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杂志社公告 投稿来信

国际华文媒体与记者联盟发起单位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旅游

我家的香椿树

  春风来了,香椿树的枝丫上,香椿不时斜逸旁出,芽儿红,叶儿新,枝儿翘,叶厚芽嫩,似玛瑙翡翠般秀美,令人眼前一亮,一股馥郁的香味蓦地袭来,钻进鼻子,沁入肺腑,再翕翕鼻翼,香味愈发浓烈,其香不同于花卉蔬果,而是一种冲鼻的奇香。
  这时的香椿芽,紫红鲜嫩,香味浓郁,是大多数人都知道的春季美味。特别是香椿炒鸡蛋,有黄有绿,有红有白,油光鲜亮,又嫩又香。往热蒸馍里一夹,那种绝美的味道,香的人直流口水,然后再小酌几杯,使您回味悠长,满嘴留香。
  《庄子》的名篇《逍遥游》中有“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可见椿树寿命之长久,后来便借用此典故,用“椿”比喻父亲,盼望父亲像椿树一样长生不老,引申到在给男性长辈祝寿称为“椿寿"。又因为当年孔子的儿子孔鯉怕打扰父亲思考问题,“趋庭而过”,快步走过自家的庭院(典出《论语注疏、季氏》),因此古人就把″椿”和“庭”合起来称父亲为“椿庭"。古人形容母亲用“萱草",意思是忘忧草,并且经常把“椿"、“萱”结合起来,比如“椿萱并茂”形容父母健在长寿。
  晓耘屋后香椿树,冬季蛰伏暖吐芽。若问叶香缘何处,但说路远自舅家。从前祖父置田地于庄里东关;父亲买房于庄里东正街,属东关农民。外祖母从我舅家:富平怀阳城袁家堡的家中,移栽至我家后院两棵树:一棵是香椿树,另一棵是水枣树。七十年来,就是这香椿和红枣滋养了我,滋养了我们兄妹五人和亲戚乡邻。
  我的外祖母勤劳善良,一生养育了一儿两女,母亲最小,可她心灵手巧,勤劳聪慧。
  外祖母一生最为疼爱母亲。在艰辛的家庭生活中,外祖母给我家移栽了香椿树和枣树,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的亲情和浓浓的思念。
  从孩童起,每到谷雨前,我都会上树採摘香椿,上树后立坐在树叉中,环颐远望四周,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攀挨在香椿树上,任意采摘,别有一番情趣。尽管母亲告诫我:香椿树枝脆,容易折断,要注意安全。但我还是我行我素,任意作为,我上在树的顶端,树枝承重后被风吹动,来回摇晃,但由于我身轻、胆大、心细,总能平安无事。几十年来,家里也只有我一人能年复一年採摘香椿,为我家的生活增添从未断有的美味佳肴和快乐。
  我的哥哥耕耘,勤劳朴实,忠厚善良,爱戏爱人,善书写爱艺术,专长戏剧研究和评论,他有独特的生活爱好,母亲每年都要给他用香椿淹制咸菜,用来夹馍,拌面条,炒鸡蛋,拌豆腐等,每样都是无与伦比的舌尖美味。
  我也从小至今,离不开香椿,延续家风,每年都要腌制香椿,用以全年佐食。
  忘不了:把紫红鲜嫩的香椿芽切碎,上面放上辣子面,五香粉,鸡精和精盐面,用上好烧沸的菜籽油“吱”的浇透泼好搅匀。便可拌粘面、夹馍。另外,也可焯食,炒菜、炒鸡蛋和冷拌豆腐、面条。
  “雨前椿芽嫩如丝”。农谚曰:“三月八,吃椿芽”。香椿入菜,不管是开水烫过与豆腐凉拌还是与鸡蛋、肉丝一起炒,总能品味到其独特的香气。每一道但凡有香椿的菜,香气缭绕,浓香四溢,气息迷人,令人陶醉。正如近代名人康有为在品尝香椿后,欣然赋诗《咏香椿》:“山珍梗肥身无花,叶娇枝嫩多杈芽。长春不老汉王愿,食之竟月香齿颊。”
  作为香椿树,香椿走在了所有菜蔬的前列,让寂寞一冬的牙齿终于领略到春的气息。给人们带来缕缕清香和丝丝深情,成为人们舌尖上的美味佳肴。
  秀色可餐的香椿,香味扑鼻,别有风味,她丰富了我家的口福和日子的同时,也飘香了诗情画意,文化典籍。清代李漁在巜闲情偶寄》中赞道:“菜能芬入齿颊者,香椿头是也,”的佳句。被人们世代相传。为我们传承香椿文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年复一年,我从孩童起上树采摘香椿数十年而至今古稀,我现已上不了树采摘,而只能用竹竿夹采香椿了。更多的是由儿子希翔延续每年给家采摘香椿,供全家食用。
  我家的香椿树,从未有过施肥和灌溉,但她却从不计较、毫无怨言,依然从宽厚的大地中吸取营养,变为食源,造福人类。
  我家的老香椿树存活了六十多年,现已不复存在,但从她的根系中从下又萌发了新的香椿树,现枝繁叶茂,生机盎然,生生不息,繁洐不断,又依然为我家提供着享用不尽的餐食佐佐源。
  饮水思源。人去香椿树仍在,在我每每采食香椿时,就思想起给我们家栽植香椿、红枣的外祖母,和我至亲至爱的父、母、兄、弟,愿您们在天国安好!愿我家的香椿树,陪护滋育我的儿孙,家泽永昌!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2003年6月的一个下午,我们突然接到江总书记的指示,要求中国国情调查研究中心负责接待从美国归来的孙中山先生孙女——孙穗芳女士。接到命令后,我们立刻紧锣密鼓地筹

