代以前,咸阳楼年久失修。宋仁宗在位时(公元1034~1037年),北宋诗人黄孝先(1003~?)任咸阳知县时重建观景,题名曰:“清渭楼”。历史上的清渭楼和黄鹤楼、鹳鹊楼、岳阳楼齐名。咸阳周称程伯国,后改名毕郢,再改岐周。春秋时称渭阳。作为秦国都城。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咸阳成为全国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从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至秦末140多年间,咸阳曾为秦国都城。秦咸阳城遗址在今咸阳市渭城区窑店镇牛羊村北,距咸阳市13公里。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更名新城。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改为渭城。晋时设置灵武县。后赵时更名石安县。唐复为咸阳县,咸阳城遗址在今咸阳市东郊任家嘴(秦杜邮亭)东南二三里的渭河滩中(秦咸阳城西边5公里处)。咸阳古渡遗址因城市位置的变迁也随之改变,楼因诗而名,诗因楼而传;诗与楼相映成辉。清渭楼其所以能流传千古,与历朝历代的文人对它的吟咏是分不开的。

一上高城万里愁,
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
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
故国东来渭水流。
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
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
故国东来渭水流。
咸阳县城从唐武德六年(623)定位于今渭城区的任家嘴(3530厂以南)附近之后,一直比较稳定。宋、金、元三代的县治,均在此处。唐代的咸阳县城规模较小,景观十分秀丽,宋代以后,咸阳县城向西扩张,一直延伸到现在乐育路附近,宋代咸阳县令黄孝先(1003~?)始建的清渭楼自然是在乐育路东边的渭河南岸。其具体位置,从宋代宋敏求《长安志》所绘的《咸阳古迹图》上看得很清楚:渭河从“咸阳县门”南边流过,而清渭楼就在渭河南岸。《长安志》撰于熙宁九年(1076),是清渭楼建成以后的四十年;当朝人记当朝景,应该说是没有疑义的。
据历史文献记载:渭水确实在秦汉时期清澈宜人,才有“泾渭分明”的成语(渭清泾浊)。在唐宋时期也是浊泾清渭,造就了咸阳古渡的优美景色。黄孝先选取“清渭”二字作楼名,可谓匠心独具。“清渭”二字,不仅清新优雅,而且耐人寻味 以“清渭”名楼,既是对现实的歌颂,同时又寄托着人们美好的向往。
据历史文献记载:渭水确实在秦汉时期清澈宜人,才有“泾渭分明”的成语(渭清泾浊)。在唐宋时期也是浊泾清渭,造就了咸阳古渡的优美景色。黄孝先选取“清渭”二字作楼名,可谓匠心独具。“清渭”二字,不仅清新优雅,而且耐人寻味 以“清渭”名楼,既是对现实的歌颂,同时又寄托着人们美好的向往。
宋代黄孝先建成清渭楼后,登临一览,南眺终南翠嶂,北望毕原列冢,渭水流经脚下,古渡近在眼前,于是便心潮难平地写下了为后人反复吟诵的名诗《留题清渭楼》:
黄翁爱山不知休,
每日不下清渭楼。
为官落得官下隐,
爱山不得山中游。
朝看暮看山更好,
古人今人空自老。
天生定分不可移,
白云悠悠寄怀抱。

这首登楼抒怀诗,充分表达出一个爱山的仁者旷达而无往不乐的人生态度。在写法上,体现了宋诗美不在容光而在意态、味不重肥脓而重隽永的特点,很有代表性。北宋崇宁五年(1106),吴修任咸阳县主簿时,对此诗作了“格高趣深,飘若来从天外”的极高评价;他还请当时擅长行书的书法家束长孺大书入石。这就是《刘志》中有着准确记载的历史上有名的“宋黄孝先诗碑”。黄公诗著名的程度,到了大凡知道清渭楼的人,便一般都能随口吟出此诗的前四句。每日不下清渭楼。
为官落得官下隐,
爱山不得山中游。
朝看暮看山更好,
古人今人空自老。
天生定分不可移,
白云悠悠寄怀抱。

