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杂志社公告 投稿来信

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旅游

洞见梦萌《雾里观花》的哲思世界

  其实,所谓雾里观花,背后隐藏着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有一位备战高考的姑娘,她的外公是退休老红军鹤翔老人。为了全身心投入备考,姑娘或是应届生,或是复读生,独自来到外公的阁楼。每天清晨,她都会倚着凉台的栏杆背诵英语。在浓雾的笼罩下,远远看去,她就像一朵娇艳欲滴的花。时间一长,这个认知上的错觉,就成了作者“我”独特的审美目标。不管文友怎么解释,鹤翔老人如何说明,“我”都坚信自己眼中的美好。直到姑娘考上大学离开,凉台变得空荡荡,可“我”依旧每天前往阁楼,执着地寻觅那朵“花”。这种认知上的偏差,带来了美学上的微妙转变,也带来了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和独特的审美体验。
  《雾里观花》是作家梦萌的一篇散文,最早载于中国作家网,后收录于由文汇出版社出版的他的散文集《随意即风景》。当我偶然在微信平台看到这篇佳作时,一下就被吸引住了,经过反复研读与深度思考,终于在朦胧的意境里梳理出了清晰的脉络。《雾里观花》是一篇奇幻与深邃兼具的散文精品,它以独特的叙事手法,构建起了一个充满迷雾与哲理的文学世界。故事以“我”对雾中阁楼凉台上神秘“花”的探寻为线索,在东西方美学与哲学的相互交融与碰撞中,开启了一场跨越文化界限的美学对话,引导读者深入思考美的本质、认知的范畴以及存在的意义 。
  东方美学与哲学视角:诗意与虚实的交织
  从东方美学与哲学视角审视,《雾里观花》仿若一首空灵的山水诗篇,在虚实相生间奏响传统审美智慧的悠扬旋律。开篇对泪湖“氤氤氲氲、雾雾沉沉”的描绘,恰似《道德经》中“恍兮惚兮”所描绘的混沌初开之态,瞬间将读者引入似真似幻之境,与中国传统美学“虚实相生”理念高度契合。老子提出“有无相生”,在这片浓雾笼罩的空间里,实有的景物被虚化,而虚渺的雾气却营造出无尽的想象天地。雾既是现实中的自然气象,更是重要的美学媒介。它模糊了沿湖大道的现实边界,却为审美领域的构建提供了丰富土壤,为“雾里观花”这一核心意象铺垫出虚实交融的意境,让神秘之花未现形便先蕴韵。这种空间的虚化,与郭熙“三远法”中的“迷远”不谋而合,雾霭重塑视觉经验,使读者思维不自觉地进入《周易》“观物取象”的思维轨道。
  “我”在雾中惊见凉台上若隐若现的“异物”,“似日,似月,若镜,若花,灿的了得”,“隐约中弄清那原是一朵花”,“色嫣红,萼粉嫩”,其娇艳之态令人心动。这场景不禁让人联想到《诗经》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花朵在雾的烘托下,虽静止却焕发出蓬勃生命力,灵动之美扑面而来。正如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所言“应目会心”,花与心瞬间达成审美契合,自然引发“我”内心的愉悦与欣赏。在虚实临界点所幻化成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审美意象,是主客交融的精妙体现。
  随着情节推进,“我”对花的痴迷愈发深沉,“雾愈浓,花愈美”,“我”沉醉于朦胧之美,忽略叶色多变。这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美学理念相呼应。雾使花的形态模糊,却拓展了审美意蕴的边界,如同古诗词中的意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观者能在朦胧的审美意象中,凭借自身阅历展开联想,挖掘无尽的审美趣味,这正是朦胧美的独特魅力所在。此处,作者借“我”的感受,传达出对美的独特理解:美不只是清晰可见的表象,更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感受,一种超越理性认知的直觉体验。由此可见,作者对“花”的感知过程,从谢赫六法的“应物象形”,到石涛“一画论”的笔墨生发,再到严羽《沧浪诗话》中“空中之音,相中之色”的审美跃升,完美演绎了《文心雕龙》“神与物游”的美学理念。
  文本最为精妙之处在于认知冲突的诗学转化。当友人断言“空白”、老人揭示“真相”,“我”在微雪中坚守的“真实存在”,实则是恽南田“摄情说”的极致体现。那缕穿透雾霭的“清香”,恰似王夫之“现量说”中的直觉把握,在“雪似烟”的终极场景里,物象、心象与道象完成三重奏鸣。这种坚持并非认知偏执,而是对董其昌“宇宙在乎手”的审美主体性的扞卫——当物理真实被悬置,心灵收获的是如《溪山行旅图》般的永恒山水意境。西方美学与哲学维度:认知突围与存在之思
  从西方美学与哲学维度剖析,《雾里观花》是一场在认知迷宫中的理性突围。故事开篇,浓雾完成现象学意义上的“加括号”,悬置物理空间与日常认知,“似日似月”的异物成为胡塞尔“本质直观”的对象。“我”将凉台幻影认定为花,是意向性活动构建意义单元的体现,花瓣与叶色的独特感知契合萨特“想象性意识”的构造特征。萨特认为,想象性意识通过否定现实构建想象对象,“我”在雾中对花的想象,正是基于现实模糊而构建的充满美感与神秘的意象。
  晨练老人的实证解谜和友人的解构祛魅,分别代表经验主义与虚无主义两种认知倾向。经验主义注重通过经验观察和实证研究获取知识,老人依据自身经验判断花不存在;虚无主义则否定事物的本质和价值,友人认为一切皆虚幻。“我”的坚持,是对这两种认知霸权的有力抵抗。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在文中有所映照,“头发与睫毛的粘乎”“枕边自然又猫着那花”等身体记忆,是审美主体通过具身认知确证存在的方式。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认知是身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身体体验和感知对理解世界和确认自身存在意义重大。
  随着情节推进,“花”的意象从克莱夫·贝尔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逐渐升华为拉康式的“对象a”。克莱夫·贝尔指出艺术作品的本质是“有意味的形式”,能唤起审美情感;拉康的“对象a”是无法被完全把握、驱动欲望的永恒客体。文中“花”从引发审美感受到成为内心追寻的欲望客体,完成了这一升华。老人提供的“真相”不仅未消解审美幻象,反而推动其向形而上层面升华,“花”的在场性通过“清香”的联觉体验在现象学层面得到确证,实现从“美”到“真”的跨越,呼应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成为抵抗存在异化的精神堡垒。在现代社会,人们常被物质和功利束缚,面临存在的异化,“花”所代表的超越现实的审美追求,为人们提供精神栖息之所,让人们在对美的追寻中找到存在的真正意义。
  启迪:美学交融下的精神追寻
  梦萌的《雾里观花》是一篇在东西方美学与哲学碰撞中绽放独特光彩的佳作,它似一幅渐次晕染的文人水墨,又像宣纸上晕染的当代浮世绘。作品以雾中观花的独特视角,在东方美学的诗意与西方美学的理性间巧妙游走,不仅为读者带来美学盛宴,更揭示了美的多元性、认知的复杂性以及追求美的永恒价值。
  在东方美学的滋养下,作品借助传统哲学意象与审美范式,唤醒人们内心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与热爱,启示我们在生活中以细腻感知体悟“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平凡事物中发现超越表象的精神内涵,用“澄怀味象”的态度拥抱世界,让心灵在诗意审美中得到滋养与升华。
  从西方美学与哲学角度,它促使我们反思日常认知的局限,打破经验主义与虚无主义的束缚,通过意向性活动主动构建对世界的理解,以具身认知真切感受存在的意义,鼓励我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被既定观念左右,勇于突破常规,在不断思辨与探索中逼近事物的本质。
  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与浮躁中,《雾里观花》如一座明亮灯塔,提醒我们珍视审美直观的能力。当机械复制的精确性侵蚀审美灵光,人们习惯用概念和理性肢解世界时,这篇作品呼吁我们重拾诗心,以包容、多元的视角看待世界,不被现实的功利性蒙蔽双眼,在认知迷雾中坚守纯粹的审美之光,在对美的不懈追求中探寻生命的本真与意义,让灵魂在审美与哲思的旅程中找到栖息之所,使生命在美学的滋养下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2025.2.16草拟于西安文景和园
  作者简介:鲁崇民(笔名晨光如水),国考省考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培训专家。诗易爱好者,诗文、评论及易文散见报刊、网络。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
  回望岁月,品味年味,在日升月落的光影流转中,不知不觉,我头一抬,晃晃悠悠就走过了六十多个春夏秋冬,过了六十多个年,品味了人生中的各种年味。   站在2025年这个门坎上,回味沧

