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际关系之五十一
所有的关系走到最后都是和自己的关系
在人生宏大的舞台上,我们会与形形色色的人建立各种各样的关系。从亲情到爱情,从友情到职场关系,每一段关系都如同一段独特的剧情。它承载着我们的喜怒哀乐,坦露出某些被我们忽视的情感需求。
然而,当深入探寻这些关系的本质时,我们会发现一个令人深思的真相:所有的关系走到最后,其实都是和自己的关系。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在亲密关系中的选择,本质上是修正早年间的依恋模式。这个人喜欢什么类型的人,在潜意识中反映了他曾遭受过父母怎样的对待。这种依恋模式如同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密码,悄然影响着我们与他人相处的方式。
在成长路上,有些人总是被情绪稳定型的人吸引。那些成熟内敛、看似淡定的人仿佛有着一种魔力,让他们深深着迷。然而,这背后可能隐藏着童年时期的情感创伤。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对孩子忽冷忽热,情感供给不稳定,那么他的内心就会充满焦虑和无助。长大后,他便渴望找到一个情绪稳定、内核强大的伴侣,借此来获得那份缺失的安全感。但往往这种人可能是回避性人格,他们表面上的云淡风轻,其实是一种情感隔离的表现。
成年后,有人总是被温柔体贴型的异性所吸引。那些说话轻声细语、从不发脾气的人,能让他们感受到一种温暖和安宁。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童年时期遭受过暴力对待,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
或许父母中有一方脾气暴躁,经常在家发脾气、摔东西,甚至有肢体暴力行为,或者完全不允许他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下,他害怕冲突,长大后就会本能地避开情绪外放或性格强势的人。他会选择那些性格温和、毫无攻击性的异性作为伴侣,因为潜意识里他对力量和情绪外露感到恐惧。
有的人则对高智商、聪明的人情有独钟。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童年时期,他所处的成长环境过度重视智力成就。父母总是告诉他成绩好、智商高的重要性。父母会限制他与成绩不好的人交往,甚至根据一个人的智力和学习成绩来判断其品行。
久而久之,他的潜意识里也认为智力是衡量一个人好坏的重要标准,安全感和价值感也与智力发展紧密相连。于是,在长大后选择伴侣时,他会倾向于寻找高智商的人。
在亲密关系中,有人喜欢成熟的“爹妈型”伴侣的人。在童年时期的异性父母那里,他可能严重缺爱。异性父母要么缺位,要么对他冷漠,没有给予他足够的情感体验。
长大后,他就会本能地寻找那些带有父亲或母性特质的伴侣。他希望通过亲密关系来弥补,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安全感。
原生家庭的影响是深远的。那些在原生家庭中不够幸福的孩子,长大后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极端缺爱,要么极端冷淡。
极端缺爱的人,因为父母对他们的忽冷忽热,让他们在痛苦中既渴望爱又心疼父母的付出。长大后,他们在爱情中总是轻易地把别人想得很好,得到一点甜头就忍不住依赖,不敢提需求,不敢主动离开。他们习惯了把别人的感受放在首位,却忽略了应该先足够爱自己。
而极端冷淡的人,则是因为父母对他们的过度漠视和控制欲。父母一边对他事无巨细地要求,一边又不肯给予情感回应。长大后,他们不相信无条件的爱,也不相信自己能得到爱,对靠近自己的人总是心存警惕,认为对方带着目的而来。
他们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和事业中,以此来摆脱家庭的控制。在无形中,他们筑起了一道冷漠的防线,将自己与他人隔离开来。
其实,无论是极端缺爱还是极端冷淡,这两种表现都源于同一个心理动力:内在小孩没有机会好好长大。我们总是用最原始的依恋模式来应对各种关系,而这些关系的本质,都是我们与自己的关系。
我们内心深处的创伤和未被满足的需求,如同一座座隐秘的岛屿,影响着我们与他人的互动。那么,我们该如何打破这种模式,真正地与自己和解呢?
