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杂志社公告 投稿来信

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旅游

家住下新宅

  在中国人心中,故土永远是心中最柔软的一隅。我生活的村庄名叫下新宅村,一千多人口,以戴氏为主姓,以前在中戴区域内属于四大村之一。然在中国村落版图书上,却是这么不起眼,翻遍地图角角落落,也找不到粟米一般大的一小粒。自北宋以来,村北池塘边长出了一棵大樟树,戴氏先民尚未迁居村中,后来,陆续有戴氏族人移民栖居,历经数百年,终成千人大村。下新宅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耕种畜牧,繁衍子孙。纯朴、善良的父老乡亲,靠着村庄四周的土地生活,他们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从不抱怨每一天的辛劳。下新宅村在金华最西边,与衢州相邻,当时,村民戏称说,我在金华地界上,一泡尿可以撒到衢州去。我们小时候,经常跨在金衢交界的沟渠上,然后大喊一声:一脚在金华,一脚踏衢州,双脚跨两府。村民的山林田地,和衢州市龙游县相连,平时劳动、生活,都交融在一起,所有的村民都以古朴的生活方式,在这里耕读传家。村东是稻浪翻滚的肥沃农田,供给村民解决温饱的稻麦米粮,村西是连绵不绝的黄土山坡,盛产一年四季的瓜果花生。在村西边的黄土山坡上,有大岗背、破声岙、西岙里、大岙、牛角岙、蒲塘岙、凤凰山等地名,其中大岗背是绵延不绝的沙丘地带,我们小时候,几乎天天在沙丘坡背玩“滑滑梯”:折一捆松枝垫在屁股下,从高高的沙丘上滑到沟底,半天下来,整个人就成了泥猴,而且裤子的屁股上也磨出了两个破洞,回家免不了受到父母的责骂。]骂归骂,玩归玩,小孩的顽皮秉性难以更改。大岗背的沙丘,曾经是民兵训练的场所,当年倡导全民皆兵,村民在参加生产队劳动时,还要经常性搞民兵训练。平时搞队列刺杀、投弹练习,偶尔也会来一次真枪实弹射击。大岗背的沙丘如同一条条天然战壕,正适合民兵搞训练,而且在沙丘上还曾经挖过很多地洞,当时称之为“防空洞”。每个“防空洞”可容纳十多人,我们这些小孩,曾经最开心的事,就是在“防空洞”里躲猫猫。当年的口号就是:“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我们这群小孩,也不懂什么备战,只觉得好玩,只要有民兵训练,便天天瞄在大岗背的沙丘上,远远地观看。然后在民兵回家后,我们重新进入“战壕”,继续“解放军”打“日本佬”的旅戏。30岁之前,我一直生活在村里,少年时的顽劣,体现在村西的山坡地里和村口的池塘中。长大后,便和父老乡亲们一起,先是生产队里挣工分,后来包产到户,便学会了犁耙耕耖,懂得四季农活。当时,在下新宅村相邻的还有十里坪农场西岙里分区。居住着以前在农场服刑的犯人,刑期满后,无处可归,就成了留场的场员,属于农场职工之类。在农场里,有许多文化高的知识分子,他们原本是城里的科技专家或教师,因为被打成右派被判刑,在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时候,这些人依然保持着儒雅的风范。当时农场里有几千亩茶叶山,分散在下新宅村周边,一般上,斯文的场员,可以派到茶叶山上看守工地,我们这些小鬼,经常到茶叶山上拾枯死的茶枝,与看守茶山的场员便混熟了。有一个满面胡子的场员,村里人称他为“满面胡”,听说以前是学校老师,他的英语、俄语说得都很顺溜,看到我们小孩过来,也很客气,经常跟我们讲大上海的故事,听说他会洋文,我们便经常要他说两句洋文,开心一下,虽然我们也听不懂,但觉得叽里咕噜的洋文,像唱戏一下,又新奇,又好玩。“满面胡”看到我们这么小,不好好读书,老是到山上拾柴,就劝导我们从小要认真读书,将来才可以离开村庄,去看更大更宽的世界。村里有上初中的学生,他还会在孩子上山拾柴火时,让他们带书本过来,帮助指导数学作业。后来,落实政策后,“满面胡”就平反回归原单位了,但他劝告我们“只有认真读书,将来才有作为”的话语,却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我中学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回到村里当了农民。从此,我每天和父老乡亲们一起,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的农耕生活。