2025-06-16 09:34:27

2010 年盛夏,当我以新闻系毕业生的青涩姿态踏入报社时,命运的齿轮已然转动。那年偶然邂逅的姻缘,不仅让我与爱人携手伴侣,更让我有幸走近了活跃在陕西文坛的作家梦萌先生。这位

2025-06-15 21:07:17

父亲辞世五十整, 多想再喊爸一声。 虽然阴阳两相隔, 我想他也倾耳听。 吃苦耐劳勤一生, 忠厚老实我继承。 宁愿亏己莫亏人, 年年喊您在梦中。

2025-06-15 21:04:09

  西北建设杂志社 古城西安,华灯绽放。参加完朋友们盛宴后返回宾馆,惊喜收到好友杨居平先生刊发在今日头条:安康人周末读书会,共读《恒河源一一叶坪记忆》,感受家乡文化魅力阅

2025-06-14 21:46:09

  西北建设杂志社 岭南是中国荔枝的盛产地,来到“荔枝之乡”广东增城,有幸能在芒种前一天尝到第一批成熟佳果“妃子笑”,这就要十分感谢赠果主人雷永江

2025-06-13 22:15:23

编者按:在地理与艺术的交汇处,金京模先生的《地貌类型图说》系列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地球表面的窗口。这组作品不仅展现了画家精湛的技艺,更通过艺术化

2025-06-13 22:14:01

  西北建设杂志社 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由未央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指导,大明宫街道办、区文化馆、区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主办的“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

2025-06-13 22:02:22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

关于我们

西北建设网是《西北建设》杂志社的新闻门户网站;《西北建设网》是由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陕西省三秦市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

版权声明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西北建设杂志社-西北建设 ”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交流与合作

合作:029-33567925

热线:029-33567925

-:-

  • 官方微信

. . . .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957-9384 . . .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33567925 举报信箱:xbjs#vip.qq.com 西北建设杂志社客服:029-33567925

关于杂志 关于网站 招聘英才 管理团队 广告合作 章程 标签云 人员查询 网站地图
许可证编号:HK18005866号 @版权所有 西北建设杂志社 HK 610402020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