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忘怀的乡情——读梦萌“农事记忆”系列作品
棉花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初期是咸阳原上的主要农作物,种棉花和作务棉花也就成了公社大队生产队的主要工作任务,并且必须统购统收,更是生产队创收经济收入的有效保证。棉花收购价比小麦玉米贵的多,是生产队的主要收入来源,再者棉籽可以榨成棉油,夜是当时按人分到各户唯一切有限的食用油,所以无论干部还是社员都非常重视棉花生产。我记事和知道并且也务作过棉花。棉花是双枝叶植物,出苗比麦和玉米难,种棉花用摆楼摇摆呢,棉花籽用防棉蚜虫和地老虎的农药拌,有时还加些草木灰才下种。
读了大作家梦萌发表的“农事记忆”系列作品很受感动和启发,回想那个时代的棉花作务过程倍感真实亲切。特别是给棉花打尖扳杈和拾棉花拔棉杆,让我对挣工分的生产队生活十分怀念。虽然自己当时每到周末或寒暑家一天只能挣到6分工,干完生产队安排的活,晚上去记工分的时候,自己却是开心的,很高兴,有时还带上父母的工分手册代为记工,觉得很有成就感。记得我还没有够挣工分年龄时帮妈妈扳棉花杈前,先要认得棉花杈。棉花在种了出苗以后的作务大部分时间是妇女经管,除过打药防虫、晒棉花、拔棉杆、往回拉绵杆和给收购站交棉花外,其余工序大多由妇女完成。
作务棉花有一道工序是给棉花捋裤腿,就是把棉株下部的老叶子摘掉,有利于通风透光。扳杈打尖也一样,更重要的是节省水分养料和抑制棉株疯长。记得当时我十三四岁,周末去棉花地里帮妈妈干活,时间那么长,活儿那么多,自己心想快点干完就可以耍去了。捋棉花裤腿是很容易的,但结果呢,我却在摘除老叶子时把有些棉铃棉蕾也捋掉了。妈妈发现后拧着我的耳朵,责备我不用心,是个慌慌鬼。骂后,母亲又不厌其烦地给我示范指点,我才慢慢熟练起来,干的又快又好。
我对棉花生产还干过拾棉花、拔棉杆、运棉杆、摞棉杆垛等活路,都市在干中学会的。可是当我刚对棉花有了兴趣和掌握基本技能时,突然有一天,整个咸阳原上再也没人种棉花了也再也看到棉花了。
还有玉米生产,这是关中平原秋季农活里头最苦最累的活路。今天读梦萌“农事记忆”中的《扳玉米棒》和《挖玉米杆》,我仿佛回到了老家:金秋十月,早上金色的太阳升起在东方,不冷不热,空气中散发着大地丰收的芬芳和馨香。父老乡亲向田间走去,说笑声喜闹声与自然融合一起,开始了一天辛勤的劳作。就这样,《扳玉米棒》和《挖玉米杆》引领我穿越时空隧道,重回当年难以忘怀的岁月。那劳动的艰辛和快乐,那一串串汗水和笑声,在梦萌老师优美文字中变成珍贵记忆,升华为人生最丰富和饱满的宝藏。梦萌笔下生辉,闪灼着金光,传播着农耕文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农事记忆》真实生动地记述了农业、农村、农民的过往,隐喻着粮食安全和大自然原生态以及万物和谐共生的哲理箴言。作品细致严谨,生动贴切,只有经过和干过从事过的人才能这样精准生动地用文字表述,实践出真知,实践出真理,正如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教导我们:“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而梦萌正是遵照毛主席的的教导,“亲口尝一尝”,所以才“知道梨子的滋味”,才创作出如此真是亲切而又优美隽永的作品。
可惜的是,玉米也遭遇了与棉花同样的命运。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农村土地被征用,农民转为市民,农村消失了,不但见不到棉花,连玉米、小麦等其他粮食作物也统统见不到了。自然,相应的农业生产如收麦、碾场、浇地、施肥、铡草、起圈、拾棉花、拔棉杆、扳玉米棒、挖玉米杆等农活也永远见不到了。所以现在读梦萌老师的“农事记忆”,感到非常亲切眷恋,不但引起了我对家乡故土的美好记忆,也重温了农业生产的苦与乐,更重要的是得到情感和心态上的些许慰藉与满足。
作者简历
张欢迎,礼泉人,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从军十几年后转业到西北电力建设公司工作至今。业余时间喜爱读书,抄抄写写,有时兴趣所至,也会弹弹琴,下下棋,跑跑步,参加体育运动。偶有诗文见于网络平台和微信公众号。
读了大作家梦萌发表的“农事记忆”系列作品很受感动和启发,回想那个时代的棉花作务过程倍感真实亲切。特别是给棉花打尖扳杈和拾棉花拔棉杆,让我对挣工分的生产队生活十分怀念。虽然自己当时每到周末或寒暑家一天只能挣到6分工,干完生产队安排的活,晚上去记工分的时候,自己却是开心的,很高兴,有时还带上父母的工分手册代为记工,觉得很有成就感。记得我还没有够挣工分年龄时帮妈妈扳棉花杈前,先要认得棉花杈。棉花在种了出苗以后的作务大部分时间是妇女经管,除过打药防虫、晒棉花、拔棉杆、往回拉绵杆和给收购站交棉花外,其余工序大多由妇女完成。
