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杂志社公告 投稿来信

国际华文媒体与记者联盟发起单位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旅游

观“棺”送“官”——霍去病墓上有一大型“石棺”

       霍去病墓北有一大型“石棺”,静静地常年累月横卧于山北苍松翠柏遮掩的半坡上,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是西汉武帝时期杰出的青年将领,为打击西部边陲匈奴部落侵扰战功卓越,汉武帝视为“朕的长城”。霍去病年轻有为,胆识过人,留给后人有一豪迈地铮铮誓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家国情怀,被当时的汉武帝所钦佩,为后世人所尊崇。在汉武时代开疆扩土40年的征讨匈奴战争中起到了标榜作用,打通了河西走廊,建立了“四郡”即: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沟通了中西亚文化的交流。有生之年的六战六捷,打出了汉家的军威,“封狼居胥”为后世人称之为“战神”。在电影《战狼2》中的一句台词——“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也是大汉武帝时代霍去病在“漠北战役”中打出的汉王朝的国威军威,而形成了后来陈汤将军的上书“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英雄肝胆的真实写照。
  霍去病墓,地处汉武帝茂陵(陕西省咸阳市西北五陵原上)东约1公里的司马道旁,是用大石块垒起来的高大墓冢,俗称为“石岭子”,现今设茂陵博物馆。依附于墓体的大大小小石块均来自于巍巍秦岭山脉,属伟晶花岗岩。《汉书·卫青霍去病》载:“元狩六年(117年)霍去病薨,上悼之,发属国玄(黑色)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所以霍去病墓的建制以祁连山的形式修建,这样就出现了中国园林史上的第一座人工堆砌的假山——汉霍去病墓。为了增加墓冢的气势,纪念霍去病的战功和厮杀疆场的激烈氛围,运来大型石块雕刻成石人石兽以表达汉王朝军队深入险恶境地、克敌服远、英勇作战、扩充疆土之意。这样以来,更加体贴的表现祁连山那种静态和动态的山林壮阔之势。目前,经过考古钻探整理17件大型汉代雕刻艺术作品,其中“马踏匈奴”“跃马”“伏虎”“起马”“人与熊”“石人”“卧牛”“卧象”“蟾”“怪兽吃羊”“野猪”“蛙”12件石刻被定为“国宝”。遍布墓冢周围透过松柏丛林间,还有许许多多零乱垒砌的石块,大多为原石,也有断面石,还需进一步深掘考古发现,寻觅有价值的汉文化元素,更好的文化传承。

  霍墓“石棺”正视图片
  登霍去病墓览胜亭,一览茂陵陵园之壮观风光。北侧幽静崎岖登山道路旁有一大型巨石,观者称之为“石棺”。
  “石棺”咋看起来好像是一方磬石,当你留心细观,才能发现它的妙处。全身加工痕迹很少,犹如天然原石。在“石棺”小头截面高85厘米,宽73厘米,呈方形,中心有一深20厘米,直径6.5厘米的圆形凹洞,驻步细品测听,凹洞凿工精细,洞壁滑润,可见雕刻工匠在当时那个年代所使用的古朴雕凿工具成形付出的艰辛,更坚定智慧出自劳动人民。附身跪膝侧耳听之,耳鼓时而传来山谧幽境的静音,时而传来山动水涌、地动山摇的意境!“石棺”大头截面上宽80厘米,下宽135厘米,高143厘米,下依地面中心偏右有一凹处,高16厘米,宽20厘米,深26厘米,有凿动遗痕。“石棺”总长405厘米,质地为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重量约10吨有余,因其一头高一头低,一头大一头小,上头大下头小,造型如同棺材,故称之“石棺”。

