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春缤纷莫忘先祖恩
一年寒食梨花近,
二月春晴燕子来。
今天是2025.4.3.(农历三月初六)寒食节
寒食节,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汉族传统节日当中,唯一一个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这是一个最不应该被淡忘的中国传统节日。
四海同寒食,
千古为一人。
关于寒食节,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被赶出国门,在外逃亡。一次重耳途经卫国,饥不能行,众臣争采野菜煮食,重耳难以下咽。
这时一位叫介子推的臣子,便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成汤让重耳吃。重耳知道后,夸赞介子推,有"割股奉君"之功。
后来重耳结束流亡生
活,当上晋文公之后,跟随他流亡的群臣争相邀赏,唯独介子推悄然离去。他说:“我宁愿终生贫困,也不愿贪天功为己功”,便背上自己的老母,进入绵山隐居起来。
晋文公想起介子推,想重用他,听说他隐居山林,不愿出山。有人出主意,让晋文公烧山,介子推一定会出来。晋文公知道介子推是孝子,决定举火焚山。结果介子推宁死不出,他抱着母亲被烧死在柳树下。
此事让晋文公追悔莫及。在装验尸骨时,在树洞里发现一封血书,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晋文公感动不已,为纪念介子推,他下令在介山修建祠堂,并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后人为纪念介子推,每逢此日都不忍举火,冷食一日,"寒食节"从此便流传下来了。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昭告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到了唐朝,人们将寒食节和清明节合而为一,成为我国重要的节气节日。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韩翃。据说韩翃就是靠《寒食》这首诗,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寒食》一出,广为流传,传至宫中,唐德宗读后,极为赏识,下诏启用韩翃为官,从此,韩翃因《寒食》名扬天下。由此可见,寒食节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寒食这天,禁烟火,只吃冷食。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
后来,寒食节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吟诗等风俗。
寒食时节,
春光明媚。
人们外出踏青,往往还要吟诗作赋,以抒发内心情感。
唐宋的文人墨客,更是格外重视这一节日。他们在寒食节这天,借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感,用诗歌来描述节日的盛况,咏诗成了唐宋寒食节不可或缺的一项活动,让我们一起读读寒食诗,看看古人的寒食节。
江天近寒食,
林外过轻雷。
——陆游《小雨·小雨明复闇》
江淮度寒食,
京洛缝春衣。
——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送别》
晴明寒食好,
春园百卉开。
——韦应物《寒食》
只欠翠纱红映肉,
两年寒食负先生。
——杨万里《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
两见梨花归不得,
每逢寒食一潸然。
——赵嘏《东望》
把酒看花想诸弟,
杜陵寒食草青青。
——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谁家寒食归宁女,
笑语柔桑陌上来?
——辛弃疾《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其二)》
寒食青青草,
春风瑟瑟波。
——白居易《闲游即事》
那知是寒食,
但见乌衔纸。
——苏轼《寒食雨二首》
寒食今年二月晦,
树林深翠已生烟。
——苏轼《和子由寒食》
一年好处君知麽,
寒食千门插柳枝。
——杨万里《清明雨寒八首·脱却单衣著裌衣》
自我来黄州,
已过三寒食。
——苏轼《寒食雨二首》
清明未过春未老,
寒食岂必节与除。
——苏辙《明日安厚卿强几圣复召饮醉次前韵》
从寒食节的来历,到寒食节的风俗习惯,始终流淌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从古至今,绵延不衰。
寒食文化,以忠孝为核心的内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来的诚信,是介子推精神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是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础,也是维系民族、家庭团结的道德力量。
当今,更是聚民心,凝国魂,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活动方式和精神理念。介子推所追求的政治清明,是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愿望,对于当代进行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从唐代宫中寒食节放假七日踏青春游,演变为今天的“旅游黄金周”;由寒食禁火,演变为今天的护林防火;由寒食插柳,演变为今天的全民植树造林;由蹴鞠,演变为今天风靡全球的足球运动,意义可谓深远,不可低估。