我们需要找到自己亲密模式的源头,把不属于自己的部分分离出去。父母有他们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人生选择。我们可以孝顺、同情,但无需在精神上为他们的一切负责。
我们要重新养育自己的内在小孩。这不仅仅是满足物质上的需求,更是要弥补曾经的遗憾,勇敢地离开那些消耗自己的人和事,为自己创造内心的支点。
我们可以记录下那些触动自己的话语,引导自己用文字表达出压抑已久的内在感受。即使暂时没有人来爱这个小孩,我们也可以坚定地告诉他:“我永远爱你,每时每刻。”
当我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学会与自己和解,我们才能真正地建立起健康的关系。所有的关系,无论是与他人的还是与自己的,都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
当我们内心富足而安定时,我们才能以从容的姿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这样,过去的创伤不再束缚我们,我们也不再在关系中迷失自我。
让我们好好审视内心,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学会爱自己。只有当我们与自己和解,我们才能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收获真正的幸福和满足。因为所有的关系,走到最后都是与自己的关系。
在人生宏大的舞台上,我们会与形形色色的人建立各种各样的关系。从亲情到爱情,从友情到职场关系,每一段关系都如同一段独特的剧情。它承载着我们的喜怒哀乐,坦露出某些被我们忽视的情感需求。
然而,当深入探寻这些关系的本质时,我们会发现一个令人深思的真相:所有的关系走到最后,其实都是和自己的关系。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在亲密关系中的选择,本质上是修正早年间的依恋模式。这个人喜欢什么类型的人,在潜意识中反映了他曾遭受过父母怎样的对待。这种依恋模式如同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密码,悄然影响着我们与他人相处的方式。
在成长路上,有些人总是被情绪稳定型的人吸引。那些成熟内敛、看似淡定的人仿佛有着一种魔力,让他们深深着迷。然而,这背后可能隐藏着童年时期的情感创伤。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对孩子忽冷忽热,情感供给不稳定,那么他的内心就会充满焦虑和无助。长大后,他便渴望找到一个情绪稳定、内核强大的伴侣,借此来获得那份缺失的安全感。但往往这种人可能是回避性人格,他们表面上的云淡风轻,其实是一种情感隔离的表现。
成年后,有人总是被温柔体贴型的异性所吸引。那些说话轻声细语、从不发脾气的人,能让他们感受到一种温暖和安宁。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童年时期遭受过暴力对待,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
或许父母中有一方脾气暴躁,经常在家发脾气、摔东西,甚至有肢体暴力行为,或者完全不允许他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下,他害怕冲突,长大后就会本能地避开情绪外放或性格强势的人。他会选择那些性格温和、毫无攻击性的异性作为伴侣,因为潜意识里他对力量和情绪外露感到恐惧。
有的人则对高智商、聪明的人情有独钟。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童年时期,他所处的成长环境过度重视智力成就。父母总是告诉他成绩好、智商高的重要性。父母会限制他与成绩不好的人交往,甚至根据一个人的智力和学习成绩来判断其品行。
久而久之,他的潜意识里也认为智力是衡量一个人好坏的重要标准,安全感和价值感也与智力发展紧密相连。于是,在长大后选择伴侣时,他会倾向于寻找高智商的人。
在亲密关系中,有人喜欢成熟的“爹妈型”伴侣的人。在童年时期的异性父母那里,他可能严重缺爱。异性父母要么缺位,要么对他冷漠,没有给予他足够的情感体验。
长大后,他就会本能地寻找那些带有父亲或母性特质的伴侣。他希望通过亲密关系来弥补,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安全感。
原生家庭的影响是深远的。那些在原生家庭中不够幸福的孩子,长大后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极端缺爱,要么极端冷淡。
极端缺爱的人,因为父母对他们的忽冷忽热,让他们在痛苦中既渴望爱又心疼父母的付出。长大后,他们在爱情中总是轻易地把别人想得很好,得到一点甜头就忍不住依赖,不敢提需求,不敢主动离开。他们习惯了把别人的感受放在首位,却忽略了应该先足够爱自己。
而极端冷淡的人,则是因为父母对他们的过度漠视和控制欲。父母一边对他事无巨细地要求,一边又不肯给予情感回应。长大后,他们不相信无条件的爱,也不相信自己能得到爱,对靠近自己的人总是心存警惕,认为对方带着目的而来。
他们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和事业中,以此来摆脱家庭的控制。在无形中,他们筑起了一道冷漠的防线,将自己与他人隔离开来。
其实,无论是极端缺爱还是极端冷淡,这两种表现都源于同一个心理动力:内在小孩没有机会好好长大。我们总是用最原始的依恋模式来应对各种关系,而这些关系的本质,都是我们与自己的关系。
我们内心深处的创伤和未被满足的需求,如同一座座隐秘的岛屿,影响着我们与他人的互动。那么,我们该如何打破这种模式,真正地与自己和解呢?
