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安吴青训班
在初春暖阳温柔的轻抚下,怀揣着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无限敬仰,我踏入泾阳县安吴青训班旧址,开启这场充满意义的春游。
村口,一座巨型军号雕塑瞬间撞入我的眼帘,像一位坚毅的卫士,扎根岁月,守望着这片红色热土。它的金属外壳在春光下熠熠生辉,凑近细瞧,那纹理仿若岁月亲手镌刻,每一道褶皱、每一处起伏,都藏着往昔的热血故事。刹那间,激昂的冲锋号声于我耳畔炸响,我仿若看到先辈们无畏冲锋,向着光明与胜利,向着民族解放的曙光,一往无前,那股磅礴气势,让我胸腔中的热血也跟着翻涌起来。
沿着石板路迈进村子,每一步都像是踩在历史的鼓点上。街边,当年的邮电所静默矗立,门口斑驳的招牌,宛如一位沧桑的老人,低声诉说着烽火岁月里情报传递的惊心动魄。不远处,水井辘轳在微风中轻轻晃动,我仿佛看到往昔的人们,在这里忙碌地吊水、劳作,生活的烟火气与革命的使命感相互交织,奏响一曲独特的时代乐章。
安吴青训班的主体——吴氏庄园,坐北朝南,像一位历史的长者,沉稳地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庄园那古朴的木头门静静敞开,像是在无声地邀请我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迈进门槛,时光的洪流将我卷入三进院落,它们依南北中轴线有序铺展,仿佛岁月的书页,等待我逐页翻阅。
一进院的门厅,面阔八间,进深一间,自东数第四间安置着这扇见证了无数历史时刻的木门。走进院子,东西两侧的厢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像是忠诚的卫士,默默守护着这里的一切。继续前行,宽敞的大厅面阔五间,进深三间,这里曾是重要的集会和讨论之所,我似乎能听到当年激昂的讨论声、坚定的宣誓声,在空气中回荡。穿过过厅,来到后院,东西厢房依旧,而退厅,那曾是安吴寡妇周莹的住处,如今虽人去楼空,却仍能感受到她当年的风采与担当。
在探寻周莹住处附近的大厅时,我像是发现了历史的隐秘角落——一处地道入口。沿着入口缓缓下行,地道不长,也不算深,可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它却是学员们的“生命方舟”。想象着警报拉响时,学员们脚步匆匆却井然有序,迅速躲进这黑暗的庇护所,在幽暗中坚守着对光明的信念,对胜利的渴望。
屋内,陈列的珍贵历史物件静静诉说着往昔。学员们用过的学习笔记本,纸张泛黄如岁月的滤镜,上面密密麻麻的字迹,是他们对革命理论的执着探索,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书写。还有各类资料,它们是青训班发展的忠实记录者,从创办时的艰难筹备,到发展中的蓬勃壮大,每一页都承载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
在另一个展厅,一组战士们吃饭的雕塑牢牢吸引住我的目光。三位八路军学员围坐在一起,身着洗得有些发白却整洁的八路军军装,布料上的褶皱仿若岁月的指纹,记录着他们的艰辛与坚守。他们有的端着粗瓷碗,正准备大口扒饭,那质朴的动作里满是对生活的热爱;有的拿着筷子,夹着盘中简单的饭菜,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像是在分享着一天的收获与喜悦。这组雕塑栩栩如生,将当年战士们的生活场景鲜活地呈现在我眼前,让我深切感受到他们之间深厚的革命情谊,以及在艰苦环境中依然保持的乐观精神。
安吴青训班东边的戏楼,是历史的又一重要舞台。当年,八路军在此集会、开会,朱德同志也曾站在这座戏楼上,向学员们发表激昂报告。他的话语,如同一束束强光,穿透阴霾,照亮学员们奔赴前线的道路,激励着他们学好知识,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为民族解放事业奋勇拼搏。如今,我站在戏楼之下,那些振奋人心的话语仿佛仍在耳边回响,振聋发聩。
返程的路上,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这次春游,于我而言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出行,更是一趟灵魂的洗礼。往昔的岁月已渐渐远去,但先辈们的精神却永远鲜活。如今,虽已不再年轻,无力再像年轻时那样冲锋陷阵,但我会将这些所见所感融入往后的日子,让革命精神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生活的点滴里,传承这份宝贵的财富,让它永不褪色。
村口,一座巨型军号雕塑瞬间撞入我的眼帘,像一位坚毅的卫士,扎根岁月,守望着这片红色热土。它的金属外壳在春光下熠熠生辉,凑近细瞧,那纹理仿若岁月亲手镌刻,每一道褶皱、每一处起伏,都藏着往昔的热血故事。刹那间,激昂的冲锋号声于我耳畔炸响,我仿若看到先辈们无畏冲锋,向着光明与胜利,向着民族解放的曙光,一往无前,那股磅礴气势,让我胸腔中的热血也跟着翻涌起来。
沿着石板路迈进村子,每一步都像是踩在历史的鼓点上。街边,当年的邮电所静默矗立,门口斑驳的招牌,宛如一位沧桑的老人,低声诉说着烽火岁月里情报传递的惊心动魄。不远处,水井辘轳在微风中轻轻晃动,我仿佛看到往昔的人们,在这里忙碌地吊水、劳作,生活的烟火气与革命的使命感相互交织,奏响一曲独特的时代乐章。