同时,寒食节两千多年的演变,是对中国古代社会多个阶层意识形态的反映,是当代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学的重要线索之一。
历史上,寒食节活动由纪念介子推禁烟寒食为主,逐步演变为以拜扫祭祖为主,其中蕴含的忠孝廉洁的理念,完全符合中国古代国家需要忠诚,家庭需要孝道的传统道德核心,成为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发展到现代,寒食节已成为缅怀革命先烈,教育青少年重要形式。
同时,每逢寒食节,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回乡扫墓祭祖,成为传承中华民族根祖文化,体现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节日。
古代先民,对寒食节禁烟冷食的执着,表达了对千古先贤介子推忠贞不渝的怀念之情。
如今,我们国家政治清明,国泰民安,老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但我们仍离不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滋养,这是我们民族的根脉,它会伴随龙脉万古长青。
寒食节
一个美好而肃穆的日子,让我们珍惜眼前的美好,让我们感念先祖的恩德。
焚一柱香,
让青烟带去思念;
折一枝柳,
让柳丝寄托哀伤;
掬一捧雨,
把心灵洗礼;
念一行诗,
化作美好的祝福……
2025.4.3.
二月春晴燕子来。
今天是2025.4.3.(农历三月初六)寒食节
寒食节,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汉族传统节日当中,唯一一个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这是一个最不应该被淡忘的中国传统节日。
四海同寒食,
千古为一人。
关于寒食节,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被赶出国门,在外逃亡。一次重耳途经卫国,饥不能行,众臣争采野菜煮食,重耳难以下咽。
这时一位叫介子推的臣子,便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成汤让重耳吃。重耳知道后,夸赞介子推,有"割股奉君"之功。
后来重耳结束流亡生
活,当上晋文公之后,跟随他流亡的群臣争相邀赏,唯独介子推悄然离去。他说:“我宁愿终生贫困,也不愿贪天功为己功”,便背上自己的老母,进入绵山隐居起来。
晋文公想起介子推,想重用他,听说他隐居山林,不愿出山。有人出主意,让晋文公烧山,介子推一定会出来。晋文公知道介子推是孝子,决定举火焚山。结果介子推宁死不出,他抱着母亲被烧死在柳树下。
此事让晋文公追悔莫及。在装验尸骨时,在树洞里发现一封血书,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晋文公感动不已,为纪念介子推,他下令在介山修建祠堂,并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后人为纪念介子推,每逢此日都不忍举火,冷食一日,"寒食节"从此便流传下来了。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昭告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到了唐朝,人们将寒食节和清明节合而为一,成为我国重要的节气节日。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韩翃。据说韩翃就是靠《寒食》这首诗,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寒食》一出,广为流传,传至宫中,唐德宗读后,极为赏识,下诏启用韩翃为官,从此,韩翃因《寒食》名扬天下。由此可见,寒食节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寒食这天,禁烟火,只吃冷食。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
后来,寒食节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吟诗等风俗。
寒食时节,
春光明媚。
人们外出踏青,往往还要吟诗作赋,以抒发内心情感。
唐宋的文人墨客,更是格外重视这一节日。他们在寒食节这天,借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感,用诗歌来描述节日的盛况,咏诗成了唐宋寒食节不可或缺的一项活动,让我们一起读读寒食诗,看看古人的寒食节。
江天近寒食,
林外过轻雷。
——陆游《小雨·小雨明复闇》
江淮度寒食,
京洛缝春衣。
——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送别》
晴明寒食好,
春园百卉开。
——韦应物《寒食》
只欠翠纱红映肉,
两年寒食负先生。
——杨万里《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
两见梨花归不得,
每逢寒食一潸然。
——赵嘏《东望》
把酒看花想诸弟,
杜陵寒食草青青。
——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谁家寒食归宁女,
笑语柔桑陌上来?