2025-02-17 14:19:49

  其实,所谓雾里观花,背后隐藏着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有一位备战高考的姑娘,她的外公是退休老红军鹤翔老人。为了全身心投入备考,姑娘或是应届生,或是复读生,独自来到外公的阁楼

2025-02-17 14:15:19

  没钱,一样活得精彩;没权,一样活得自在;没利,一样活得洒脱,没势,幸福照样会来。 幸福自己把握,简单才是生活,简单的幸福才是人生真谛,幸福就是简单地活着! 人生最好的状态,是每天

2025-02-17 09:57:48

  仁者不责,善者不评。让人三尺,渡己一生!人要常怀一颗慈悲善良的心,勤俭持家,待人接物则需谦虚忍让。  《道德经》中讲: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

2025-02-17 09:55:47

  曾以为,年味是永不散场的盛宴,是岁岁年年都紧握在手的温暖。可不知从何时起,它却在岁月的洪流里悄然走失,只留下回忆中的斑驳光影,引得我们频频回望……  春节

2025-02-17 09:55:09

  高山下的情歌是这弯弯的河   我的心在那河水里游   蓝天下的相思是这弯弯的路   我的梦都装在行囊中   一切等待不再是等待   我的一生就选择了你   遇上你

2025-02-17 09:45:20

  恹然的心,如天际里飘游的云   被肆情的风,一次次吹散又聚拢   流光宛转,春意复盎然   周遍四野的红翠   斑驳漫漶着心的底色   迷蒙着醉醺的双眼,一次次看朱成碧

2025-02-17 09:44:35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

关于我们

西北建设网是《西北建设》杂志社的新闻门户网站;《西北建设网》是由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陕西省三秦市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

版权声明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西北建设杂志社-西北建设 ”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交流与合作

合作:029-33567925

热线:029-33567925

-:-

  • 官方微信

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国家食品经营许可证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957-9384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33567925 举报信箱:xbjs#vip.qq.com 西北建设杂志社客服:029-33567925

关于杂志 关于网站 招聘英才 管理团队 广告合作 章程 标签云 人员查询 网站地图
国家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18005866号 @版权所有 西北建设杂志社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