作务棉花有一道工序是给棉花捋裤腿,就是把棉株下部的老叶子摘掉,有利于通风透光。扳杈打尖也一样,更重要的是节省水分养料和抑制棉株疯长。记得当时我十三四岁,周末去棉花地里帮妈妈干活,时间那么长,活儿那么多,自己心想快点干完就可以耍去了。捋棉花裤腿是很容易的,但结果呢,我却在摘除老叶子时把有些棉铃棉蕾也捋掉了。妈妈发现后拧着我的耳朵,责备我不用心,是个慌慌鬼。骂后,母亲又不厌其烦地给我示范指点,我才慢慢熟练起来,干的又快又好。
我对棉花生产还干过拾棉花、拔棉杆、运棉杆、摞棉杆垛等活路,都市在干中学会的。可是当我刚对棉花有了兴趣和掌握基本技能时,突然有一天,整个咸阳原上再也没人种棉花了也再也看到棉花了。
还有玉米生产,这是关中平原秋季农活里头最苦最累的活路。今天读梦萌“农事记忆”中的《扳玉米棒》和《挖玉米杆》,我仿佛回到了老家:金秋十月,早上金色的太阳升起在东方,不冷不热,空气中散发着大地丰收的芬芳和馨香。父老乡亲向田间走去,说笑声喜闹声与自然融合一起,开始了一天辛勤的劳作。就这样,《扳玉米棒》和《挖玉米杆》引领我穿越时空隧道,重回当年难以忘怀的岁月。那劳动的艰辛和快乐,那一串串汗水和笑声,在梦萌老师优美文字中变成珍贵记忆,升华为人生最丰富和饱满的宝藏。梦萌笔下生辉,闪灼着金光,传播着农耕文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农事记忆》真实生动地记述了农业、农村、农民的过往,隐喻着粮食安全和大自然原生态以及万物和谐共生的哲理箴言。作品细致严谨,生动贴切,只有经过和干过从事过的人才能这样精准生动地用文字表述,实践出真知,实践出真理,正如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教导我们:“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而梦萌正是遵照毛主席的的教导,“亲口尝一尝”,所以才“知道梨子的滋味”,才创作出如此真是亲切而又优美隽永的作品。
可惜的是,玉米也遭遇了与棉花同样的命运。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农村土地被征用,农民转为市民,农村消失了,不但见不到棉花,连玉米、小麦等其他粮食作物也统统见不到了。自然,相应的农业生产如收麦、碾场、浇地、施肥、铡草、起圈、拾棉花、拔棉杆、扳玉米棒、挖玉米杆等农活也永远见不到了。所以现在读梦萌老师的“农事记忆”,感到非常亲切眷恋,不但引起了我对家乡故土的美好记忆,也重温了农业生产的苦与乐,更重要的是得到情感和心态上的些许慰藉与满足。
作者简历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2003年6月的一个下午,我们突然接到江总书记的指示,要求中国国情调查研究中心负责接待从美国归来的孙中山先生孙女——孙穗芳女士。接到命令后,我们立刻紧锣密鼓地筹
2025-06-16 09:34:27
2010 年盛夏,当我以新闻系毕业生的青涩姿态踏入报社时,命运的齿轮已然转动。那年偶然邂逅的姻缘,不仅让我与爱人携手伴侣,更让我有幸走近了活跃在陕西文坛的作家梦萌先生。这位
2025-06-15 21:07:17
西北建设杂志社 古城西安,华灯绽放。参加完朋友们盛宴后返回宾馆,惊喜收到好友杨居平先生刊发在今日头条:安康人周末读书会,共读《恒河源一一叶坪记忆》,感受家乡文化魅力阅
2025-06-14 21:46:09
西北建设杂志社 岭南是中国荔枝的盛产地,来到“荔枝之乡”广东增城,有幸能在芒种前一天尝到第一批成熟佳果“妃子笑”,这就要十分感谢赠果主人雷永江
2025-06-13 22:15:23
编者按:在地理与艺术的交汇处,金京模先生的《地貌类型图说》系列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地球表面的窗口。这组作品不仅展现了画家精湛的技艺,更通过艺术化
2025-06-13 22:14:01
西北建设杂志社 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由未央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指导,大明宫街道办、区文化馆、区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主办的“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
2025-06-13 22:02:22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