——辛弃疾《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其二)》
寒食青青草,
春风瑟瑟波。
——白居易《闲游即事》
那知是寒食,
但见乌衔纸。
——苏轼《寒食雨二首》
寒食今年二月晦,
树林深翠已生烟。
——苏轼《和子由寒食》
一年好处君知麽,
寒食千门插柳枝。
——杨万里《清明雨寒八首·脱却单衣著裌衣》
自我来黄州,
已过三寒食。
——苏轼《寒食雨二首》
清明未过春未老,
寒食岂必节与除。
——苏辙《明日安厚卿强几圣复召饮醉次前韵》
从寒食节的来历,到寒食节的风俗习惯,始终流淌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从古至今,绵延不衰。
寒食文化,以忠孝为核心的内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来的诚信,是介子推精神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是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础,也是维系民族、家庭团结的道德力量。
当今,更是聚民心,凝国魂,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活动方式和精神理念。介子推所追求的政治清明,是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愿望,对于当代进行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从唐代宫中寒食节放假七日踏青春游,演变为今天的“旅游黄金周”;由寒食禁火,演变为今天的护林防火;由寒食插柳,演变为今天的全民植树造林;由蹴鞠,演变为今天风靡全球的足球运动,意义可谓深远,不可低估。
同时,寒食节两千多年的演变,是对中国古代社会多个阶层意识形态的反映,是当代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学的重要线索之一。
历史上,寒食节活动由纪念介子推禁烟寒食为主,逐步演变为以拜扫祭祖为主,其中蕴含的忠孝廉洁的理念,完全符合中国古代国家需要忠诚,家庭需要孝道的传统道德核心,成为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发展到现代,寒食节已成为缅怀革命先烈,教育青少年重要形式。
同时,每逢寒食节,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回乡扫墓祭祖,成为传承中华民族根祖文化,体现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节日。
古代先民,对寒食节禁烟冷食的执着,表达了对千古先贤介子推忠贞不渝的怀念之情。
如今,我们国家政治清明,国泰民安,老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但我们仍离不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滋养,这是我们民族的根脉,它会伴随龙脉万古长青。
寒食节
一个美好而肃穆的日子,让我们珍惜眼前的美好,让我们感念先祖的恩德。
焚一柱香,
让青烟带去思念;
折一枝柳,
让柳丝寄托哀伤;
掬一捧雨,
把心灵洗礼;
念一行诗,
化作美好的祝福……
2025.4.3.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 寒食》
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滿枝,
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
不独明朝为子推。
4月3日是寒食节 ,
我有意做了半锅糁
糁面,香极了!吃
2025-04-04 15:09:03
一年寒食梨花近,
二月春晴燕子来。
今天是2025.4.3.(农历三月初六)寒食节
寒食节,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汉族传统节日当中,唯一一个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2025-04-03 18:44:39
《清明复清明》
晋· 介子推
割肉奉君尽丹心,
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
強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
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
勤政清明
2025-04-03 17:06:29
2024年11月3日,在陕西省公共关系协会组织下,联合国中文日·中文国际论坛主席、环球华语会创始主席、环球健康组织创始主席、新加坡环球中文中心主席、资深中文学者
2025-04-03 16:18:26
摘要 :睹物思人,看见纺车想起母亲,回忆母亲为家庭和孩子们成长勤俭持家,默默付出,满满的母爱令儿女永世难忘。形象讲述了母亲一生勤劳节俭,相夫教子的大爱和美德,使人由衷敬仰。
2025-04-03 11:47:30
清明时节,细雨绵绵,天地间仿佛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站在这片熟悉的墓地前,手握一束鲜花,心中涌起无尽的思绪。这是与祖先和亲人对话的时刻,也是重新认识自己的契机。清明,不
2025-04-03 09:44:58
镲王“杨柿子”受邀去庙会,这可是一件热闹非凡的事情。杨柿子在民间可是大名鼎鼎,他打镲的技艺堪称一绝,每次演出都能让观众拍手叫绝。这次庙会主办方特意邀请他
2025-04-03 09:44:31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