  霍墓“石棺”侧视图片
  随着人类的起源发展,棺材的历史由来已久。大自然创造了世界上的一切,而我们人类无疑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上古千年以来,人类对死亡都有一种不可磨灭的真理,那就是人死不能复生。虽然人死不能复生,但是人们却想尽办法对死者表示怀念和尊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死者尸体的安置,为了让死者在另外一个世界过的更好,于是出现了“棺材”。
  古时候人们希望过世的亲人可以保佑后人升官发财,步步高升,世俗取“棺”通“官”,“材”通“财”利用同音和同韵,以此来表示吉利吉祥、顺风顺畅,故通称为棺材,所谓棺材也就是官才,时运亨通。棺材制作材料不同,如:铜、铁、玉、陶、木等,但最常见的莫过于以木制造,中国传统喜爱以优质的松木、楠木等制造棺材,很多人以死后能得一副好棺木为最大幸事。
  但是不知道大家是否观察过中国的棺材,中国传统的棺材全部都是一头高一头低,一头大一头小,这是为什么呢?如果大家留意观察国外的棺材发现,外国人的棺材都是平的,只有中国的棺材是这个样子,那么中国棺材为何有这种讲究呢?其实这里面大有玄妙。
  棺材一头大一头小,其实这代表着一阳一阴。阴阳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对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的描述,阴阳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也是世间万物的一个概括。因此将死者放在一阴一阳的棺材中,代表着死者在阴阳间,死后也在天地之间之意。
  那么为何要一头高一头低呢?棺材就相当于是死者的房子,很多时候我们称之为阴宅,棺材一高一低,具有坡度,代表着屋檐,这样下雨雨水也能顺利的流下来。不仅棺材设计大有玄机,就连下葬其实也有讲究的。下葬时,棺材在地下的方式应该是大头朝北,小头朝东南。在清明节烧纸,祭祀,上贡品的时候,我们跪拜的都应该是小头的方向,这是对已故之人的尊重。阴阳之说是中国的特色文化,外国并不讲究这些,因此在外国人棺材都是平的。
  霍墓“石棺”侧视图片
  丧葬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历史上一颗亮丽的明珠,所谓:“尘归尘、土归土,”万物的一次轮回都将归于尘土。棺材作为连接死亡与归尘的一部分,蕴含了千百年来文化的内涵和社会人文中对逝者的追思缅怀,也是古人千年文化的智慧结晶,我们应该心怀敬畏。霍去病墓“石棺”置于山北,应于“山北”为“阴”。墓地的选择民间有谚语:“山后空必有功”,所以“石棺”对应墓前“马踏匈奴”“跃马”更彰显了霍公去病“功德至上”寓意之所在。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棺材也是一种表现,不应忌讳。这些文化都是中华劳动人民一代代传下来的,这些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同时永远继承下去。
  茂陵博物馆全景图
  伏笔于2021年12月3日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2003年6月的一个下午,我们突然接到江总书记的指示,要求中国国情调查研究中心负责接待从美国归来的孙中山先生孙女——孙穗芳女士。接到命令后,我们立刻紧锣密鼓地筹

2025-06-16 09:34:27

2010 年盛夏,当我以新闻系毕业生的青涩姿态踏入报社时,命运的齿轮已然转动。那年偶然邂逅的姻缘,不仅让我与爱人携手伴侣,更让我有幸走近了活跃在陕西文坛的作家梦萌先生。这位

2025-06-15 21:07:17

父亲辞世五十整, 多想再喊爸一声。 虽然阴阳两相隔, 我想他也倾耳听。 吃苦耐劳勤一生, 忠厚老实我继承。 宁愿亏己莫亏人, 年年喊您在梦中。

2025-06-15 21:04:09

  西北建设杂志社 古城西安,华灯绽放。参加完朋友们盛宴后返回宾馆,惊喜收到好友杨居平先生刊发在今日头条:安康人周末读书会,共读《恒河源一一叶坪记忆》,感受家乡文化魅力阅

2025-06-14 21:46:09

  西北建设杂志社 岭南是中国荔枝的盛产地,来到“荔枝之乡”广东增城,有幸能在芒种前一天尝到第一批成熟佳果“妃子笑”,这就要十分感谢赠果主人雷永江

2025-06-13 22:15:23

编者按:在地理与艺术的交汇处,金京模先生的《地貌类型图说》系列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地球表面的窗口。这组作品不仅展现了画家精湛的技艺,更通过艺术化

2025-06-13 22:14:01

  西北建设杂志社 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由未央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指导,大明宫街道办、区文化馆、区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主办的“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

2025-06-13 22:02:22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

关于我们

西北建设网是《西北建设》杂志社的新闻门户网站;《西北建设网》是由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陕西省三秦市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

版权声明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西北建设杂志社-西北建设 ”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交流与合作

合作:029-33567925

热线:029-33567925

-:-

  • 官方微信

. . . .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957-9384 . . .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33567925 举报信箱:xbjs#vip.qq.com 西北建设杂志社客服:029-33567925

关于杂志 关于网站 招聘英才 管理团队 广告合作 章程 标签云 人员查询 网站地图
许可证编号:HK18005866号 @版权所有 西北建设杂志社 HK 61040202000415