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杂志社公告 投稿来信

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旅游

家乡的古樟

  故乡是一个叫下新宅的村子,村北有一口池塘,名叫跌塘,跌塘边,长着两棵古樟和一棵枫香。
  三棵古树都长得枝繁叶茂,相依相偎,默默地立在村头,春花秋月,风霜雨雪,一年朝晚同沫,四季晨夕相伴。
  村中老人说,这两棵古樟,是母子樟,母樟已经有千年历史了,子樟也有三四百年了。母子樟屹立在村口,目睹村庄的风雨岁月、沧海桑田,也观望着整个村子的世道变迁、四季轮回。
  枫香则像母子樟的邻居,默默地陪伴在古樟的左右,岁月轮回,不离不弃。
  没有人知道,这口塘为什么要叫跌塘,也没有人知道,这两棵古樟到底是什么年月长出来的。母樟外围粗壮,需要十人才能合围过来,子樟也要两三人才能合围。
  一大一小两棵古樟,就是样相互依偎着长在故乡的土地上。
  由于岁月的悠久,古樟的中间已经枯空了,以至人可以从枯空的树干中间,爬上树顶。成群的鸡鸭在枯洞中趴窝,经常有人在清晨时分,从树洞中捡拾到新鲜的鸡蛋或鸭蛋。
  孩提时,我因为生活在古樟附近,也惦记着树洞中的大鸭蛋,因而常常不等父母催促,就在大清早跑到树洞内寻找这份生活中意外的惊喜。
  在江南一带,许多村庄都会有这样的樟树,但是,像故乡池塘边这样高大雄伟、扶摇苍穹、枝丫遒劲的古樟,却并不多见。村中老人说,这株樟树娘的年纪,比整个村庄的年纪还要大,我们不知道,在村庄还是一片荒芜之地时,是谁把母樟的种子播撒在这片土地上。
  随着岁月的流逝,樟树的根系已深深地扎进了故乡的土地,她汲取了土壤的养分,而边上的跌塘又给古樟以充沛的滋润。年复一年,月复一月,上千年过去了,古樟以其苍老的树枝,送走了村里一茬又一茬老者,又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新人。
  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古樟总是以慈祥的目光,关注着她的乡民,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大凡千年古樟,都会有“樟树娘”,这就是被神化了的传奇。古樟的一枝一叶,也因此被注上神秘色彩:任何人都不能随意拆枝,否则就会遭到报应。
  图片
  相传古时候,村中有位村妇,在一个傍晚经过树底下时,发现古樟有一枯枝,虽然还未枯死,但枝干叶黄,几近脱水。
  这个村妇一时贪念占心,攀爬上樟树,将枯枝砍落,想背回家中当柴火烧。不料,刀砍古樟后,枯枝断节处,竟流出殷红的液汁,如同人身上的鲜血。这下把村妇吓得魂飞魄散,一下跌下树来。
  她顾不上疼痛,慌忙对着古樟连连跪拜,尔后扔下枯枝,失魂落魄地跑回家中。此后,村妇竟一病不起,最终医治无效而亡。
  村民们说,她是得罪了樟树娘,遭到报应了。
  古樟有神,极其灵验。此事在村中越传越玄乎,后来,再也没人敢对古樟动贪念了。既是后来有人在古樟旁建造新房,碰到古樟伸展开来的枝叶,也都小心翼翼地避让开来,绝不会随意折断。
  老家的乡民就这样与古樟相依相伴,古樟也俨然成为村中的老者,受到全村人的膜拜礼遇。
  历经千年风云雷电的洗礼,古樟却永堡苍翠雄姿,树冠浓荫覆盖数十亩地宽,村民在离树百来米远的地方挖水沟,还能挖到古樟延伸的强劲根系。在古樟底下的跌塘,大半个塘面被树荫覆盖,飘落的树叶,如同帆船漂浮在塘面上。到了年底,池塘抽干了水抓鱼,塘底下竟然积淀了厚厚的一层枯叶。
  古樟是鸟儿们的天堂,常年鸣叫着小鸟的欢唱声。百铃、鸪鸪、八哥、麻雀成群结队聚集在树丛中,它们在古樟上安家,在古樟上觅食,在古樟上戏耍欢闹,从来没有人会对古樟上歇息的鸟儿动起歪念,这是古樟的灵性庇佑着这些栖息的生灵。
  孩提时,我们对小鸟也十分垂爱,但从不爬上古樟掏鸟窝,因为,村中的老人说过,古樟上的一枝一叶,都是有神灵护佑的,当然也包括栖息在古樟上的小鸟了。