  当时,下新宅村以土地多而闻名,村里除了拥有上千为粮田外,村庄四周还拥有两三千亩黄土山坡。村民们把土地看得很重,这是族人赖以生存的基础,他们从不敢浪费每一寸土地,尽可能地在农田和山坡上,种植粮食和瓜果。下新宅村可耕种的山地就有几千亩,还有长着马尾松的山岗地就更多了,人们在山地上种下花生、大豆,以及瓜果番薯,在山岗上留种了马尾松,供给村民一年的烧灶柴火。一年四季,村里人没有空闲的时间,忙完了农田忙山地,忙完山地又忙山岗。除了劳动,没有其他事可做。而邻近的洋埠、罗埠人,因为人多地少,农闲时节大多上集镇坐茶馆店,喝茶听评传,吹牛侃大山,晃晃悠悠就是一整天。当时我们年幼,每天对做不完的农活也非常生厌,就盼望着天能下雨,下雨就可以歇息了。农村有句俗语:“手忙忙,口忙忙。”就是越勤快的人,吃的东西也就越多。事实也是如此。每到秋收时节,村民种的番薯成熟了,周边缺少土地的村民,都会带着锄头、箩筐,到我们村的土地上“捡番薯落”。当时,我们村里人每户人家都能收获几十担、上百担番薯,而别村人因为没有土地可种,只能到我们村来拾捡一些废弃的薯根,广袤的土地资源和丰硕的秋收成果,让下新宅村人引以为豪。我的童年、少年、青年,都在老家度过。以前,村里有人外出打工谋生,但我父亲总是教诲我说:“赌博钱,一蓬烟;生意钱,六十年;种田钱,万万年。”看到我想外出打工谋生,父亲就会劝告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也许是父亲从小饿肚子饿怕了,所以,他对土地看得异常金贵,从舍不得荒废一寸地,总是想方设法把土地全种上才安心。
  人活在世上,生存是第一要务,当你没有其他生存之路时,村里土地以宽阔的胸怀包容了我。除了当好农民,我别无选择,我也认命了。从此,我死守着家里的五亩农田和四五亩山地,每天扛锄下地,戴星而出,披月而归,不辞辛苦。我甚至有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人本该是这样生活的。”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我再次想离开农村,换个生活方式时,父亲也许终于看到,一辈子在土地上刨食也不是长久之计,这才同意让我离开村庄,另谋行业。于是,我就有了到水利工地当石匠、上建筑工地做泥瓦工的经历,再后来又到学校当代课老师、到报社当聘用记者,角色转换了许多个,但我总不能忘记,我曾经是一个农民,我是扛着锄头进城的乡下人。离开村庄后,我四处漂泊,但总不离根,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困苦,每过一段时间,我总要回村看看,对村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不敢有丝毫怠慢。而且每次回村,口袋里既使再没钱,也要梳理一下头发,整洁一下衣服,然后鲜鲜光光地回村。看到村民走来,忙掏出兜里揣着的好烟,挨个都敬上一根,让父母和乡邻们觉得,这些年来,我在外面还混得人模人样的,免得被人看轻。其实,我知道,我工资低微,收入有限,每一分钱都计算着花,一直都过着都市贫民的生活,只是在回到村庄时,才摆出一副很洒脱的派头,用我可怜的虚荣心,装扮一下卑微的灵魂而已。下新宅村民们虽然把土地视为生命,但历来也有“唯有读书高”的念头。听说,以前下新宅村人很会读书,出过讼师,出过举人。在当地,邻近有四个大村,寺平,中戴,下新宅,堰头,每个村都有一千多人口,相邻而居,其中寺平、中戴、下新宅以戴姓为主,堰头以吴姓为主。每个村都是人多、地广的村落,但以下新宅村人笔墨文章最高。说起下新宅笔头,一直以来是村人引以为豪的。前两年,寺平村重修兰源戴氏宗谱,请我为新修订的《寺平兰源戴氏宗谱》撰写谱序,我在翻阅老宗谱时发现,民国初期,寺平初修兰源戴氏宗谱,谱序落款便是:下新宅村举人戴鸿熙拜撰。时隔近百年后,《寺平兰源戴氏宗谱》重修,谱序撰写人,依然是下新宅村人,这也许就是一种机缘巧合,也让我作为下新宅人,能再次为《寺平兰源戴氏宗谱》重修撰写谱序感到荣幸。于是,我在谱序的落款处,大笔一挥:下新宅村戴建东拜撰。如今,下新宅村已跃身为浙江省全面小康示范村,通村公路宽阔笔直,四周环境花木葱荣,九曲廊桥蜿蜒池中。更可喜的是,村民们不更死守着三亩土地过活了,昔日的黄土沙丘已变成了树木葱荣的绿色飘带,秋风吹起,满村的桂香飘酒每个角落。岁月更迭,世事变迁,唯村口的千年古樟,目睹着村里的沧海桑田。想起村庄往事,让人感慨万千。