元朝末年,战火频仍,咸阳县城被毁,清渭楼亦随之无存。明代咸阳县志记载:明初洪武二年(1369),新任的咸阳县丞孔文郁寄居于废城区内(今渭城区东耳村)的村民家中,同时在距废城以西四公里的渭河北岸(今老城区)修筑新县城。县治于洪武四年(1371)始迁新址之后,清渭楼又被重建。从明代《张志》中所绘《咸阳县城图》上标示的位置看,这一次仍旧建在了渭河南岸,其具体位置在河南街的“渭阳古渡”渡口边上。后来的多部咸阳县志,都记载了这一史实:《江志》记为“清渭楼(原)在县河南街南门外”;《臧志》记为“清渭楼在渭河之南”。傍城而立,临渭而显,背九鬃,抱终南,俯察咸阳古渡的渭水舟楫,仰观莽莽碧原的秦汉宫阙,为咸阳明城区的主要建筑之一。
清渭楼,历经近千年的风雨沧桑,迭有兴废,尽管楼址多次移位,后来的面目已非当初,但它却一直跟随着咸阳县城走,跟随着咸阳古渡走,始终矗立在渭河岸边。明清时代的咸阳县城在东起现在的抗战路(唐咸阳县城西边5公里,秦咸阳县城19公里),清乾隆16年咸阳县志清楚的记载在渭河南岸河南街西边渭河岸边。清光绪年间迁至渭河北岸,咸阳县城东北门外。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咸阳县志记载清渭楼,旧址在渭南,唐建安黄孝先建,今在县城东门外,逼临渭水。登楼一览,烟树苍然,历历在目,风雨朝暮,变态互殊,公安局有黄公诗碑。因为明代以来的县志都记黄孝先为唐代,这里也不例外。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咸阳县志将唐建安黄孝先建正式改为宋代黄孝先建。抗日战争时期,因咸阳古渡运输繁盛,清渭楼为渡船管理部门使用;

咸阳古渡今安在,十四座现代化的大桥通南北,长达百里的百里渭河生态长廊的建成,实现了历史的变迁。正是:
清渭古楼咸地景,
文人历代咏豪情。
吟诗把酒成绝唱,
舞墨挥毫叹败兴。
十四彩虹飞两岸,
长堤百里绿波行;
南含秦岭千层秀,
北倚皇家万土陵。
文人历代咏豪情。
吟诗把酒成绝唱,
舞墨挥毫叹败兴。
十四彩虹飞两岸,
长堤百里绿波行;
南含秦岭千层秀,
北倚皇家万土陵。
责任编辑:许衙评
相关阅读
【编者按】历史上的清渭楼与黄鹤楼、岳阳楼、鹳鹊楼齐名,有“西北第一名楼”之美誉。秦时名曰“咸阳楼”,是古都咸阳兴衰发展的历史见证和标志性
2025-04-19 16:22:12
艺术家胡辽花的剪纸作品总是带着浓厚的陕北气息,仿佛每一张剪纸都诉说着家乡的故事。这一次,她的作品《牛像丝巾一样晃动》再次被收藏,成为“百师坊杯·全国剪
2025-04-19 12:41:29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的古杏上市时间正值端午节前后,需要感恩父母,不忘领导,回报恩师,不把曾经帮助过自己的贵人忘了,和自己一起开心的红颜知己更幸福。2025年即日起开
2025-04-19 12:39:10
俗人虽然是个女人,却有着“男子汉”的性格,说话干脆利落,办事说一不二。她雷厉风行,做起事来风风火火。她一心想着发财,只要自己认为有利可图的事就干,不管是否正当
2025-04-19 12:38:37
黄埔军校建百年,
当年师生剩几人。
万里长城今犹在,
难找那年毛教员。
弹丸之地台湾省,
倚美谋独也枉然。
螳臂当车岂可笑,
台湾回归不能等。
2025-04-19 12:36:05
4月18日,深圳罗湖是个天赐良缘的好日子。太阳藏进云朵里,迎风开放的火红木棉花,不时吹落在行人的肩头上,清凉的天气,让人惬意绵绵。
一件件由陕西秦岭北骊山脚下的临潼区
2025-04-19 12:31:59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