安吴青训班的主体——吴氏庄园,坐北朝南,像一位历史的长者,沉稳地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庄园那古朴的木头门静静敞开,像是在无声地邀请我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迈进门槛,时光的洪流将我卷入三进院落,它们依南北中轴线有序铺展,仿佛岁月的书页,等待我逐页翻阅。
一进院的门厅,面阔八间,进深一间,自东数第四间安置着这扇见证了无数历史时刻的木门。走进院子,东西两侧的厢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像是忠诚的卫士,默默守护着这里的一切。继续前行,宽敞的大厅面阔五间,进深三间,这里曾是重要的集会和讨论之所,我似乎能听到当年激昂的讨论声、坚定的宣誓声,在空气中回荡。穿过过厅,来到后院,东西厢房依旧,而退厅,那曾是安吴寡妇周莹的住处,如今虽人去楼空,却仍能感受到她当年的风采与担当。
在探寻周莹住处附近的大厅时,我像是发现了历史的隐秘角落——一处地道入口。沿着入口缓缓下行,地道不长,也不算深,可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它却是学员们的“生命方舟”。想象着警报拉响时,学员们脚步匆匆却井然有序,迅速躲进这黑暗的庇护所,在幽暗中坚守着对光明的信念,对胜利的渴望。
屋内,陈列的珍贵历史物件静静诉说着往昔。学员们用过的学习笔记本,纸张泛黄如岁月的滤镜,上面密密麻麻的字迹,是他们对革命理论的执着探索,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书写。还有各类资料,它们是青训班发展的忠实记录者,从创办时的艰难筹备,到发展中的蓬勃壮大,每一页都承载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
在另一个展厅,一组战士们吃饭的雕塑牢牢吸引住我的目光。三位八路军学员围坐在一起,身着洗得有些发白却整洁的八路军军装,布料上的褶皱仿若岁月的指纹,记录着他们的艰辛与坚守。他们有的端着粗瓷碗,正准备大口扒饭,那质朴的动作里满是对生活的热爱;有的拿着筷子,夹着盘中简单的饭菜,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像是在分享着一天的收获与喜悦。这组雕塑栩栩如生,将当年战士们的生活场景鲜活地呈现在我眼前,让我深切感受到他们之间深厚的革命情谊,以及在艰苦环境中依然保持的乐观精神。
安吴青训班东边的戏楼,是历史的又一重要舞台。当年,八路军在此集会、开会,朱德同志也曾站在这座戏楼上,向学员们发表激昂报告。他的话语,如同一束束强光,穿透阴霾,照亮学员们奔赴前线的道路,激励着他们学好知识,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为民族解放事业奋勇拼搏。如今,我站在戏楼之下,那些振奋人心的话语仿佛仍在耳边回响,振聋发聩。
返程的路上,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这次春游,于我而言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出行,更是一趟灵魂的洗礼。往昔的岁月已渐渐远去,但先辈们的精神却永远鲜活。如今,虽已不再年轻,无力再像年轻时那样冲锋陷阵,但我会将这些所见所感融入往后的日子,让革命精神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生活的点滴里,传承这份宝贵的财富,让它永不褪色。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2003年6月的一个下午,我们突然接到江总书记的指示,要求中国国情调查研究中心负责接待从美国归来的孙中山先生孙女——孙穗芳女士。接到命令后,我们立刻紧锣密鼓地筹
2025-06-16 09:34:27
2010 年盛夏,当我以新闻系毕业生的青涩姿态踏入报社时,命运的齿轮已然转动。那年偶然邂逅的姻缘,不仅让我与爱人携手伴侣,更让我有幸走近了活跃在陕西文坛的作家梦萌先生。这位
2025-06-15 21:07:17
西北建设杂志社 古城西安,华灯绽放。参加完朋友们盛宴后返回宾馆,惊喜收到好友杨居平先生刊发在今日头条:安康人周末读书会,共读《恒河源一一叶坪记忆》,感受家乡文化魅力阅
2025-06-14 21:46:09
西北建设杂志社 岭南是中国荔枝的盛产地,来到“荔枝之乡”广东增城,有幸能在芒种前一天尝到第一批成熟佳果“妃子笑”,这就要十分感谢赠果主人雷永江
2025-06-13 22:15:23
编者按:在地理与艺术的交汇处,金京模先生的《地貌类型图说》系列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地球表面的窗口。这组作品不仅展现了画家精湛的技艺,更通过艺术化
2025-06-13 22:14:01
西北建设杂志社 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由未央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指导,大明宫街道办、区文化馆、区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主办的“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
2025-06-13 22:02:22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