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杂志社公告 投稿来信

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旅游

广西扶绥渠黎:揭开“岜芒朝”神山的文化秘密

  为了揭开“神王山”的秘密,4月20日,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专家组在扶绥县渠黎镇碧计村岜宁屯,进行骆越祖居地文化田野调查,发现了各类文化遗物地点,特别是古骆越人稻祖神的文字遗存,破解了“岜芒朝”神山的文化密码,碧计村被认定是古骆越稻作文明的又一重要发源地。
图片说明:稻神王山(岜芒朝)远眺
  2024年起,为了赋能助力壮族地区的乡村振兴工作,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先后开展了对骆越祖居地文化康养资源田野的调查。扶绥县渠黎镇因为是中国野生稻基因多样性的中心,又发现了旧石器时代舂稻谷的陨石舂臼,因此被列为调查的重点地区。在碧计村岜宁屯,一座壮语称为“岜芒朝”的石山,引起了专家组的注意。“岜”在壮语中意为石山,“芒”意为“神”,“朝”为王,“岜芒朝”意为“神王山”。“岜芒朝”山势座东北向西南,西南面曾是野生稻广阔分布的汪庄河湿地。
图片说明:专家组发现古骆越岩画文字图案
  获取考古密码似乎近在咫尺。为此,专家组一行不畏艰险深入“神王山”中的密林调查,在一处山崖发现了一组赭色的岩画图案。古人通常把赭红色的赤铁矿粉,用动物脂肪稀释调匀,用草把或鸟羽蘸上,在天然崖壁上直接刷绘出神奇的画作。“初识壁面认前朝,色自丹丹迹未凋。鬼斧神工输技巧,风吹雨打犹鲜妍。”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经过如此久远年代的风吹日晒雨淋,壁画的颜色仍然鲜艳夺目,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也给人们留下了许多谜团。
图片说明:骆越古岩画文字“芒”(神)字细部
  从现场发回的图片来看,该岩画图案造型独特,构图饱满厚重,风格简洁质朴,色彩历经千年风雨洗刷依然鲜艳夺目。专家初步推断,从岩石上斑驳的程度分析,这一赭色的岩画图案,理应比左江沿岸的花山岩画年代更为古老。其中一个人形符号最为清晰:她的两手和左江岩画双手上举的形像不同,是双手向下握拳,两手旁各有一点,使图案更为抽象,如同一个“雨”字。这个字在水书字典中有记载,读音为“芒”意为“神”。这个古骆越文字“神”字的标识,表明“岜芒朝”在古骆越时代就是备受先人膜拜的神山,使我们得以一窥过去在中国南方盛行一时的原汁原味祭拜仪式。
图片说明:图为岜宁屯稻神庙
  专家组在岜宁屯考察期间,还发现了一个供奉稻神“谷母夫人”的庙宇,在壮族民间信仰中稻神“谷母”又称“娅王”。这座庙宇的柱础虽然是明代风格,但是稻神“娅王”崇拜的年代可以追溯到骆越时代。
图片说明:三哈屯岜赖骆越根祖祭祀遗址
  壮族著名古籍《布洛陀经诗•唱郞汉》中就有“大田娅王造”“鸭鸡祭娅王”的记载。无独有偶,碧计村在壮语中的意思就是“鸭鸡村”,鸭鸡祭稻神是岜宁屯的古老习俗,稻神“谷母”就是“娅王”“芒朝”,“岜芒朝”就是稻神王山,岜宁屯是骆越稻作文明的纪念圣地。
图片说明:岜宁屯掠影
  业内人士认为,碧计村三哈屯的“岜赖”山是骆越岩画的根祖地,三哈屯又是104岁的红军老寿星吴西老将军的故居;骆越根祖地文化、长寿养生文化的双重叠加,以及荡气回肠的岜宁骆越稻作文明纪念圣地,堪称是乡村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探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乡村“文史+”记忆产业发展重要的开发对象,亦是新时代助力赋能“乡村振兴”重要文化富矿资源。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
(一) 渭阳公园喜变迁,到处都是好景观, 翠柏绿松水杉直,花容草茂成仙间。 围栏墙薇花更鲜,百花争艳看牡丹, 枇杷树美曲径好,游人观赏合家欢。 (二) 青年湖后无土山,小利碑石更冒尖, 救人

2024-05-06 09:43:47

  为了揭开“神王山”的秘密,4月20日,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专家组在扶绥县渠黎镇碧计村岜宁屯,进行骆越祖居地文化田野调查,发现了各类文化遗物地点,特别是古骆越人稻

2024-05-06 09:37:25

  他是农民,更是诗人。和田间躬耕一样,写诗带来的快乐是他永恒的动力。诗不卖钱,但他二十多年来,写了3000余首,出版诗集5部,还创办了新塘村农民诗人朗读小分队、新塘村农民诗人

2024-05-05 23:28:16

祖坟于今冒青烟, 先辈必定是人贤。 清明虔诚去扫墓, 跪烧冥币数千万。 吾孙供职在华为, 出使希腊赴雅典。 恪尽职守获殊荣, 直教爷奶把寿添。(吾孙舒同获2023年华为战地英雄,2023

2024-05-05 18:39:47

人生如戏走乾坤, 风云际会变幻新。 时时狼烟战火起, 历经春秋激动心。 掌控当下无祸静, 尽力人生路精彩。 饱阅沧桑参悟醒, 留于晚辈格言警。

2024-05-05 18:39:03

一 芳菲四月天, 夏来五月里; 春风已渐远, 蝉鸣伴耳行。 挥手别春色, 迎来初夏景。 二 春去夏来, 绿树成荫。 藤蔓缠绕, 虫鸣田间。 池中荷花, 露出尖角。 满院蔷薇, 花开初夏。

2024-05-05 18:37:39

  1981年暑假,14岁的我和小姨翠萍一起从河南焦作市郊送我大姨两岁的女儿晓燕回陕南老家山阳县南宽坪镇施家湾。   连绵的群山,潺潺的溪流,弯弯的山路,袅袅的炊烟,鲜艳的山花,

2024-05-04 23:51:11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

关于我们

西北建设网是《西北建设》杂志社的新闻门户网站;《西北建设网》是由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陕西省三秦市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

版权声明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西北建设杂志社-西北建设 ”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交流与合作

合作:029-33567925

热线:029-33567925

-:-

  • 官方微信

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国家食品经营许可证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957-9384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33567925 举报信箱:xbjs#vip.qq.com 西北建设杂志社客服:029-33567925

关于杂志 关于网站 招聘英才 管理团队 广告合作 章程 标签云 人员查询 网站地图
国家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18005866号 @版权所有 西北建设杂志社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