  鸟儿是古樟的贵宾,是古樟年复一年的漫长生活中最忠实的邻居,因为有了鸟儿的鸣啼,古樟才不会感到寂寞。偶尔有暴风雨袭击时,会有小鸟从树干上掉下来,这时,就会有人跑过去,把受伤的小鸟捧回家中,细心照料后,在天晴时放归树枝上。
  在古樟的最高顶,筑着一个庞大的鸟窝,那是喜鹊住的地方,因为树顶太高,从来没有人能够爬上去过。有人估计,这个庞大的鸟窝,如果拆下来的话,可以供一家人烧好几天灶头。
  樟树一年四季常青,既是在秋风扫落叶的季节,依然苍翠得令人眼热。冬雪皑皑,没有摧垮古樟闹春的枝头。春来江水绿如蓝,当河堤上的柳枝冒芽泛绿时,池塘边的樟树经过严冬积雪的考验,就愈显得苍翠蓊郁。
  然而经过一夜春风的吹拂,樟叶由青翠变成妃色,没过几日,绯红转成殷红。在明媚春光的照耀下,满树樟叶火团锦簇、流光溢彩。入夜,春风春雨悄然飘至,殷红的樟叶开始漫天飞舞,掉落在地。
  翌日,天公放晴,在鸟儿的鸣叫声的催促下,孩子们也睁开惺忪的睡眼,大人们便在樟树下收扫层层覆盖的红樟叶,因为这一地樟叶足够可以应付一户农家数月的柴火。
  古樟长在村口处,村民出工、收工,都会在树底下歇息片刻。一到夏天,这里就成了全村的纳凉场所。大水牛在树荫下的池塘内游泳,黄牛则靠在树底下,嚼着草料。
  成群的顽童或从古樟的树洞里,爬上树干嬉耍,或围着树干玩着躲猫猫。而我这样的半大小屁孩,则提着竹竿,从卧伏在树底下的黄牛背上,抓着苍蝇作诱饵,在池塘里钓着翘嘴鳊鱼。
  在乡下贫乏的生活中,我们童年的欢乐与嬉闹,都在古樟的树荫下度过。
  图片
  大人们也会不约而同聚集在郁郁如盖、丝丝荫凉的樟树底下,村姑村嫂们在树荫底下纳鞋垫、缝补衣服,大老爷们则光着膀子在树底下吹牛喝酒。老人们摇着蒲扇,眯着双眼在树荫下闭目养神。
  夏天有时连着几天的刮风下雨,湿淋淋的古樟便处在潮湿之中。大雨停后,樟树的枯枝上长出大小不一、晶莹剔透的木耳。这时,村民们便会用竹竿绑上镰刀,从树上采割这些新鲜的木耳,捣下来便是一家人美味的大餐。
  后来,渐渐长大的我,离开了家乡,外出求学,务工,对故乡的古樟也疏离了许多,但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一踏上归乡的路,总会不经意地转到古樟边,去看一看古樟巍巍然而执着的身躯,去听一听古樟曼摇枝叶的沙沙声。
  只要一挨近古樟,心理上便会油然而生一种宁静幽远、从容淡定的心境,这种情绪如披挂着浓郁的乡思,在苍翠茂密的古樟树冠下,让每个游子眼热心跳。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故乡的樟树在诉说岁月的沧桑。
  如今,当年在古樟底下讲述神仙传奇的老爷爷作古了,当年在古樟下嬉戏玩闹的孩子都长大离村了。而古樟依然坚守在故土上,用她苍老的双眼,观望着整个村庄的变迁。
  出于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村民们在古樟四周围砌了砖墙,并培上泥土加以围护,还在古樟下立碑,上面刻着:“婺城第一樟,始于北宋间。”看到家乡的古樟,我不禁泪眼迷蒙.
  追忆逝水年华,端详千古风韵,谛听神奇传说,感受岁月沧桑,故乡的古樟,总给人一辈子怀想。
  作者简介
  戴建东,男,浙江金华人,1965年8月出生,浙江省散文学会会员,金华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学毕业后回乡务农,曾从事石匠、泥瓦匠、代课教师、新闻记者等职业,在中央、省、市报刊发表作品100多万字,后通过自学获中国人民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现供职政府机关新闻中心,任副总编辑。曾出版诗合集《九峰派诗选》、个人散文集《行走田园》。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
  古婺汤邑,秀拱南山。绵延群峰笼罩在一片云烟之中。   汤溪古城出南门七八公里,山峦连绵,群峰峭立,山形各异,错落有致,沟壑峡谷遍布,溪泉瀑潭横生。峰石林立,山水相依,叠嶂连冈,