我们需要找到自己亲密模式的源头,把不属于自己的部分分离出去。父母有他们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人生选择。我们可以孝顺、同情,但无需在精神上为他们的一切负责。
我们要重新养育自己的内在小孩。这不仅仅是满足物质上的需求,更是要弥补曾经的遗憾,勇敢地离开那些消耗自己的人和事,为自己创造内心的支点。
我们可以记录下那些触动自己的话语,引导自己用文字表达出压抑已久的内在感受。即使暂时没有人来爱这个小孩,我们也可以坚定地告诉他:“我永远爱你,每时每刻。”
当我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学会与自己和解,我们才能真正地建立起健康的关系。所有的关系,无论是与他人的还是与自己的,都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
当我们内心富足而安定时,我们才能以从容的姿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这样,过去的创伤不再束缚我们,我们也不再在关系中迷失自我。
让我们好好审视内心,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学会爱自己。只有当我们与自己和解,我们才能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收获真正的幸福和满足。因为所有的关系,走到最后都是与自己的关系。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
《七十之龄,有着不同的人生态度,有着别样人生归宿,更有七十岁的多样画卷。在人生的长河中,七十岁本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年龄节点》很喜欢的一段话:“有人七十正当年,有人七
2025-04-11 15:36:53
所有的关系走到最后都是和自己的关系
在人生宏大的舞台上,我们会与形形色色的人建立各种各样的关系。从亲情到爱情,从友情到职场关系,每一段关系都如同一段独特的剧情
2025-04-11 15:36:26
【龍鷹大戰·巔峰對決】
《高手過招·連環·彩》
特朗普
掄起關稅”大棒
發動全面性狂的金融大戰
全球股市動盪·股民哀鸿遍野
《台灣人的
2025-04-11 15:34:39
只所以称之为“夜袭”,是因为在黑夜里给访问的对方事先不打招呼,直到到了门口才叫门,而且,同去的人也是事先不知,稀里糊涂拉到了大门口。这便是前不久发生在夜间&l
2025-04-11 14:37:24
4日7日上午,一场《三色笔:岁月的回响》读书分享会在大美临潼“骊山脚下的院子”隆重举行。该书作者孙纪斌、孙敏、孙琳父女仨人首先介绍了各自创作此书的心路历
2025-04-10 21:54:18
人狗情的真切记录 ——读王科小小说《四十年人狗不了情》文/雏燕 写动物的小小说数不胜数,写狗的小小说也不少。读了王科的小小说《四十年人狗不了情》
2025-04-10 21:47:35
在当下媒体融合浪潮奔涌的时代背景下,香港共工新闻社与韩国新华报社顺利签署合作协议,携手为传播全球化进程以及海外华文媒体从单一媒体向多媒体的内涵拓展,乃至区域经济协
2025-04-10 21:43:27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