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杂志社公告 投稿来信

国际华文媒体与记者联盟发起单位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旅游

读赵新贵散文集《旬邑》

       春节前夕,赵兄慷慨赠予我他最新力作《旬邑》散文集。时值年前,诸事冗杂,我匆匆踏上归途,前往江西探望年迈的双亲。除夕夜前夕,我又急忙折返西安。在这往返的候机间隙与航班旅途中,我静心沉浸,细细品读了这部散文集的部分篇章。今天大年初一,得以有空把这几天的阅读心得整理出来,潦草几句,烦请赵兄指正。
《旬邑》:地域文化的深度剖析与艺术解读
在当代散文创作的版图上,赵兄的《旬邑》犹如一块温润的秦砖,以独特的肌理镌刻着渭北高原的文化密码。这部由见闻、记忆、悦读、人物、创作五重奏构成的交响乐,不仅是对旬邑地域文化的全景式扫描,更是在时代语境下重构乡土文明的诗性实践。当我翻开这部散文集时,就像推开一扇通往古豳文化秘境的大门,在泰塔的砖缝间触摸历史的年轮,在剪纸的镂空中窥见生命的图腾。
       一、地理空间的多维编码
       在《马家堡,那几间土屋》与《石门山思绪》中,赵兄将地理坐标转化为文化基因库。那些夯土墙上的裂痕不再是简单的物理褶皱,而是"时间的等高线",马栏河的浪花里翻涌着周人迁徙的史诗。作家以考古学家的精细解剖地理肌理:泰塔的飞檐斗拱被解构成凝固的飞天舞姿,大象犀牛化石馆的陈列柜里,史前巨兽的骨骼竟与剪纸艺人的剪刀形成跨时空对话。这种空间叙事策略,使《旬邑》超越了传统地域文学的平面描摹,构建起立体化的文化地理图谱。
         翠屏湖的涟漪荡漾着公刘教民稼穑的倒影,北山的沟壑里深埋着红色暴动的火种。当《旬邑大象犀牛化石馆览胜》中的史前巨兽与《故乡的"行道树"》里的现代白杨在文字中相遇,地理空间便获得了穿越百万年的叙事张力。这种时空折叠的笔法,让旬邑的山水成为承载文明演进的活态博物馆。
 
       二、文化记忆的诗性重生
      《旬邑的民间剪纸艺术》与《黄土地上的唢呐》等篇目,展示了作家重构集体记忆的炼金术。剪刀在红纸上游走的轨迹,不再是简单的图案复制,而是用刃尖书写部族密码;唢呐艺人腮帮鼓动的韵律,化作黄土地的肺叶在呼吸。这种将民间艺术升华为文化基因的书写,使剪纸的镂空处浮现出周人祭祀的篝火,唢呐的音波里回荡着秦腔的苍凉。
       《老家过年》中祭灶的麦芽糖不再是简单的甜品,而是连接人神的中介物;社火脸谱的油彩下,隐藏着农耕文明的天人交感。当《故乡的社火》与《红色革命历史圣地的原貌再现》在文本中形成互文,民俗仪式便成为打开历史记忆的密钥。这种深描式的写作,使文化记忆在文字中完成蝶变。

        三、人物志的微雕艺术
       《张俊彪与他的文学艺术馆》《"剪纸娘子"库淑兰》等人物篇章,创造了散文体的人物志新范式。赵兄像修复青铜器的匠人,用文字细笔勾勒出文化传承者的精神纹路:透过张俊彪书房里的灯光,翻过一页页“西北红色革命的文字记录”,库淑兰剪刀下的纸屑化作飘落的文化雪片,“如同渭北的唢呐一样”。这种将人物嵌入文化谱系的写法,使个体生命史升华为文明传承的寓言。
       在追忆父辈的篇章里,《我的农民父亲》中的没有上过学的父亲,常常“一支老式黑色螺旋帽的钢笔与他为伴”,而又“从未停止劳作”,赵兄对父亲生活经历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老父亲勤劳、坚韧、忠诚的品格。文字真挚感人,情感深沉厚重,让人深切感受到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与敬仰。整篇文章情感饱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在文化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旬邑》的价值不仅在于为地域文化树碑立传,更在于探索了乡土书写的现代性转化路径。当泰塔的砖纹与纽约的玻璃幕墙在某个读者的想象中重叠,当剪纸的镂空处透出数字时代的荧光,这部作品便完成了从地方性知识到人类共同精神遗产的升华。赵兄用文字构建的旬邑,最终成为所有寻找精神原乡者的文化导航图——在这里,每个读者都能在古豳大地的褶皱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DNA。
 (作者系陕西知名资深记者)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2003年6月的一个下午,我们突然接到江总书记的指示,要求中国国情调查研究中心负责接待从美国归来的孙中山先生孙女——孙穗芳女士。接到命令后,我们立刻紧锣密鼓地筹

2025-06-16 09:34:27

2010 年盛夏,当我以新闻系毕业生的青涩姿态踏入报社时,命运的齿轮已然转动。那年偶然邂逅的姻缘,不仅让我与爱人携手伴侣,更让我有幸走近了活跃在陕西文坛的作家梦萌先生。这位

2025-06-15 21:07:17

父亲辞世五十整, 多想再喊爸一声。 虽然阴阳两相隔, 我想他也倾耳听。 吃苦耐劳勤一生, 忠厚老实我继承。 宁愿亏己莫亏人, 年年喊您在梦中。

2025-06-15 21:04:09

  西北建设杂志社 古城西安,华灯绽放。参加完朋友们盛宴后返回宾馆,惊喜收到好友杨居平先生刊发在今日头条:安康人周末读书会,共读《恒河源一一叶坪记忆》,感受家乡文化魅力阅

2025-06-14 21:46:09

  西北建设杂志社 岭南是中国荔枝的盛产地,来到“荔枝之乡”广东增城,有幸能在芒种前一天尝到第一批成熟佳果“妃子笑”,这就要十分感谢赠果主人雷永江

2025-06-13 22:15:23

编者按:在地理与艺术的交汇处,金京模先生的《地貌类型图说》系列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地球表面的窗口。这组作品不仅展现了画家精湛的技艺,更通过艺术化

2025-06-13 22:14:01

  西北建设杂志社 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由未央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指导,大明宫街道办、区文化馆、区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主办的“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

2025-06-13 22:02:22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

关于我们

西北建设网是《西北建设》杂志社的新闻门户网站;《西北建设网》是由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陕西省三秦市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

版权声明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西北建设杂志社-西北建设 ”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交流与合作

合作:029-33567925

热线:029-33567925

-:-

  • 官方微信

. . . .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957-9384 . . .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33567925 举报信箱:xbjs#vip.qq.com 西北建设杂志社客服:029-33567925

关于杂志 关于网站 招聘英才 管理团队 广告合作 章程 标签云 人员查询 网站地图
许可证编号:HK18005866号 @版权所有 西北建设杂志社 HK 610402020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