2024-12-15 22:00:06

  故乡是一个叫下新宅的村子,村北有一口池塘,名叫跌塘,跌塘边,长着两棵古樟和一棵枫香。   三棵古树都长得枝繁叶茂,相依相偎,默默地立在村头,春花秋月,风霜雨雪,一年朝晚同沫,四

2024-12-15 21:59:14

  我仴沃,龌倭握我仴。我窝斡莴仴,踒卧窝。沃沃媉,握莴濣沃涡,窝仴婐我。   注释:   我[wǒ]:1.己方;己国;2.自称;自己。   仴[wò]:古地名。   沃[wò]:1.润泽,

2024-12-14 23:16:39

  这天地间的除自然物外皆有主人,只有那风,那明月,那青山是各位共享的。   四季有风,风声动听,雨雪交替,美景入眼。与其在生活上糟心,不如为自然动心。   不羁者勇做真我,自由

2024-12-14 23:15:43

  12月13日。冬月的阳光温柔,寒气逼人,但扶风县凯冠酒店二楼会议室春意浓浓,热闹非凡,扶风县诗词楹联学会“双菱杯”诗联大赛总结颁奖暨第四届换届选举大会在这里举

2024-12-14 23:13:43

  在岁月的长河中徘徊,我们常常会被过往的泥沙所羁绊,或沉醉于昨日的辉煌,或沉沦于往昔的挫败。然而,当第一缕阳光穿透暗夜的帷幕,洒在惺忪的眼眸上时,我们应当警醒:每一天,都是新

2024-12-14 23:13:13

  三十多年前,我曾去过上海,住在闸北。好奇心使我对这个常在小人书和电影中看到的地方产生极大兴趣。闸北,是河闸、渠闸,还是库闸呢?从此,闸北作为一个地名符号,留储我心的网页。

2024-12-14 23:07:20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

关于我们

西北建设网是《西北建设》杂志社的新闻门户网站;《西北建设网》是由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陕西省三秦市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

版权声明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西北建设杂志社-西北建设 ”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交流与合作

合作:029-33567925

热线:029-33567925

-:-

  • 官方微信

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国家食品经营许可证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957-9384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33567925 举报信箱:xbjs#vip.qq.com 西北建设杂志社客服:029-33567925

关于杂志 关于网站 招聘英才 管理团队 广告合作 章程 标签云 人员查询 网站地图
国家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18005866号 @版权所有 西北建设杂志社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