  附:下新宅赋坐拥婺西边陲,接洽衢府界沿。姑蔑溪畔永驻,仙霞余脉相承。遥望九峰拱秀,峰峦叠嶂;近傍莘畈源头,渊源曲转。东攘百顷平畴良田,青禾纳绿,稻浪翻滚;西接十里黄土山坡,丹桂吐蕊,瓜果遍野。穿村公路,通途宽阔一马平川,融贯杭衢沪温;环村渠水,清澈甘洌长流欢唱,终汇钱塘东海。看村庄楼宇林立,排列井然;观庭院绿树成荫,草茂花香。房前屋后,绿叶红花相伴;庭里院外,乡风文脉传承。白墙黛瓦,妆起江南徽派;小弄长巷,吟唱婺学春秋。百工农耕皆兴,文苑瀚墨怡情。堂屋居村中,福基依门槛。春秋数代,耸立巍然。千秋古樟枝繁叶茂,始于北宋;百年老宅雕梁画栋,建于清叶。樟下纳凉小歇,传播四乡轶闻;村口收工出畈,除去一身疲劳。斗转星移,历经春秋更迭;日月轮回,阅尽人间悲欢。九曲桥仿古设计,蜿蜒水榭;湖心亭稳居池中,环视绿堤。廊桥九折,宛若兰亭曲水;楼阁重檐,且看西山飞云。晴阅春色,观瞻水韵霞彩;雨赏湖光,指点碧波烟柳。极目远眺,尽揽千里风情;定睛近观,可收一池秋水。仲夏季节,坐拥绿水清流,观赏荷塘月色;子夜时分,静坐长廊曲桥,聆听旷野蛙鸣。析子店古木葱荣,绿影扶疏,宛如碧玉之屏;拱湖塘清泉蓄养,鱼戏中天,浑似青罗之盘。大岗背黄土山坡相连,食笋茂密;龙头山苍松翠竹摇弋,风水依然。西坡遥望,门对青山千树秀;村东对看,家前碧水万柳垂。炊烟袅袅,池埠恭迎浣衣女;小路依依,野径喜闻牧童谣;柳笛鸣响,遥想童年趣事;鼓乐喧声,欢唱时代颂歌。耄耋老者依墙而坐,正可安享天年;稚嫩顽童沿路欢奔,追逐嬉闹茁成。家有余庆,颂丰年而知恩惠;户存积金,创伟业而图更新。感恩盛世,当饮水思源;励精图治,宜续旧谋新。唯吾戴氏,血脉相承。赖吾先民,锄月耕云。遍垦荒芜之地,终成鱼米之乡。俊男靓女,纯朴德馨。谋商贾而奔四海,事农工而尽天责。出仕亲民有加,习文艺苑闻名,经商妇孺无欺,务农稻粱丰盈。桑麻农事,件无缺憾;木篾泥瓦,行有精英。俊俏儿郎,体健而才艺皆备;秀丽巾帼,贤淑更不让须眉。农工商仕,四海奔波。经商办厂,拓市开源。古有贤者饱读诗书,笔墨传情;今有才俊商贾展业,闻名乡邻。村情古朴,民风厚淳。修身养性,俭朴修德不绝;耕读传家,儒雅盛名永存。经年流转,诸事盛昌。学而思精,术业有成。百工序列,各负千秋盛名;三十六行,不乏一代宗师。两委班子,携手共进。和谐搭档,谋事同心。传承前任之基石,开拓新政之沿革。创业不图私利,建设唯存公心。拆违整改,党员垂行;治水剿劣,村民追随。垃圾分类,扼污染源头;三改一拆,保整洁美景。魅力新村,清灵毓秀。和舟共建,同奔小康。良田稻禾,铺满田畴。春风劲吹,百花盛开;夏雨浇淋,瓜果馨香;秋霜漂染,枫叶醉红;冬雪覆盖,素裹银妆。物蕴天华,此非虚饰之言;山水共灵,莫作自夸之柄。启宏图恩泽乡民,施政业情暖四方。锻锤千练,赢得四季昌盛;融和百通,方为一方圣景。金西明珠,不枉虚名。
  作者简介:戴建东,男,浙江金华人,1965年8月出生,浙江省散文学会会员,金华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学毕业后回乡务农,曾从事石匠、泥瓦匠、代课教师、新闻记者等职业,在中央、省、市报刊发表作品100多万字,后通过自学获中国人民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现供职政府机关新闻中心。曾在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诗合集《九峰派诗选》、文汇出版社出版散文集《星星落进了小河》、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散文集《行走田园》。(焦点 荐)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
  “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三毛的这句话,道尽了时光的流转与生命的韵律。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无情地碾碎了青春的花瓣,在每个人的

2024-11-28 23:27:59

  在中国人心中,故土永远是心中最柔软的一隅。我生活的村庄名叫下新宅村,一千多人口,以戴氏为主姓,以前在中戴区域内属于四大村之一。然在中国村落版图书上,却是这么不起眼,翻遍

2024-11-28 23:21:29

  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之处,一场文化的华彩乐章即将奏响。《西北建设-墨润中国》专刊2期,宛如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将于12月中旬在方济众故里——勉县盛大绽放。  

2024-11-28 23:10:07

  乞丐,在我们乡下称“讨饭佬客”。  记得我小时候,大概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常会有一些衣衫破旧、浑身污秽的人,蓬头垢面,步履蹒跚,身上背着好多个口袋,沿着乡村小

2024-11-28 16:01:30

  尊敬的院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杨莹,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参加第二届“雨晨杯”博雅文化艺术节征文大赛颁奖典礼,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

2024-11-28 13:39:38

【西北建设】【文坛快递】2024年11月26日上午,由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指导,咸阳市文联、咸阳市台湾事务办公室、华文月刊主办,西安市永寿商会、永寿县文联、张俊彪文学艺术

2024-11-28 11:46:23

【编者按】:2024年11月26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咸阳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李春光长篇小说《问故乡》研讨会在西安召开,李星老师站在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高度,对作品题

2024-11-28 09:29:27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

关于我们

西北建设网是《西北建设》杂志社的新闻门户网站;《西北建设网》是由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陕西省三秦市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

版权声明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西北建设杂志社-西北建设 ”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交流与合作

合作:029-33567925

热线:029-33567925

-:-

  • 官方微信

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国家食品经营许可证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957-9384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33567925 举报信箱:xbjs#vip.qq.com 西北建设杂志社客服:029-33567925

关于杂志 关于网站 招聘英才 管理团队 广告合作 章程 标签云 人员查询 网站地图
国家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18005866号 @版权所有 西北建设杂志社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